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精华学校开学典礼成为“王者归来”的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5-08-27 22:17:19  浏览量:3

在8月23日精华学校举办的2025-2026学年开学典礼上,今年高考成绩最高分691分、精粹班平均分650分以上、上台阶率达到98%等亮眼成绩都没有提及,而是让位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人们看到的是即使拿到第一的成绩仍听从内心召唤挑战自我的激情,是自认考砸后为不留遗憾而选择来年再战的勇气。从学生们的口中,你听到的是这样的心声——“我允许自己失败,但绝不允许不给自己再次尝试的机会”、“我对自己的梦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我必须要追求它”┅┅

此时的开学现场,已不仅仅是一个典礼平台,更是一座人生的大舞台。在台上,学生们上演着不惧命运安排而改写人生的故事,在勇气、执着、坚韧的包裹下,是一个个为了超越自我而不服输的灵魂,恰恰呼应了此次开学典礼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

校长52岁选择读博门门成绩得“A”,但他更为学生听从内心召唤的勇气点赞

“几个月前的一个深夜,我向父母提交了一份一万两千字的复读决策报告。经过重重考验,我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直面我的人生与梦想”,肇同学话音刚落,精华开学典礼的千人会场中便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在赞叹肇同学的清醒,更是致敬他的勇气。

虽然曾就读于一名名校,但那时的肇同学沉迷于音乐,根本无心学习,所以当他下决心直面高考时,只剩下9个月的备考时间了。尽管上下学路上都在戴着耳机练习英语听力和口语,晚上躺在床上脑中还在复盘每天的错题,但高考成绩不会说谎,为他的梦想做出了“死亡判决”。肇同学相信,再给自己一年时间肯定能取得满意结果;但当收到有“中国最美大学”称号学校递来的“橄榄枝”,畅想能在海边度过惬意的校园生活,肇同学没有对结果说“不”。

进入大学后,尽管努力让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偶尔想做两道导数题“解闷”、指导学弟进行复习规划、时常点开精华学校公众号的他,却发现内心中的另一个“我”在不断呼唤——“回去吧,去直面你真正的追求。”于是便有了他给父母的那份报告,最终站在了精华学校开学典礼的舞台上。他告诉台下的同学们,“如果你们偶尔想到,‘如果我当时选择去上了学会怎么样呢?’,不会怎么样,我替你们试过了,我曾无数次强行说服自己,‘就这样继续下去吧,你不行的。’但梦想的火苗一旦萌生,就再也无法扑灭。我允许自己失败,但绝不允许不给自己再次尝试的机会”、“经过一年的沉淀,我对自己的梦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知,我必须要追求它。”

肇同学的这种勇气其实是许许多多选择复读学生的一个写照,他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荣获此次“志存高远奖”的朱同学经过在精华一年的学习,成绩从开学定位考的564分稳步上升至高考的655分,总分提升了91分。“奋勇登攀奖”的获得者之一田同学更是以惊人毅力,将成绩从579分提升至681分,总分提高了102分,成功考入复旦大学。而今年取得精华学校高考最高分691分的王同学,去年自认“考砸”后没有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而是在对“知识有没有缺憾”、“能否以足够的内驱力完成复读目标而不懈怠”等问题做出理性判断并对复读与上大学的收益做了全面评估基础上,果断做出复读选择,今年它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

“与诸位选择复读的同学相比,我很惭愧”,在现场发言中,精华学校校长廖中扬吐露心声。曾经在北京知名学校四中学习了六年的他,却在当年高考时功亏一篑,只考上了一所与自己梦想差得很远的高校。曾多年培养出在全市名列前茅学生的父亲很希望他也能考上北大,当得知儿子高考失利后老人怕影响他情绪没有多说什么,但廖中扬的妹妹却清晰记得那天晚上全家人都没有吃饭。这之后,时间慢慢冲淡了廖中扬的梦想,直到2020年北大发布的招生广告中那句“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再次点燃了他心中希望的火苗。2023年,在时隔高考34年后,廖中扬考取了北大哲学系全日制博士生,实现了曾经的夙愿。

52岁重启“梦想之旅”,对廖中扬来说并不是件轻松事。三十多年没碰英语的他必须先考过雅思,他边考边学、边学边考,最终通过了考试。为了能看懂大量外文原著和资料,导师要求他先要拿下德语,甚至两周内就要掌握德语语法。这之后,又让他开始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在现场,廖中扬为学生们展示了自己两个学期的成绩单,当看到所有课程得分都是“A”时,全场掌声雷动,大家为校长的这种勇气和坚持感到由衷敬佩。

但廖中扬却谦虚地表示,“在座的诸位同学在自己还年轻的这个时间点就勇于去提高自己的逆商,勇于去反抗既定的安排,这些非常值得我学习。”他肯定了肇同学直面自己追求、听从内心召唤的勇气,“我相信他明年一定会成功,就算不成功或者没有达到他预想的成功,他能回应使命呼唤的精神也很值得我敬佩。”虽然现如今廖中扬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还是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自己走了30多年弯路,现在想做什么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是还要做,还要努力,所以说努力还得趁早。”

为什么要上大学、要不要“卷”?校长给出自己的答案

有学生曾问精华老师,你们是不是就想让我“卷”?廖中扬考上北大博士后,也有些朋友说他去读全日制博士就是一种“卷”。对于“卷”与“不卷”、为何读博士、如何看待复读等一系列问题,廖中扬有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开学典礼现场,廖中扬播放了两位精华毕业生的视频,一位学生在视频中表示,当初自己对于未来选择什么方向想得并不多,通过复读才想清楚这一点,也懂得了如何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继续追求梦想。另一位学生则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复读这一年真正成熟起来,知道应该去好好学习,为自己的前途去奋斗。对此廖中扬指出,这两位学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懂得了学习不是“为家长而学”、“为老师而学”,站在人生关键时刻他们要为自己去努一把力。“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自己要干什么,后面可能会走弯路。”

