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亿市场爆发,出版业的未来会藏在这里吗
发布时间:2025-09-01 17:49:10 浏览量:2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要“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第二天,多场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论坛在郑州举办,为第15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后面简称“数博会”)8月28日在郑州举办正式拉开序幕。
自从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更名为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并自2023年开始在全国巡回落地举办以来,这项已经持续举办了20年的行业展会无论展会规模,还是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今年展览面积3.3万平方米,国内外参展商规模达600余家,举办各类活动150多场,设置了中央部委所属出版单位、地方出版单位、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国际合作、互动体验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六大展区,国际数字出版展区规模同比上一届扩大了10倍,全都实现了展会历史的新突破。
数字出版,俨然已经成了一门大生意。在8月28日举办的“数字出版创新论坛”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用三句话概括了对国内数字出版发展的期待:第一,把握好趋势,把握好态势;第二,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更好地发展;第三,抓紧行动。这三句话,也恰好完整地展现了本届数博会所呈现的现状与趋势。
在湖南的展台上,阅读呈现出新的形态:AI化的“湖湘文库”,可以通过文本的碎片化解读,深入渗透并解答文本中每一个人物的人脉关系图,用思维导图一样的页面展示书中每一个人物的“朋友圈”;在广东的展台上,万卷要义出版大模型实现了选题策划、智能编校、发行统筹、营销文案撰写等各环节于一体的智能化ERP系统;重庆展台上展示的行业数字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出版数据大融合,书店门店的实时进店人数,出版社的实时选题数量和进度都一目了然;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结合河南漯河舞阳地区的农民画传统,联手开发学画舞阳农民画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围绕舞阳农民画策划的图书——《希望的田野》应运而生,而且还实现了俄语、泰语、蒙古语多语种出版,舞阳农民画不仅随之出海远航,而且与农民画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也获得市场广泛青睐;蜜度科技公司展示的智能审校系统,数千字的文档只需要几十秒就可以完成文本编校、知识逻辑、常识规范、敏感信息的审校并生成审校报告……
数字出版已经渗透到了出版业乃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8月27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郑州发布《2024—202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整体收入规模全年达到17485.36亿元,比上年增加8.07%。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121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13.89亿元,增幅为6.24%。网络游戏收入规模为3257.83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为3256.69亿元,网络动漫收入规模为418.63亿元。
如果说几年前大家一直对这份“大数字出版”报告所划定的边界和超出出版业想象的统计数字还有所疑虑,那么随着这两年数字内容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质疑正逐渐被更多的关注所替代:在传统出版业务遭遇时代和产业双重变迁的背景下,围绕内容所展开的各种形式的业态,可能才是所谓出版产业变革的未来趋势。以前那些我们不理解、不关注的业务数据背后,可能恰好隐藏着更多的机会和未来。
过去一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业务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高速发展的态势:地方出版集团对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汇集、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脉络,通过跨领域合作与社会化运作模式,构建文化服务供给链。出版单位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持续加强出版融合发展统筹部署,将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到更高的战略位置,以“出版+”模式构建多元生态。部分出版单位率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领域展开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一批通用AI模型、垂类出版AI模型以及AI工具。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领域得到更深度的应用,教育出版单位纷纷加强人工智能探索应用,通过打造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和数字教育产品,满足不同教学场景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出版单位对于直播与短视频布局已从初期试水升级为战略级投入,重新组建专注于直播和短视频营销的专业团队和机构,不断探索新媒体营销的新方式。网络文学在精品化、主流化、经典化进程中取得新突破,向动漫、游戏、影视、文旅等领域的内容输送能力持续增强,网络文学版权链条持续延展。
