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自焚前烧纸:“养儿防老”碎成渣,农村老人“体面死”谁懂?
发布时间:2025-08-31 13:09:05 浏览量:3
“百善孝为先”这句老话,在今天的一些农村角落,竟成了刺向老人的刀。
去年冬天,湖南邵阳一个山村,72岁的李爷爷在自家老屋前,把攒了半年的黄纸钱堆成小堆。火点着时,他从怀里摸出半瓶农药,对着围观的邻居笑了笑。“我这病治不好,别拖累娃们。”说完,他仰头喝了下去。
等在外打工的儿子赶回来,纸钱还在烧,老人已经没了体温。儿子跪在地上哭,村民却在旁边叹气:“他这是为你们好,免得以后受气。”
这样的事,在湖南农村不是个例。社会学博士刘燕舞的团队曾在湖南益阳、常德等地调研,发现这里的老人跟湖北、河南的同行一样,把喝农药、上吊这些自杀方式,苦笑着叫“三个儿子”。“亲儿子靠不住,还得靠这三个最贴心。”
到底是啥,把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农村老人,逼到了用死来求“体面”?
湖南娄底有个张奶奶,去年春天查出来肺癌。儿子在长沙开网约车,回来带她去医院,她死活不去。
“治这病要花多少钱?你娃还在上学,房贷还没还完。”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得很平静。后来她趁儿子回长沙,在自家菜园里喝了农药。邻居发现时,她手里还攥着一张存折,里面是她攒的8000块钱,备注着“给孙子交学费”。
刘燕舞在湖南调研时,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一辈子在田里刨食,给儿子盖房、娶媳妇,老了动不了了,就觉得自己成了累赘。
益阳有对老夫妻更让人心疼。老头中风后瘫在床上,老太太身体也不好。两人怕同时走了,子女要办两场丧事花钱,特意错开了三天。老头先在猪圈旁喝了药,老太太第二天在村口的小河边没了影。
更让人难受的是,村里人对这种事好像见怪不怪了。去年夏天,常德一个村子半个月里走了三个老人,都是自己选的“路”。葬礼上,子女们忙着招呼客人,偶尔还能听见说笑。有年轻记者去采访,邻居还劝:“人老了都有这天,别揪着不放,活人还得过日子。”
这哪是“看得开”,分明是把老人的绝望,当成了理所当然。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湖南老人一辈子信这个理。可现在,有些子女却把老人当成了“账本”。
刘燕舞在衡阳调研时,听过一个真事。有个在外打工的儿子,给病危的父亲请了7天假。在家待了3天,见父亲还没咽气,他急了:“你到底啥时候走?我这假连办丧事的时间都算好了。”
老人听了这话,当天就喝了农药。儿子赶在假期结束前办完葬礼,准时回了城。
还有更寒心的。岳阳有个老人瘫痪在床,子女们商量着“年前让他走,免得过年家里有味道”。他们把老人的水和粮都断了,老人躺在床上骂,抓起身边的东西往墙上扔,硬是撑到了大年初一才咽气。
为啥会这样?刘燕舞说,现在湖南农村不少中年人为了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跑。要还房贷、供孩子读书,压力大得很。他们开始算“养老账”:给老人花3万治病,如果老人能活10年,还能种点地,就觉得“划算”;要是活不过5年,就觉得“不值得”。
有个在东莞打工的湖南汉子跟刘燕舞说:“我自己都快养不活了,哪顾得上老的?”这话听着无奈,可再无奈,也不能把生养自己的父母抛在一边啊。
老人们不懂这些“账”。他们只记得,自己年轻时天不亮就下田,把最好的粮食留给儿子,自己啃红薯;儿子结婚时,砸锅卖铁也要盖新房。他们以为老了能靠儿子,没想到最后却成了儿子的“负担”。
农村老人的难,不只是子女不孝顺,更因为“靠山”全没了。
以前在湖南农村,宗族、邻居都是老人的“保护伞”。谁家老人病了,邻居会端碗热饭过去;哪家子女不孝顺,族长会把人叫过来训一顿;老人走了,全村人都会来帮忙办丧事。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只剩老弱病残,成了“空心村”。去年冬天,湘西一个村子里,80岁的王爷爷摔断了腿,躺在家里3天没人管。最后还是村支书去送物资,发现他快不行了,才赶紧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
“以前喊一声,全村人都来帮忙。现在年轻人走了,剩下的都是跟我一样的老头老太太,想帮也帮不动。”村支书叹气说。
那现代的保障呢?现在湖南农村老人领的新农保,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块钱。这点钱,够买几斤米、两把菜,要是生病了,连挂号费都不够。
医疗更是大问题。湖南不少乡镇医院,连个像样的检查设备都没有。老人得了慢性病,要么硬扛,要么花大价钱去县城医院。刘燕舞团队统计过,湖南农村老人自杀的原因里,“不想受病痛折磨,也不想拖累子女”占了近三成。
前几年,有政协委员提议搞“农民退休制度”,让65岁以上的农民能“洗脚上田,老有所养”。湖南不少老人听说后,眼睛都亮了。他们盼着能像城里老人一样,每月有养老金,生病能报销,不用再看子女的脸色。可这个提议,到现在还没落地。
其实,农村养老不是没出路。湖南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效果还不错。
在怀化的一些村子,村里办起了“互助养老点”。白天,老人们可以去那里吃饭、看电视、聊天,晚上再回家住。饭菜很便宜,一顿只要5块钱,还能刷医保。有个老人说:“在这里能跟老伙计们说话,不用天天在家看儿媳的脸色,活得痛快。”
还有的地方搞了“老年人协会”。协会里的会长、理事都是老人自己选的。谁过80大寿,协会送块长寿匾;谁生病了,大家去看望;谁走了,协会去送花圈。在娄底的一个村子,有了协会后,村里“走绝路”的老人少了很多。老人们说,有了这个“家”,就不觉得自己是没人管的人了。
政策上也得加把劲。比如在乡镇医院设老年病科,多配点好医生和设备;把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再扩大点,让老人看病少花钱。刘燕舞还建议,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做护理,让他们不用离开家就能得到照顾。
更重要的是,要把“尊老”的规矩捡回来。现在湖南不少农村学校,都在教孩子“感恩父母”;村里也会评“孝顺子女”,把名字贴在村口的宣传栏里。有个村子,以前有个儿子不孝顺,被评上“反面典型”后,赶紧把老人接到家里住。有时候,“面子”也是改变的动力。
刘燕舞在湖南调研时,遇到过一个孩子。他爷爷去年走了,也是自己选的“路”。孩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放假回来,特意在爷爷走的地方烧了纸钱。他跟村民说:“以后我要好好赚钱,让奶奶和爸妈都能好好养老,不跟爷爷一样受委屈。”
这孩子的话,像一束光。农村老人的苦,不是一天造成的,要解决也得慢慢来。但只要我们开始关注,开始行动,就一定能让更多湖南老人,不用再靠“药儿子”“绳儿子”,能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尊”。
毕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天我们怎么对老人,明天我们老了,别人就怎么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