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九三文艺晚会,聊聊80后“舞坛双子星”
发布时间:2025-09-04 20:04:39 浏览量:1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晚会热度持续刷屏,网友齐呼:“建议全国巡演!”
一场文艺晚会像热播剧一样持续“刷屏”社交媒体,这样的情景并不多见。这场融合了情境诗朗诵、舞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演出的晚会,以一种磅礴而细腻的情感力量,感染了屏幕内外的所有人。
舆论很快注意到,这台晚会的主创团队极其年轻,由80后艺术家担任总导演,大批90后编导参与制作,“00后”演员的比例更超过半数。这股扑面而来的“新”意,自然也将聚光灯投向了背后的总导演——被称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与韩真。
回望她们的创作履迹,不难发现,这种现象级的传播力并非偶然爆发,而是一条清晰可辨的探索与进化之路:
从十余年前凭借《沙湾往事》拿下“文华大奖”,到《永不消逝的电波》实现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到《只此青绿》一票难求,再到《咏春》出海……她们的作品似乎总能找到与当下观众同频共振的“密码”。
周莉亚与韩真是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青年编导。近些年,两人因《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作品声名鹊起。
她们以联合总导演的身份合作创排的四部舞剧,三度摘得“文华大奖”,因才华与默契,被业界称为“舞坛双子星”。
回看她们的一系列作品,观众似乎总能收获一种奇妙的“在场感”,仿佛历史的呼吸拂面而来,而非隔着玻璃在看文物。用她们的话来说,也许这就是“对话”的力量。
搭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找到一个当代人的“精神替身”,让他/她引领观众走进那个遥远的世界。这种创作意识在她们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并在现象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面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她们没有选择让演员直接去扮演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而是独创了一个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他的痴迷与凝望,是我们所有人在面对这幅瑰宝时的内心投射。
而当他跨越千年,在精神世界里与那位画家相遇时,观众与历史之间无形的壁垒仿佛不再存在,古老的画卷也因此获得了鲜活的、属于当代的生命。
继《只此青绿》之后,她们在舞剧《咏春》中继续回答了对于创作者的“经典拷问”——如何在被频繁改编的题材里开辟出新的叙事路径。
用韩真的话说,“我们就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对武术感兴趣。”
答案,指向了那些曾影响一代人的武侠电影。于是,她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宗师叶问赴港开宗立派的历史,与深圳一个电影剧组追逐“英雄梦”的当代奋斗并行。戏里,叶问为咏春开一扇门;戏外,灯光师大春为英雄打一束光。
创作理念背后,更需要创作者深入历史肌理的“共情”。
例如,在排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她们去到李白烈士的纪念馆,“是流着泪出来的”。周莉亚的创作信条极为质朴:“你被打动了,你才会把这样鲜活的生命放在舞台上。”
而为了承载这份真实,她们又要求演员必须进行艰苦卓绝的投入,《咏春》团队提前一年多“扎扎实实学真功夫”,因为她们坚信:“先要学在根上,再进行艺术转化。”
这种“对话”,最终超越了技巧,成为一种创作的姿态,摒弃了说教感与距离感,让那些宏大的主题自然地流淌进观众的内心,完成情感的软着陆。正如周莉亚所总结的:“有些时候就是一种对话,你在与历史对话,在与历史中的人物对话,同时你用你创作的作品与观众对话,与当下的所有人对话。”
而这样的对话也存在于二人之间。长期的合作,让韩真与周莉亚默契到只要一个眼神就知道彼此的深意。周莉亚说:“我们很幸运,能遇到彼此,三观一致,艺术理念和追求都相似,能和最要好的朋友一同做着最热爱的事业,扶持着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每一天都很值得。”
“共振”在众人的印象中,很多文艺作品都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艺术品”与“工业品”的二元对立,似乎是文化产业的永恒迷思。内容创作者们总在一条摇晃的钢丝上行走,一端是自我表达,另一端是市场回响。
“舞坛双子星”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样本: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完成符合舞剧特点的叙事任务,以及解决舞蹈抒情与戏剧性叙事之间的关系;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用艺术形象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完成作品和市场的“共振”。
作品的“出圈”来之不易。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贡献了超54亿元的票房,舞剧所属的歌舞类票房占比仅为10%,市场规模并不大。
不过,其中提到“精品舞剧持续引领市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市场缺的或许不是消费力,而是能真正打动人心的“头部内容”。
毫无疑问,“舞坛双子星”的作品是这个市场最为渴求的“头部内容”。其作品呈现的极致东方美学、细腻情感和诗意叙事,精准地切中当下剧场演出的核心消费群,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与审美诉求。
在一定程度上,以《只此青绿》为例的“头部内容”也正拓展其IP势能。
2024年国庆档,在几乎没有对白的情况下,同名艺术电影入市,最终收获5000万票房与高口碑。两位导演坦言,这次跨界如同“赌博”,因为“世界范围内,你会发现你找不到对标的影片”。
电影《只此青绿》以更大众化的媒介方式,将舞剧的文化魅力,从一二线城市的剧院,辐射到了下沉市场,完成了一次文化影响力的扩圈。
这仅仅是个开始,如《只此青绿》交响乐会的推出、文旅演艺项目的筹划,都标志着它正从一部“爆款舞剧”,蜕变为一个拥有多元形态、可持续开发的“文化资产包”。
将一个成功的艺术IP进行商业层面的多元化开发,这本就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运作逻辑。这种战略延伸,恰恰建立在这部作品本身所累积的深厚文化资本之上。
“舞坛双子星”的实践再次为我们讲述了那个朴素的道理:当创作者以极致的真诚与审美去对待作品时,它所创造的价值,才是最坚实的商业护城河。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