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手术室里的“双人舞” ——麻醉医师与手术室护士的日常
发布时间:2025-09-02 12:55:14 浏览量:1
一、开门七件事
每天10:00整,手术室的大门刚开,麻醉医师和护士就已经在各自的“战壕”里忙碌。麻醉医师翻看病历、调药、试呼吸机;护士清点器械、铺无菌台、预热保温毯。外人看来只是“术前准备”,在他们眼里却是“生死预演”——任何遗漏,都可能在手术台上放大成事故。
二、“三问三答”仪式
病人推进来,两人会同时站在床头,开始一段固定台词:
麻醉医师问:“姓名、年龄、过敏史?”
护士答:“王某某,45岁,青霉素过敏。”
护士问:“手术部位?”
麻醉医师答:“右甲状腺。”
一问一答,像相声里的“报菜名”,却能把错误手术的发生率降到几乎为零。
三、30秒的默契
麻醉医师说“开始诱导”,护士立刻把氧气面罩扣在病人脸上,同时递上抽好的药。病人闭眼后10秒,护士已把负压吸引器、抢救药品、除颤电极排成一条直线。插管成功,护士读秒:“氧合100%,可开始消毒。”整个过程像钟表齿轮,错一齿都走不动。
四、术中:一个看“内”,一个看“外”
麻醉医师的眼睛始终盯监护仪:血压、心率、血氧、呼末二氧化碳,任何曲线波动都要立即处理。
手术室护士的眼睛始终盯手术野:器械、纱布、缝针,一块纱布没点清,手术就不能结束。
两人互不干扰,却又随时联动——出血凶猛时,麻醉医师喊“加压输液”,护士已经剪开血袋、接上快速输液器;血压骤降时,护士把升压药抽到注射器里,只等麻醉医师一句“推”。
五、体温保卫战
手术时间一长,病人最容易低体温。麻醉医师把鼻咽温探头放进去,一旦掉到36℃以下,立即调高室温、启动加温毯、把输液管放进恒温箱。
护士则提前把冲洗液放进37℃保温箱,术中每30分钟提醒一次:“手术时间已3小时,追加抗菌素。”
体温每下降1℃,感染率就增加三成,他们像守炉火一样守着病人的36.5℃。
六、清点仪式
手术缝完最后一针,全场突然安静。护士提高嗓门:“纱布16块全部齐!”
麻醉医师跟着报:“血管钳7把、缝针5根、刀片3枚,核对无误!”
两人签字,像海关盖章,病人才能送出手术室。一块纱布的丢失,都可能成为术后的一颗“地雷”。
七、复苏室里的交接
病人醒来第一眼,往往看到护士的脸:“手术做完了,别紧张。”
随后麻醉医师蹲到床头:“深呼吸,试着动动手指。”
确认血压、心率、呼吸都平稳,两人才把病人推去复苏室,像接力赛交棒,一棒都不能掉。
八、尾声
麻醉医师像飞机的机长,手术室护士像机务与塔台;一个稳住生命,一个守好安全。无影灯下,他们跳的是一支看不见的“双人舞”——动作早已练成肌肉记忆,节奏却永远以病人的心跳为拍点。请您放心把身体交给他们,把时间留给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