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喜欢就能亲近,舞台越界的那一步到底伤了谁
发布时间:2025-09-02 08:24:32 浏览量:1
亲还是抢?喜欢能不能越界?重庆的舞台上,本来是巡演合影的甜蜜收尾,一眨眼成了“流程中断”的现场尴尬。有人把追星当成冲锋号,跨过隔离带,直接把“喜欢”拍成了动作戏。这一下,热搜是有了,掌声没了,礼貌也掉线了。:热情到底能当几分通行证?合影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随意加戏”的邀请?
8月30日,在廖俊涛重庆站的巡演合影环节,一名女性粉丝突然情绪失控,强行突破安保隔离区,对艺人实施亲吻,导致现场流程一度被迫中断。第二天,也就是8月31日,这名女子在相关平台的超话里发了手写道歉信,事件继续发酵,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到9月1日,廖俊涛团队回应:已将该女子列入黑名单,禁止参与他的一切线下活动,并表示后续会加强场地安保与秩序维护,保护艺人安全,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团队也呼吁粉丝保持清醒,理智追星,不要越界。同日,媒体就此咨询律师。律师给出的专业判断是:从刑法角度,难以认定为犯罪中的猥亵,因为通常需要明确的不健康目的;从治安管理处罚大概率也不构成,但若一定要处罚,可能靠拢“寻衅滋事”,理由是公共场合易引发效仿,影响秩序。事实并不复杂,但争议不小:到底该如何定义边界?“热情”与“冒犯”中间那条线,谁来画、怎么守?
先把逻辑捋清。第一,合影环节是公共活动的有序部分,不是私人情感的自由市场。你买的是票,不是边界的所有权。隔离带不是装饰,它是提醒——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感,而距离感恰恰是尊重的一部分。第二,喜欢不是挡箭牌。说“我太喜欢了,一时冲动”听着有点像“我开快车是因为我爱速度”。爱可以解释心情,但解释不了越界。第三,法律的门槛高,伦理的底线低。律师的分析说得很直白:按刑法算犯罪难,按治安管理处罚想要准确落地也不容易。这不是鼓励“可以亲”,而是提示一个现实:法律往往处理最严重的边界破坏,很多“让人不舒服”却尚未达到入刑或处罚标准的行为,归到秩序与文明的范畴。这里就有个“空档带”:不一定违法,但显然不对。第四,别回避那个刺儿头问题——性别对调会怎样?如果是男粉丝越过隔离对女艺人做同样的事,舆论可能会更紧绷。道理其实一样:不管男女,不管粉谁,未经同意的身体接触,都应当说不。双标让讨论变了味,边界才是关键字。第五,行业层面也得照镜子。商业演出追求粘性,合影、互动环节被设计成“亲密升级”的情绪节点,主办要的就是那份“到场感”。问题是,感受可以升级,原则不能降级。规程和安保要跟上情绪的节奏,别让“设计的热烈”变成“现场的失控”。
说点身边的事儿,咱就不端着了。你在地铁里,遇见陌生人挤上来,离你只差一张口罩的距离,是不是条件反射往后撤?公司年会大合影,同事搭你肩,热情是热情,但你要是不想,心里是不是一紧?还有亲戚见到小孩,逮住就要“亲一口”,家长每回都跟打太极似的劝阻。这些小场景,说到底是一个词:同意。你愿意的拍肩是问候,你不愿意的拍肩就是冒犯。把这个逻辑挪到演出现场,理由一模一样。艺人在台上,是职业身份;走下舞台,还是一个人。他合影是工作流程,不是“开放权限”。有朋友说:“哎呀不过是亲一下。”那是你觉得“不过”,你问过被亲的人吗?还有人打趣:“这是粉丝的爱的表达。”对不起,表达有一百种,偏偏选了最可能出事儿的一种,这不叫表达,叫给别人添堵。再换个角度想,主办在流程里加大隔离带、明确互动方式,比如“只允许比心、不允许肢体接触”,说清楚其实大家都轻松。很多时候,混乱来自“没说清”和“默认可以”。你说清了,默认就没了。
事件之外,还有几层值得细抠的社会意义。第一,饭圈文化的情绪动员太强了。平台、营销、周边,全天候把“我和他很近”的幻觉喂给大家,久而久之,个别粉丝会把“情感所有权”当成“行为所有权”。这是情绪与现实的错位。要解决,得两头下手:内容方少一点过度拟恋化的叙事,粉丝多一点对“角色”与“人”的区分。第二,公共活动的边界教育要普及。别觉得“知之为知之”,真到人群起哄,很多人就“被气氛带走”。主办方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提醒,比如前播一次“互动规范”,艺人在台上也可以用固定手势提醒工作人员介入,安保再训练几个“柔性拦截”的动作,防止矛盾激化。第三,制度要有“可执行的温度”。纯靠法律威慑,可能够不着这类灰区;但靠行业规则和主办的“零容忍”态度,就能把红线提前画出来。比如本次团队将当事人列入黑名单,这其实是行业规则的“软法”,有约束力,也留有余地。第四,别把个体的冲动全甩给个体。越界当然要承担后果,但我们也要承认,舞台经济擅长把“你以为你在参与他的生活”包装得真真切切。辨认这种包装,学会给情绪踩个刹车,是现代媒介素养的一部分。第五,社会讨论别走极端。有的人把事件夸张成“什么都不能做”,也有人轻描淡写成“这有啥”。两头都不对。尊重边界,不等于扫兴;拒绝越界,也不妨碍热爱。咱们追星要有姿势,更要有分寸。
绕回到当事人。艺人团队的处理干脆:黑名单、加强安保、理智呼吁。这是给行业做了个示范。律师的解读也在降温:不轻率贴上“犯罪”标签,但提醒公共秩序的风险。这样一冷一热,挺好。既不火上浇油,也不视而不见。下一步怎么做?我倒有几条接地气的小建议:主办方优化现场动线,合影区增加“心理缓冲带”,用工作人员的目光与距离感替代硬碰硬;艺人团队提前做“行为预案”,出现越界时谁先挡、谁来疏导、谁来安抚队伍;平台和官博少一点暧昧话术,别再搞那种“想不想抱走他”的互动文案,图一时热闹,后患无穷。粉丝这边也不难,记住一句老话:甭管多喜欢,先问一句“合不合适”。不合适,马上刹车;合适,也别猛踩油门。
这事儿看着小,其实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公共生活里经常犯的毛病:把情绪当理由,把场合当自留地,把默认当同意。边界不难懂,难的是在热闹里守住。喜欢很珍贵,但尊重更体面。你在意的人,也需要在意他的舒适与安全,这不是冷淡,而是成熟的喜欢。说句扎心但有用的:合影不是“亲吻券”,粉丝滤镜也不是通行证。尊重感,是追星的最佳周边。
最后抛给你几个问题:如果性别互换,你的判别会不会变?你参加线下活动时,哪种互动方式让你舒适,哪种让你不适?主办方、艺人、粉丝各自能多做一步,能不能把“热闹”变成“有序的热爱”?评论区见,咱们接着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