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时光昆明|昆明广场舞的演变:从花灯戏到交谊舞再到打跳

发布时间:2025-09-01 16:52:13  浏览量:1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昆明郊区的打谷场、小学操场上,又唱又跳的花灯戏吸引了村民们围观和互动,充满劳动人民生活气息的演出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而在昆明市区,每逢国庆节、劳动节等重要节日,昆明市的中小学师生、省市文艺工作者会到东风广场开展文艺演出,《伟大的北京》《唱支山歌给党听》《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舞表演轮番登场,将节日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这一时期的演出活动大多是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策划的。

20世纪70年代,昆明郊区的文艺演出引来村民围观。杨长福 摄

改革开放后,人们自发地走到广场,展示舞姿。云南摄影家刘建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关注广场舞,并拍摄下珍贵的历史影像。在他的记忆中,从1985年开始,在广场上跳交谊舞成了新风尚,昆明人最爱的舞步是“快三步”和“慢三步”,“快三步”配《滇池圆舞曲》才带劲,“慢三步”则搭《夏夜圆舞曲》更优雅。流行初期,都是50岁以上的舞蹈爱好者领舞,慢慢地年轻人也参与了进来。

爱好跳交谊舞的,以50岁以上的舞蹈爱好者为主。刘建华 摄

1987年,到云南采访的中国妇女报记者陈炼一在昆明市东风广场发现市民跳广场舞的场面壮观热烈,受到震撼的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生动的场景。他后来发表的“到广场去”专题组照,反映出昆明人自信、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和幸福感,成为他的代表作。同年,他获得“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那时的广场舞已然演变成了兼具娱乐、观赏、健身和社交的活动。

1993年,市民着盛装到东风广场跳交谊舞。刘建华 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彝族同胞把家乡的左脚舞跳到了翠湖公园。随之,纳西族的“阿丽丽”、藏族的锅庄舞、白族的霸王鞭等少数民族歌舞,也在昆明市区的大小广场上百花齐放,民族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广场舞的表现形式,碰撞出多元文化的火花。

如今在昆明的广场和公园,随处可见跳广场舞的市民。开屏新闻记者 王宇衡 摄

游客和穿着民族服装的市民在翠湖公园一起打跳 刘建华 摄

近几年,昆明广场舞焕发现代活力。“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同时,云南打跳巅峰赛等活动的精彩上演,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场舞的艺术性。在昆明,广场舞已经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策划 邱滨 马艳琳

开屏新闻记者 周柯妤 王宇衡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