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万事利丝绸文化董事长李建华:如何让中国丝绸站稳国际舞台C位
发布时间:2025-09-01 10:15:37 浏览量:2
“丝绸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用丝绸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中国丝绸要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抢回国际舞台的C位!”万事利丝绸文化董事长李建华的每一句话,让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冲击力,充满激情,直逼人心。
他作为首位登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企业家,主讲了红楼梦与丝绸的文化基因。
他作为主编出版了丝绸文化系列丛书,成为丝绸业界的宝典。
他作为嘉宾,在杭州G20峰会上,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丝绸文化。
他作为董事长要把丝绸文化投身资本市场,打造新时代传统产业典范。
他作为丝绸行业传承人,要抢回国际丝绸市场的核心地位。
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用文化引领丝绸产业前行,用责任挖掘丝绸文化真谛,用激情创造丝绸市场热点,用科技让中国丝绸成为国际市场亮点。
李建华在怎样做战略布局,如何设定格局调性,具有哪些大局意识?他又是如何守住万事利昨日的辉煌,指明今天的方向,成就明天的梦想?中国网创业人物访谈“高端对话”,专访李建华,试图从他的身上找到灵感,让更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能够从中获益。
中国网记者:您好,李总,很高兴您能够接受中国网创业人物访谈“高端对话”。万事利丝绸集团从您进入公司后,20余年来走过了一段非常辉煌的历程,从2008年奥运会到金砖峰会、G20杭州峰会以及杭州亚运会,在各大重大场合中, 万事利丝绸好像一直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在您心目当中的万事利丝绸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它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李建华:您刚讲的这几件事,奥运会、G20峰会、亚运会,其实它都是我们国家这些年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彰显中国文化和国家力量的盛会。所以在这些场合中,用丝绸来传播中国文化,我认为这是我们丝绸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希望寄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全世界了解我们中国丝绸和中国文化。我们是要让曾经为我们国家取得荣誉、让世界认可的产品,更加亮丽的在当今世界绽放。所以我们非常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国际性盛会,因为这不仅代表万事利,还代表了中国。
比如,在杭州开G20峰会,为了展示我们浙江的风采、杭州的韵味和西湖的特点。那么这么多的元素,谁来呈现?我觉得丝绸是可以来承载的。尤其是杭州这座城市,最能够代表国家元素的就是丝绸。
中国网记者:G20峰会当中,从餐饮、到节目、到吃住行,随处可以看到万事利的产品,您说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你们前期做了哪些准备,然后当机会落到你们肩上的时候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吗?
李建华:这个准备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其实我们做G20峰会之前,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奥运会上的颁奖礼服是我们做的;我们还参予了亚运会、大运会很多活动,我们都在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参与,帮助万事利积累了参加国际盛会的经验,所以我们的准备其实不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的,我们的准备是万事利做丝绸一直在期待这样一个时机出现。如果一定说要有的准备的节点,其实是从国礼开始准备的。20国领导人到杭州来参加G20峰会,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送什么礼品给峰会代表和领导。所以我们在设计国礼上面整整花了两年时间。要送国礼,它的角度不是杭州、也不是浙江角度,是中国角度。但是,我们在杭州这个城市举办一次盛会,应该要有杭州的影子和特色,“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丝绸承载了中国文化,也是杭州的象征。万事利要告诉世界,中国丝绸文化是是博大精深的,你们想到的东西都可以用丝绸来呈现。所以万事利的准备在于创新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人才的积累,还有对中国文化和G20文化的理解,所以这种准备很早就开始了。
中国网记者:近年来丝绸纺织业的走势怎么样?万事利有哪些机遇吗?
李建华:欧洲那边现在已经不研究丝绸方面的技术了。他们过去是研究技术的,现在他们不研究,所以对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机遇就是欧洲以前像兔子跑得快,可以睡觉了;以前我们走得慢,现在我们赶快往前走,所以在这个时点上面,我们是有机会做的比他们更好。
另外,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市场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虽然欧洲的奢侈品牌现在比我们响亮,但是我们技术比你行,市场比你广,前景是光明的。我相信这个品牌是跟跟国家的实力相关的。我们国家的实力,现在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我们和欧洲品牌合作竞争是平等的、有利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应该能够站起来。
在和外面合作谈判时,我们可以说不。你要合作就行,不合作也行,我自己干也行,所以我们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机遇面前,中国企业也要扎扎实实把自己企业做好了,才有机会赢得世界尊重。
中国网记者:万事利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为什么你会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出奢侈品的产业是丝绸?
