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守正创新四十六载 经典舞剧再绽芳华 舞姿更优美场景更丰富剧情更流畅 新版《丝路花雨》奉上沉浸式文化盛宴

发布时间:2025-09-02 09:46:54  浏览量:1

新版《丝路花雨》剧照

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衣袂翩跹,跨越千年的驼铃声与琵琶声交织成韵……连日来,甘肃省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八个一”文化品牌扛鼎之作——2025年新版《丝路花雨》,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在黄河之滨重磅亮相,引起了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和文艺界人士的热议。

大家一致认为:“这场承载着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精神的文化盛宴,不仅是对经典舞剧的致敬与传承,更是一次立足当代、面向世界的艺术创新,标志着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民族舞剧经典,在新时代续写了璀璨华章。”

大幕落下,记者带着心中的感慨和浓浓的好奇,采访了此次新版创排的诸位主创以及相关亲历者,探寻了这部舞剧诞生46年来常演常新背后鲜为人知的“蜕变”故事。

守正:46年耕耘誉满天下

1979年5月23日,源自莫高窟千年壁画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甘肃的艺术舞台上诞生,首演即引发全国轰动,成为改革开放后甘肃文化“走出去”最早的艺术典范。截至目前,该剧已累计演出超4000场,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近550万人次,被成功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十多年来,《丝路花雨》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理念,其经典价值历久弥新。

原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是《丝路花雨》剧组第六代“掌门人”,他回忆说:“初创时期的《丝路花雨》是有歌有舞的,当时全院集中创排,所有人员都成为这部剧的‘复合型’演职人员,我也参与了声乐伴唱,还进入群众演员排练。”

七下敦煌中,经过甘肃艺术家们不断摸索和修改,《丝路花雨》也是数易其稿,剧名先后由《敦煌曲》《丝绸之路》最终定为《丝路花雨》。其间,舞剧的形式也被不断完善,不仅去除了歌唱的部分,还删减了冗长的情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丝路花雨》经历了多次版本迭代与创新提升。”陆金龙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优秀舞剧作品不断涌现,《丝路花雨》也面临新的挑战。”

2008年,甘肃省歌舞剧院下定决心重排《丝路花雨》,为北京奥运会进行献礼演出。在故事主体结构不变、音乐主旋律不变、敦煌舞特色风格不变的情况下,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改编,把节目时间由之前的2小时10分压缩至1小时45分,在音乐设计上由以民乐为主改为以交响乐为主,既添加了时尚元素,又使舞剧更具时代感、观赏性和感染力。

2016年,《丝路花雨》新创排2016版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式献礼演出,让这部经典作品以新的姿态持续焕发生机。

一级演员、一级编导、甘肃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琼与《丝路花雨》同岁,既是这部剧中的第12位英娘,也是在舞台上跳得最久的英娘。据她回忆,这些年来,剧组在服装、舞美、音乐、演出时长上,都按照舞剧的国际标准来执行,并大胆尝试通过投影技术、大屏技术等现代数字化技术,不断契合当下观众欣赏需求。

王琼说:“这不仅是一曲中外友谊的颂歌,更是丝路文化包容与交流的核心艺术体现,通过艺术形式有力表达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品格和力量,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甘肃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之一。”

46年的艺术耕耘亦收获满满,《丝路花雨》先后荣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中国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等行业殊荣。

创新: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性的文化盛宴

如今,舞剧《丝路花雨》作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之作,历经46载在舞台依然熠熠生辉。特别是2025年新版《丝路花雨》的主创团队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艺术人才,为该剧的创新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保障。

此次,主创团队坚守“守敦煌舞韵之根,创时代表达之新”的原则,通过敦煌舞语汇复原与现代舞蹈技术糅合,引入现代舞台技术设备和手段,为观众呈现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审美性的文化盛宴。

“2025年新版《丝路花雨》在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既传承经典又注入新的活力。”担纲此次2025版创排的总导演赵小刚为闲舞人工作室创始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身兼导演、编舞、制作人、一级编导,多次担任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委。

他告诉记者:“《丝路花雨》是敦煌舞的开山之作,新版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不仅追求原汁原味,更注重创新融合。尤其对敦煌舞的刻画和表现上,在保持‘S’形舞姿舞蹈韵律的基础上,技术和难度上进行了较大升级,让舞蹈动作更加流畅、优美,充满力量感和动态美。”

同时,此次新版在舞蹈编排上也大胆创新,巧妙地将现代舞蹈元素与敦煌舞相结合,让观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艺术的魅力。其中,序幕恢复了飞天、六臂神等经典造型,运用道具飞天车实现壁画中飞天祥云漫步在舞台还原;一幕、五幕中窦虎单人舞进行了重新编排,增强了人物性格的舞蹈表现力;新加入的男子羯鼓舞气势恢宏,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阳刚之气。

“剧情上,我们恢复了敬香场景,使故事发展更加连贯流畅。”赵小刚说:“同时,全剧在单、双、三技术技巧以及刺绣舞、酒舞、黑巾舞等重要群舞舞段都进行了技术加强,进一步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水准和观赏性。”

使命:从“文化瑰宝”到“时代IP”的精彩蜕变

作为甘肃省歌舞剧院“八个一”文化品牌的核心载体,新版《丝路花雨》的诞生,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突破,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堪称是从“文化瑰宝”到“时代IP”的一次精彩蜕变。

记者了解到,此次新版创排工程启动于2023年2月,剧院深知,《丝路花雨》作为我省文化名片,提升工作绝非儿戏,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对经典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甘肃演艺集团率先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敦煌研究院学者、舞蹈理论家、老一辈艺术家等共同擘画提升方向。

2024年,该剧被列入甘肃省“八个一”文化品牌重点项目。

据王琼介绍,作为我省“八个一”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新版《丝路花雨》的创排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全程指导,获甘肃省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类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

她由衷地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观众的观演体验,新版在中场休息时增加了主演与观众互动、赠送小礼物环节。谢幕环节,更有46年剧目回顾视频播放,旨在用回望的方式致敬46年来的点点滴滴,也是对一直支持和陪伴舞剧的观众表示最深的感谢。”

记者手记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生长”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记者无数次感受了《丝路花雨》的精彩亮相,那“飞天”动人的舞姿像壁画里“活”过来了一样。这一次,当“数字飞天”以全息投影穿梭在真人舞者之间时,我突然明白,所谓新版,从来不是对经典的颠覆,而是一场跨越46年、坚持守正创新的接力对话。

所谓守正,从来不是把老版本原样搬上舞台,是对文化根脉的敬畏。创新,则是为了让经典被看见,是用当代观众能懂的方式不断升华经典。

由此可见,经典的生命力在于“生长”。这句话道破了经典传承的真谛——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创作者的重新诠释,也需要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重新发现,更要让经典走进当代人的生活,成为人们情感共鸣的载体、文化自信的源泉。

走出剧院,兰州的夜风里好似飘着花香,脑海中依旧是在灯光下轻盈如初的“飞天”。46年前,它随着第一代《丝路花雨》的舞步“飞”向世界;46年后,它落在当代的目光里,依然鲜活,依然动人。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永远年轻,永远在生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