本届数博会还首次发布了系统研究我国出版融合发展的《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把焦点进一步聚焦到与出版最为密切相关的业务上,标志着出版业对融合发展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认识深化与实践总结迈出了关键一步。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收入总计97.24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6.32%。2021~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收入总计是358.62亿元,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18家出版单位,其中有10家出版单位收入超过了2亿元,出版融合发展的头部阵营也正在形成。2024年出版融合发展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8.33%。2021~2024年,出版单位融合发展实现利润总计15.57亿元,利润规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反映了出版融合发展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在支撑出版业整体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国际出版集团励讯集团的观察,过去20年人工智能论文的发表量有几个关键增长节点。比如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后,论文发表量有明显增长;2022年ChatGPT爆发之后,论文发表量也出现增长。随之而来发表的全球人工智能论文来源中,中国一骑绝尘,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在数博会举办的“数字出版国际合作论坛”上,励讯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张玉国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正迅速崛起为全球知识生产大国,这为中外出版商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法国达高集团CEO于连·帕皮尔在论坛上也指出,在过去的20年,新的技术和数字技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一切。包括创作、娱乐及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样的变革也影响到了我们的组织机构,其中包括数字的创新及市场营销,以及互联网的组织机构和传播。“从长期来看,我们直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信息,也会从经销商那里获得消费者的知识,方式也有一个转变,现在基于社交媒体来直接和消费者用户进行沟通,能够获得他们一手的想法。”“我们须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对现实进行超时代的转化。”
在“数字出版创新论坛”上,论坛主持人、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说,“现在所有的集团都没有能力去做综合的语义大模型,也不应该去做。我们不是造车的,我们要培养赛车手”。
这或许也是目前很多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中的困惑所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应该如何融合与取舍?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严桂忠在论坛上分享的集团数字业务很有代表性。他介绍,近年来,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福建画报社运用AI重建缺失区域等技术手段,对老照片实现了场景的动态模拟,读者可以跨越时空般进入老照片中产生新的体验。海峡文艺出版社在成功解决了AI文生图过程中角色一致性和场景连贯性等技术问题后,推出了全AI插画的图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探索全流程AI的参与出版模式,出版了全AI制作的《森林画报》丛书。该集团的创智联盟公司,构建了政校企协同的县域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推出了AI智慧作业、智能备课等应用服务……但问题也很突出:目前各家企业各自为战,统筹规划不够,大部分的智能化运用还是在降本增效的层面;在大模型搭建过程中,仅仅一家集团的数据语料远远不够,总体数据内容不足;现有数据分散,而且偏重内容,用户数据很稀少;从组织架构到人才建设,都很不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产需要。
