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舞台,沪疆艺同台——不止舞台高光,用艺术温度织就沪疆同心结
发布时间:2025-09-02 13:23:16 浏览量:1
昆仑山脉的巍峨,承载着千年丝路的文明记忆;叶尔羌河的碧波,滋养着多民族共生的深厚情谊。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在泽普县文化体育中心温情启幕。2025年“人民大舞台”擂台赛总决赛,不仅是16个优秀节目绽放光芒的舞台,更是文化润疆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是沪疆两地人民心手相牵、共筑文化桥梁的美好见证。
历经叶城、泽普两场16进8的激烈晋级赛16支优秀队伍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对文化的敬畏登上总决赛舞台。这里有着当地达人的真情绽放;带着非遗的传承创新,也有着现代艺术的创新表达,每一个节目都诉说着文化交融的故事,每一段表演都传递着民族团结的力量。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些精彩节目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追梦故事。
来自叶城县夏合甫乡的阿依努尔·吐尔逊,用一曲豫剧《花木兰》斩获三等奖。2022年,电视里的豫剧表演让她一见倾心,可身边没有专业学习豫剧的渠道,她便靠着电视、网络搜集资料自学。“能拿到第三名我特别开心!未来,我想学习更多有关豫剧表演的专业知识,把中原文化带到新疆的更多地方。”身着旗袍的她,在新疆舞台上绽放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拿二等奖,太激动了!”获得二等奖的《叶尔羌河上的月光》表演者阿扎提古丽,提起这次演出满是感激。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竹笛,曹老师的伴奏与她的唱腔自然融合,让她深深爱上这种艺术搭配。“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和曹老师合作,把这样精彩的融合作品带给更多人。”这份因艺术结下的情谊,正是沪疆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聚光灯下,陈荣身着华丽蒙古族服饰,伴随着科尔沁草原经典民歌《万丽》翩然起舞,最后一个动作落定时,掌声雷动。她手中的一等奖证书,便是这一个多月昼夜排练的回报。这位泽普县喀拉萨社区的蒙古族姑娘坦言:“其实在这些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跳舞。”
从2022年开始她便在喀拉萨社区开始教学舞蹈,起初,她只是想把热爱的蒙古舞分享给更多人,意外的是,这份初心不仅得到了社区书记的全力支持、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更收获了社区居民的热情响应 —— 只要有演出机会,社区总会第一时间联系她,帮她和孩子们争取展示平台。
教学时,30元一节的课时费是陈荣主要的经济来源,可她很少把这笔钱用在自己的日常消费上,“孩子们练舞需要合脚的舞蹈鞋,上台要有像样的演出服”,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把课时费一笔笔攒下来,全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在她的带领下,泽普县的孩子们推开了艺术之窗:从喀什春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到泽普春晚收获掌声;从站上乌鲁木齐春晚的更大舞台,到远赴北京参加比赛、去上海角逐模特赛事——这些曾经鲜少走出家乡的孩子,跟着陈荣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自信展示自己,比我自己拿奖还开心。”陈荣的语气里满是欣慰。如今,她的舞蹈教室依旧热闹,旋转的裙摆不仅传承着蒙古族文化的温度,更让一个个孩子的梦想有了清晰的方向。
15岁的玉米提·库尔班,是舞台上最小的参赛者。他背着热瓦普(乐器),独自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车从古勒巴格乡赶来,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让他拿下了最佳融合奖。捧着奖品,他先是咧开嘴笑了,可没几秒,眼泪就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他忙用手背蹭了蹭眼角,声音里还带着未平复的哽咽,却依旧藏不住喜悦:“我要把奖品拿给妈妈,她肯定会很高兴!”这个腼腆的少年,眼睛里闪着对远方的向往:“我从来没去过上海,听说东方明珠很高,我想站在下面,给上海的小朋友弹奏这首曲子。” 他不知道,自己的表演早已打动了评委——上海交通大学丁晓萍教授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新疆,从晋级赛到决赛,看着这个孩子在上海达人的帮助下一点点进步,他弹唱时的认真劲儿,让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艺术真的是相通的,一个孩子的梦想,就能连接起沪疆两地的心。”
作为本次“人民大舞台”的导演兼主持人,新疆姑娘玛伊更是感慨万千。“叶城、泽普的老乡们,不管是叔叔阿姨还是小朋友,都在用心准备节目,他们的努力和真诚特别打动人。”在她看来,这个舞台不仅让新疆的文化风采得以展现,更让沪疆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作为本次决赛的人气节目《麦西来普之情》,演出中,舞台不再是“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界限:此前绽放光彩的达人走进聚光灯,台下观众怀热忱登台,无数身影随欢快节奏相拥起舞。旋转舞步打破台上台下的隔阂,灵动旋律串联起每颗热爱生活的心,恰是“人民大舞台”的生动诠释——这方舞台绝非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属于每一个以热情点亮它的人,正是大家的热爱与参与,赋予了舞台最动人的生命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艺术是心灵的桥梁。2025 年“人民大舞台”擂台赛总决赛虽已落下帷幕,但它所传递的文化力量与民族团结精神,将如叶尔羌河的流水般绵延不绝。从黄浦江畔到昆仑山下,沪疆两地正以文化为纽带,在交流中传承、在融合中创新,共同书写着文化润疆的新篇章。(“人民大舞台”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