李建华:丝绸品牌我们要再花3到5年时间,一定是让万事利的丝绸超过世界上所有的丝绸品牌,让他们也看看我们中国丝绸的奢侈品是怎么打造的。我们有中国特色、中国技术,中国文化。今后一定是我们中国潮、中国风才是我们中国品牌的特点。
另外,丝绸一直是富贵的表达,至贵至柔至美的中国文化代表,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是代表。所以今天有很多人问你们丝绸产业是怎么转型升级的,其实这个问题隐含了很多错误的信息,因为似乎传统产业就是老的旧的,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细节,丝绸这个产业传承了几千年,在历史每一个时期它都是最时尚的,最能够代表当时文化的,否则不可能一直传到今天。
汉代最奢华的是丝绸、唐代最漂亮的是丝绸、宋代也是。丝绸一定是最贵的,所以它是达官贵族的代表。你比如说丝背后是绸,我们的棉就是布、麻就是布,所以麻布棉布丝绸,这等级分出来了。
所以我们也经常有消费者来问,丝绸和麻布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之间区别的核心在于丝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最高代表,它是最美的,最贵的,最柔软的。这个柔软性,它不仅仅是丝绸的软,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比如说我们讲易经,阴与阳,上善若水,我们中国文化中间最能代表我们核心文化的就是丝绸。
我们要抓住对丝绸的这种认知,让国人对丝绸有更深的理解,怀有敬畏之心。我们万事利在将来会实现的转型升级,是把市场做得更好;这样一个动力,才能把丝绸推向全世界。
中国网记者:您称得上是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者与探索者,您是如何想到要用文化创意来改变传统丝绸模式?
李建华:我们今天讲创意,就是能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再创新。就像你今天在采访我,你也看了很多的资料、你也采访了很多的企业家,那汇聚在丝绸这个点上面,我们来交流。所以创意的点其实不仅仅是丝绸,更多的是我对丝绸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一种想法,以及对当今奢侈品的一种认识。
我们还要在营运方式上创新,要学习当今的流行和传播的方式,像大数据、云计算、网红营销、微商模式应用等等;促进与年轻消费者的联系、主动创造新的消费点。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这就使得古老的丝绸产生新的火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产品载体。
中国网记者:确实,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消费群体是很年轻的一个状态,很多的80后、95前成为了消费主力,那万事利是怎么抓住消费群体、让他们认可丝绸、认可丝绸工艺和文化?
李建华: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如何让他们来认可丝绸,我前面讲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都是时尚的,都是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不能符合他们需求的丝绸,不是好丝绸。我们过去以为丝绸只是和老年人打交道,不和年轻人打交道,这是很大的误区。
万事利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年轻人需求丝绸的方式,我们一直在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有怎么样的链接。我认为是把我们的文化与消费者连接起来,。
我们在丝绸营销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第一游戏,游戏是年轻人喜欢的,万事利就推出新的游戏,比如叫做乾隆爷请你进宫过端午,主要是想让他们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吃的是粽子,表达的是中国文化。我们用游戏和视频的方式告诉年轻端午节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做的尝试。
我们万事利从1975年到现在,算是比较久的,现在我们很多网络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一年两年,这里面关键的点是你能不能在不同的时期,学习到不同的知识,能够了解到发展的趋势。如果你能顺着这个潮流,那你的企业肯定没有大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在做互联网,你说我还要开很多的线下店,那你肯定有问题。现在我们就做线上店,我们找阿里、腾讯买数据,找到精准目标用户,这样才能达成销售。
中国网记者:研究了这么多年,那您是怎么定义丝绸?
李建华:对于我来说,如何定义丝绸非常重要,这是我人生当中最最重要的丝绸对于我来说是一辈子追求的中国文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定义。
对于万事利来说,是一个产业,是需要我们重新定义、需要我们重新发扬光大的产业。对于杭州来说,丝绸是我们杭州的一张名片,杭州如果没有丝绸,那就会失去灵性。
对于中国来说,丝绸是一个巨大的IP,能够让世界认识我们中国,并且是正面的、漂亮的,美丽的。
所以对我来说我要不断地去寻找它的广度和深度,我也希望在我这辈子能把丝绸文化梳理清楚,当然这个清楚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以内,所以我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年写书一本,希望能把它记载下来,成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一本历史,因为我是一个学丝绸的人,一辈子从事丝绸,所以我不想放弃,我会一直做下去。
中国网记者: 您作为首位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企业家,讲述红楼梦的“丝绸密码”“丝绸之路话丝绸”系列节目。您不仅是丝绸业的创业家代表,也是一名学者。从这两种身份和角度来看,您是怎么平衡的?
李建华: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你不学习你就没有机会!比如说我们在过去1980年代时候,每天看一个小时书足够了,因为没什么大变化。1990年代到2000也没有根本性变化,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面要跟国际接轨,所以更多的是学习人家的经验,直接经验。
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互联网兴起以后,这些大数据出现以后,已经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就是你今天不学习,明天可能就落后。所以对现在的创业者来说,你只有一方面的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创业者最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不是你的技术学习,还有要学习商业模式,营销,人才管理和国际接轨的变化。学习能力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够发展多久的能力,看一个企业好不好,关键看它活了多久。对于学习,你是不是今天学的明天就要产出,这个不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是修炼自己,是让自己厚实起来。而不是说马上就能有很高的回报,如果马上就要有很高的回报,那读书就是炒股票。我觉得学习的重要的一点在于修心修身,在于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在这个提升之下,把自己的基础打牢后,那你做企业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于企业价值来说,学习是多方面的,不是今天大数据火就学大数据、学互联网,而我建议多学一学比如心经、道教金刚经或者佛教经典,年轻人把心静下来,好好地做事情。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创业的同时,还要修行自己,遵循规律和自己的能力,做事情的时候你遵循的标准是什么,是很重要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事情去奋斗,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