在数万平方米的数博会展区里,各家参展商展出的语义大模型和智能审校系统有20款以上。这些数字智能系统功能大同小异,问题也差不多。参加这次数博会的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很多数字出版产品呈现出分散化、短期化、重复化建设的现象,不利于数字化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某家大学出版社融合出版分社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来,类似的智能审校系统自己已经试用了十多款,至今还没有确认哪个更有优势。而多家数字技术平台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目前的大模型数据语料都是基于自己一家积累的数据内容,尽管也希望采集更多专业性的数据,但大多数的内容机构都持保守或观望的态度,更寄希望于其自身大模型的开发,数据内容很难对外开放。在展场中,我们还看到,以前各种出版展会中聚集的小型技术公司,都已经迅速转型成为智能技术公司,希望在这场智能狂欢的盛宴中分一杯羹,开始为各家出版机构提供定制化的数字技术工具或平台产品。
《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指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出版融合发展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超过80%的出版单位建立了“数字化出版产品和服务”;3/4的出版单位建立了“纸数融合产品”;3/4的出版单位建立了“自有新媒体运营”;1/5的出版单位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平台,实现了对外服务。从这四种模式的渗透程度可以看出,基于内容与产品本身的业务是出版业所擅长和易于推进的,基于技术的平台开发是当前最大的短板。
在“数字出版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就指出,“AIGC技术平台部署路径单一,其中自建平台在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机构仅占11%,通过接口嵌入占17.8%,未来计划部署的占38%。这与协会去年6月的调研结果——大约89%的出版社仍然没有系统化组织AIGC应用——相比,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出版业的数字出版或融合发展如何规避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长处,可能也是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
在数博会的展馆里,展示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toB的各种大模型、平台产品;一类是toC的VR体验产品或互动游戏。在前者的展示台上,多是行业人士的互相交流。在后者的展示台上,则是家长带着孩子玩得不亦乐乎。这似乎也给出版业的数字出版提出了更多的思考:有自己专业或特色内容的出版机构可以利用别人无法复制的优势打天下,而缺少内容专有优势的出版机构则必须依靠对大众文化的挖掘和C端用户的“接地气”需求进行更多尝试。在内容和产品上,或许技术本身不是出版机构应思考的问题,而应该把精力更多放在如何通过不同的技术产品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
2024年,中信出版集团的数智服务业务体系实现营收2.22亿元。数智服务业务体系面向C 端用户和 B 端政企客户,以数智技术重构、升级“阅读服务、企业学习、财经智库”三大体系六条产品线。在数博会主论坛上,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表示,“未来的书将成为人类知识大合集,书与书之间可以互相连接,每本书都带有超链接,将所有知识串联成一个元文本,我们相信未来出版将构成互联互通的知识网络,内容将如数据一样自由流动。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尝试突破书作为封闭单元的固有形态,打造了知识精粹项目,将图书内容拆解为可理解可调用的最小知识单元,按照用户需求重构,以知识节点为结构,提供定制化服务,从内容封闭到知识网络化转型,这一产品将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将在我们中信出版企业化服务应用知行学习平台上线,让用户利用碎片时间高效获取知识和信息。”
正如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在数博会主论坛上所讲:“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出版业服务对象称为‘读者’,但是在深度融合数字出版时代称为‘用户’似乎更为贴切,这不仅是称谓变化,更是服务理念升级。数字技术倒逼出版业不能只把自己的业务局限在纸质和屏幕上,出版人不仅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有字之书,还要通过场景营造为用户提供生动的无字之书,让用户在这个场景当中,感受文化魅力,激发文化兴趣,进而通过寻找图书来获得更多深入的阅读和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从场景到阅读,再由阅读到新的场景的螺旋上升。”“在数字出版时代,内容、平台、服务,三者缺一不可,构建起‘内容+平台+服务’的数字出版新模式,可以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以更高的效率、更多元的方式,触达更多用户。”
亦如张玉国在论坛上所说的“做出版商的、出版社的,能不能给科研界提供价值,能不能给用户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是检验我们能力的重要标志”。
邬书林在论坛上介绍,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和爱思唯尔这两家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机构共同投资成立的科爱公司,仅仅用20多名员工就实现了年营收5800万元、利润2000万元。新技术的利用使业务成本极大地降低,效能极大地提高。
