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秦大地到世界舞台,千年秦腔“正青春”
发布时间:2025-09-02 19:18:29 浏览量:1
全文26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一马砍倒三马颠,还我河山抗倭顽……”原创秦腔历史剧《还我河山》再现战火烽烟之中、山河飘摇之时的浩然英雄长歌。
“挽雄襟,抖一身星汉灿烂。驾长车,踏遍那万水千山……”原创现代秦腔《长车行》铺展出几代“秦岭汽车人”热气腾腾的逐梦历程。
短短一月内,两部原创秦腔大剧接连亮相西安易俗大剧院,不仅让戏迷过足瘾,更彰显出西安秦腔艺术蓬勃的创作活力。
从舞台精品频出到跨越地域圈粉,从坚守艺术本根到拥抱时代创新,在西安,秦腔这门古老艺术正以全新姿态,收获越来越多的“知音”。
一月双剧亮相 秦腔院团创作活力持续迸发
近期,西安易俗大剧院迎来秦腔新剧“井喷”,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精品剧目接连涌现。
8月27日至29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易俗社成立113周年打造的《还我河山》震撼登场。作为一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作品,该剧并未简单复刻历史,而是以“人物情感”为核心,在尊重历史框架的基础上,细腻刻画岳飞从 “战场豪情”到“被迫退兵” 的心理转变。
资深老戏迷王立本评价道:“岳飞的爱国精神,通过秦腔这种声势壮阔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更能触动人心,戏里有艺术匠心,有爱国热忱,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更是永不过时,可以说是震动我们每个观众。”
仅仅几天之前,8月22日至24日,易俗社现代题材秦腔《长车行》圆满完成西安首轮演出。该剧以秦岭汽车制造厂的奋斗征程为主线,从20世纪90年代秦岭汽车制造厂“军转民”的转型阵痛起笔,通过“出山、出关、出海”三重叙事,生动展现了其从三线军工走向新时代行业龙头,创造新时代智能智造辉煌成就的壮阔蜕变。
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西安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长车行》多次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艺术新方式,实现由“实”转“虚”,由“虚”转“实”,以及跨时空的对话,构成了这部剧独特的风格和演剧样式,首轮演出结束后收获了广泛好评。
回顾近两年各大秦腔院团的创作轨迹,从历经六年打磨的《无字碑》,到融入歌剧、舞剧元素的《昭君行》,从《长车行》聚焦工业振兴的时代叙事,到《还我河山》回望历史的精神传承……
秦腔历史剧《无字碑》演出现场
各剧目既不脱离“唱、念、做、打”的艺术根本,又勇于突破题材与形式的边界,让秦腔这门承载着三秦文脉的古老艺术,正成为记录时代、抒发民声、传递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
跨省出海圈粉 原创秦腔剧目吸引国际“知音”
秦腔的根在陕西,但舞台在全国,在世界。
走出陕西,秦腔持续“圈粉”。4月,三意社携《无字碑》晋京演出,获国内60余家媒体报道,530余家海外媒体聚焦。7月,西演青年团在高山剧场上演秦腔《回荆州》,为香港观众献上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9月3日,易俗社携《夺锦楼》《白蛇传》将亮相“跟着艺术游宁夏”活动,让秦腔与宁夏风光相映成趣。
秦腔《回荆州》在高山剧场收获热烈掌声
国际舞台上,秦腔正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活名片。5月21日至27日,易俗社携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亮相匈牙利第12届伊姆雷・马达奇国际戏剧节,4场极具东方韵味的秦腔盛宴反响热烈。
演出后,匈牙利观众和易俗社秦腔演员热烈互动
匈牙利文化官员观演后发出赞叹。“《昭君行》用艺术诠释了和平与包容,这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力量。”
基层乡村戏曲爱好者的热情则格外动人。8月,三意社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刘家庄村为期五天的秦腔演出“站无虚席”,演出未开始,许多观众便早早携家带口、自带凳椅前来占座。22日演出中突降大雨,观众短暂骚动后恢复秩序冒雨观戏,演员则以更投入表演回应。
虽每场演出超3小时,但现场气氛热烈,掌声、喝彩声多次响彻夜空,演出不仅吸引本地戏迷,还有人从甘谷、秦安等地赶来,甚至有观众从深圳飞至天水。有村民激动地表示:“20年前三意社就来我们村演过戏,现在我还能在家门口看到他们的戏,真的太激动了!”
三意社下乡与老乡们拉家常,在近距离交流中,坚定了演出的“本心”与“初心”。易俗社平均每年演出600多场,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20多个城市……西安演艺集团正通过“立体化布局、精准化供给、数字化传播”,让秦腔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坚持守正创新
古老艺术焕发青春活力
从内容到舞台,从形式到传播……各大院团正持续推陈出新,让古老艺术拥抱全新时代。
秦腔的创新,一方面始终扎根于内容的深耕与拓展。不仅精细复排传统经典《三滴血》《双锦衣》《杨门女将》《白蛇传》等剧目,同时紧扣时代脉搏推出《柳河湾的新娘》《党的女儿》《织梦人》《长车行》等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更在历史题材创作上不断突破,推出《李白长安行》《昭君行》《还我河山》等剧目,让历史故事与时代产生精神共鸣。
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
舞台表现力在科技的加持下更立体鲜活。如 《长车行》就大胆创新,打破秦腔“三大件”的传统编制,多次运用“双时空叠演”舞台结构。不仅引入电子 合成器模拟机床轰鸣,通过AR技术投射虚拟试车环境,“90后工程师”角色的rap式唱段,更与老技工的传统“慢板”形成呼应,让秦腔焕发青春活力。
经典剧目影视化突破剧场局限,让秦腔以更多元的形态 “走出去”。易俗社推出3D电影版《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动画片版《三滴血》,数字电影版《昭君行》。三意社联合西影传媒等专业影视制作机构,推出的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在总台电影频道和红果短剧、央视频、抖音等网络平台播出,更得到了很多年轻观众点赞。
在表达方式上,秦腔更从“被动欣赏”转向“互动参与”。2020年起,三意社便开始网络直播秦腔演出,并发布各样式的秦腔内容视频,吸引不少年轻人通过留言与弹幕互动。2024年,《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更把百年博物馆变成了“活态艺术世界”。穿戏服、画脸谱……秦腔不光能看,更能“玩”起来。
秦腔是古老的,这“老”是岁月沉淀出的厚重,而不是跟年轻人隔开的墙。
在这片底蕴深厚、生机勃发的文旅沃土上,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正以“大剧频出”的创作力、“走向国际”的传播力、“守正创新”的生命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编辑:蒲阳
校对:蔷薇
初审:颖洁
终审:文静
西安曲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