在廖中扬看来,上大学能帮助大家获得更好的起点,而高考成绩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智商水平,还能体现其奋进的能力,成为重要的“敲门砖”。除此,廖中扬还借用“你是与你相处最多的 5 个人的平均值”这一“邓巴定律”指出,中国古人也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说法,“蓬”是一种比较有韧性的植物,倒伏生长,而“麻”是笔直生长。但“蓬”如果生在“麻”中,不用扶也可以长得很直,“这说明周围环境、同伴的重要性,你和什么人在一起可能比你是什么人更重要。”

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有学生曾对廖中扬表示,“我家里有 10 套房,今后吃‘瓦片’就成,为什么还要念书?”但在廖中扬看来,10 套房不意味着生活就一定有保障,“大观园不是说没就没吗,世事无常,当今世界又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未雨绸缪非常重要。想要过得更好,通常需要更高的认知能力,而提高认知的途径一是靠读书,另外就是交朋友,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对抗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廖中扬指出。

让父母放心。当年,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成为廖中扬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因为父亲后来经常表达出对他的不放心。所以他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做到让父母放心?而这也成为他时隔30多年还要考取北大博士的目的之一。用他的话说,“我父亲没有等到我考取北大博士这一天,所以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要抓紧机会,通过自己努力去回应父母的期待,要知道父母永远把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等放在第一位,所以趁着父母都在,要让他们放心。”

读博士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在北大,有一位廖中扬很敬重的教授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当老师的最对得起学生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看书,老师每天不看书,学生进步就慢,校长每天不看书,老师进步就慢。读博士后,廖中扬白天有很多事情要忙,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到凌晨两三点,人困得要命,起初也感到很痛苦。但当慢慢进入这种状态后,他开始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古语说得好,‘不学无以为师’、‘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认为在精华,校长学、老师学、学生学,大家都在学的话学生们的进步才有保障”,廖中扬指出,“尤其现在高考不断变化、不断改革,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自我提高才能更好地上课、引领学生。所以我读博士也是为了大家共同进步,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

复读——如何做好自己命运的工匠?

也许是从事复读教学的先天条件,让精华学校两代校长看到了太多因缺乏目标或目标没有执行下去而失败的案例。有些学生学习被动,时紧时松;或心中无数,前松后紧;或茫然无序,顾此失彼;或心猿意马,效率奇低;或疲劳“轰炸”,心力交瘁;还有的学生因恋爱、上网而半途而废;或是没能坚持下去而功亏一篑……所以在发言的最后廖中扬强调指出,“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哪怕只吸收了今天讲的1%,也要把这1%每天努力做到。”

对于如何走好复读之路,精华全日制高中部副校长、精粹班负责人吴京梅也给出很多具体建议。她引用美国管理学家洛克提出的“当目标既是未来指向的,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候,它便是最有效的”的定律告诉在场学生,首先要“目标远大、志存高远”,因为有目标的人就如同持有一种巨大、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给予同学们最大的行动和精神上的支持。其次,要“努力勤奋、追求卓越”,她介绍了2024年《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庞众望的故事,庞众望出生于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父母还有严重疾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他却凭借不懈努力最终逆袭成功。在获奖感言中庞众望表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坚持。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那或许就是,我从未在苦难面前低头。”吴京梅指出,与庞众望相比在座的同学们是幸福的。努力的过程就像蝴蝶破茧,充满了挣扎与痛苦,但唯有冲破那层厚厚的茧,才能拥有轻盈的翅膀,飞向广阔的天空。人生的“破茧”,同样需要拼尽全力。

除此,吴京梅还希望学生们能“常怀感恩、聚力前行”,因为有了感恩之心,便拥有了无穷力量。在她看来,正是父母绵延一生的爱护、呕心沥血、极尽财力的付出,才让同学们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所以要感谢父母之恩。在精华学校,老师们用他们的扎实、坚韧与辛勤付出,让每个学生被看到、被听到、被尊重、被温暖,陪伴和助力他们实现梦想,所以要感谢逐梦前行路上指引他们的恩师们。

“当然,你们也要感恩自己,将来有一天你们会自豪地说:感谢自己为‘可能’冒险过,为‘梦想’坚持过;感谢自己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在谷底时不曾放弃。”从今年毕业的一位学生的朋友圈中吴京梅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经过一年努力,看到了如此‘熠熠生辉’的自己”。这让她非常感动,感觉自己“又一次体验到教育竟然可以如此生动。”

廖中扬则引用精华学校“志存高远、奋勇登攀”的校训寄语在座学生,“志存高远”就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奋勇登攀”就是每天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此次开学典礼选用了电影《哪吒》中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作为主题,廖中扬还特意从拉丁语中找到一句与之相似的名言“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工匠”送给学生们。他相信,选择复读的这份勇气将对大家的未来产生积极作用,助力他们走出更好的人生之路,亦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

从拿到第一成绩仍听从内心召唤去为梦想再搏一次的肇同学,到52岁不忘初心考取北大博士并门门成绩得“A”的校长,在精华开学典礼上,能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从上到下的一种“精气神”。它不同于常人眼中的复读是“失败者”和“向死而生”的代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对“躺平”的“说不”和对“超越自我”的决绝。他们在用勇气、坚韧和信念为自己书写人生的华章,也为复读赋予了全新内涵,正如吴京梅所说,“在精华的这一年,是王者归来前蛰伏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