在本届数博会上,我们也看到了产品形态多样的数字出版——或者叫数字内容产品更为合适。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在本次博览会重点推介、展出了湖湘文库(AI版)、湘教智慧云、中南智研数智化教师成长平台、A佳教育智能体,乐之书城、智趣新课后、智趣新体育、“快点阅读”中南传媒数字阅读复合平台、“e堂好课”轮式协作课程服务平台、“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平台、湖南省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和湖南省游戏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等产品。凤凰传媒集团以创新为引领,技术为驱动,聚焦“智改、数转、网联、融合”四个方向,围绕“未来·校园·空间”主题,设计未来学习区、阅读区、AI产品体验区,打造“凤凰人工智能体验店”,重点展示智羚学伴/教伴、AI体测、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国抗战史人工智能数据库、凤凰云阅读、译林英语智能硬件等数智融合产品,突出凤凰集团在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加快“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探索方面的新成果。皖新传媒旗下的方块游戏平台作为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业务载体,自2017年7月上线以来,已积累近210万注册用户,累计上架超380款游戏产品,成为国内领先的单机游戏发行平台。依托专业的发行体系,公司成功打造“方块游戏发行”品牌,曾发行现象级作品《只狼》、国产经典续作《仙剑奇侠传七》等国内外知名单机游戏。目前该平台已与全球30余家顶尖游戏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累计发行精品游戏超40款,产品累计销量突破442万套。四川展团以新华文轩为代表,重点展示了电子书、有声书、网络游戏、融媒体出版物等多元产品,搭配知识服务、在线教育平台,展现融合出版全链路。
机械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新展区,重点呈现工程科技数字图书馆、机工新阅读、数字化手册知识服务平台、天工讲堂等智能平台及数字教材,融合音视频、知识库、在线课程、交互式资源、移动学习等技术应用。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中华先贤“数字人智能体”立足中华书局权威专业的古籍大数据,综合使用3D超写实数字人技术与RAG知识集智能体技术,打造中华先贤的数字人智能体,实现与古代先贤的面对面、实时自然语言对话交流,并可实现特定的互动功能(如飞花令、对诗、问答闯关等),数字人智能体更将成为直通中华书局版权内容数据的入口,为读者提供自然语言便捷交互的新型阅读模式。社科文献出版社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发展与中国经验、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中国乡村研究、集刊与大型历史文献4条产品线的数据库产品、系列学科数据库、电子书及学术科研服务项目等,解读独具特色的学术出版融合发展模式。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展位展出了中少总社特色数字出版产品,包括B端产品“中少快乐阅读平台”,C端产品红袋鼠智能伴学机器人和红袋鼠智能点读笔,体现了中少总社从出版商向阅读服务商、教育服务商转型的特色。
从这些产品形态看,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显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出版。中信出版集团首席专家乔卫兵在“数字出版创新论坛”上指出,未来的新逻辑和正在演化的新逻辑要以用户为中心,“从以书为本过渡到以术为本,要用数据来驱动出版的发展,内容投放不再是赌博式的”“我们要通过转型构建自己的知识生态系统,打造一个持续连接、持续交互、持续交易的平台。”
在此基础上,乔卫兵指出,出版版权的旧逻辑是把内容版权作为一次性买断的商品,生命周期短,开发粗放;新逻辑认为内容作为可持续运营的资产,可以通过IP延展、二次开发、跨平台授权、多融变现,还可探索内容资产化的管理、IP矩阵、版权金融等新玩法。在今年《出版人》杂志发表的《书业数据资产入表,这么近?那么远!》一文中,也就此提及,“在整个图书市场难以探出新增长路径的背景下,出版业内外人士都在尝试描绘出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产入表可能给出版行业带来的变革性图景——从成本优化到改善财务状况,从效率提升到核心价值挖掘,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内容产业源头的出版业,在内容数字化和产业化的高速公路上,无疑还有着更多的宝藏有待发掘。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在《出版融合发展报告(2025)》发布会上指出,未来出版融合发展,将呈现六个主要趋势:
一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二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资源整体性投入,出版单位须注重规划制度、人才、资金、资源等多维度的整体性设计和投入,以优势领域的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融合发展。三是更加注重以数据驱动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生态构建,出版单位要抓住数智跃迁战略窗口期以技术牵引业务转型,以数据驱动价值创造,建设人机协同、数据驱动多模态融合的智能出版生态。四是更加注重全面提升传播效能,出版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出,而是正在演化为多模态融合的文化体验。五是更加注重资产化加金融化的发展路径,出版业将迈入内容资产化、数据资本化的新阶段。六是更加注重大出版格局塑造,出版单位正在由内容提供者向内容运营者、生态建构者转型。通过科技出版+文创、出版+教育等多元路径,开辟融合赛道。面向未来要聚焦专业领域和资源协同,抢抓融合发展关键窗口期,全面推动出版价值延伸和跃迁。
未来已来,数字出版毫无疑问是一门大生意,也应该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