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群魔乱舞的十常侍时代

发布时间:2025-09-05 10:30:00  浏览量:1

自从东汉宦官集团反戈一击,打垮窦武、陈蕃后,牢牢地把握朝中大权。不过,宦官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些阉人的骨子里只有“自私”两字。对付清流党人时可以并肩作战,回到宫中,你暗中射来一箭,我背后砍去一刀,还是得讲“斗争”二字。

最有权势的宦官,当属政变“功勋”曹节与王甫,以及镇压党人运动的急先锋侯览、郑飒。很快,侯览成为宦官内部斗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因为他太张扬了。他被指责专权横行,傲慢奢侈,皇帝下诏将他免官夺爵,侯览才知被别的宦官暗算了,心灰意冷之下,自杀而死。紧接着,王甫策划了一起所谓的“谋逆案”,诬告郑飒与渤海王刘悝谋反,借机铲除郑飒。

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大太监们,权势一天比一天重,连朝廷三公也对他们曲意逢迎。曹节、王甫的父老兄弟侄儿,或在朝中为卿,或在地方为太守、县令,或为校尉,靠着强硬的后台,胡作非为,罪行累累。在这些恶棍中,有一人无恶不作,恶贯满盈,他便是王甫的干儿子王吉。

王甫早早就入了宫,被阉了,没有儿子,收了两个干儿子,一个叫王萌,另一个叫王吉。王吉担任沛相,他有一大爱好:杀人。任沛相五年,他杀了一万多人,平均每年杀两千多人,每月杀两百人,每天杀六七人。不仅如此,他杀人手段特别残酷。每杀一人,就将其尸体肢解成几大块,扔在囚车上,四处展览。到了夏天,天气热,尸体容易腐烂,他就用绳子穿在骨架上吊起来。每到一地,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数里之外可闻,路人都得捏着鼻子转过头,实在是惨不忍睹。谁也不敢举报他的恶行,因为他的干爹就是王甫。连太后的父亲窦武都死在王甫之手,谁敢得罪他呢?

偏偏有一人就敢。

这个人叫阳球,是东汉著名的酷吏,很有传奇色彩。阳球早年精于剑术弓马,武艺高强,喜欢申、韩之学。当时曾有一名官吏凌辱他母亲,他便带着数十个少年,把恶吏杀了并灭门。后来阳球娶了宦官程璜的女儿(大约当太监前生的),靠着这层关系,官运不错。担任九江太守时,他杀光郡中奸吏,名震一时。听说王吉的种种恶行后,阳球咬牙切齿地说:“要是我当上司隶校尉,断然不会让这些鼠辈活得久。”他敢于与王甫作对,不知是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呢,还是出于宦官内部的争斗,因为岳父程璜也是宦官,与王甫争权夺利完全有可能。

后来,阳球如愿以偿地当上司隶校尉,开始着手调查王甫与王吉的罪行。正巧这个时候,京兆尹杨彪举报,王甫的门客王彪在京兆贪污侵占公款七千多万。阳球大喜过望,入宫面圣,向灵帝刘宏举报王甫父子及门客的罪状,灵帝下诏严查。

司隶校尉阳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王甫及其两个干儿子王萌与王吉。阳球果然是酷吏,对权阉毫不留情,什么鞭笞棍打,火烤绳吊,统统派上用场。王甫一把老骨架,哪里受得了这折腾,被打得死去活来。他的干儿子王萌当过司隶校尉,他哀求阳球说:“我父子就算犯了死罪该杀,也请念在我们同事一场,宽恕我老父,别让他受这样的折磨。”

阳球怒吼道:“你等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还想跟我套交情,没门。”王萌知道阳球的手段,便骂道:“你小子以前像奴才一样巴结我父子,现在奴才反而欺辱起主人。你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你小子没好下场。”阳球大怒,令左右把王萌拖下,用泥巴塞住嘴巴,棰棍交加,立即杖毙堂下。

王萌死后,王甫与王吉两人也被活活打死。阳球还不解气,把王甫的尸体置于城门口示众,并在旁边贴了大字:“贼臣王甫”。王甫的庞大家产被没收充公,其家属也被发配流放到南方。一代权阉王甫就这样被整倒,他之死,震动天下,京城百姓更是拍手称快。

权阉王甫毙命,京师权贵人人自危。阳球有点忘乎所以,他对手下的从事官说:“我首先得除掉权贵巨猾之人,至于公卿豪门,你去办就行了,根本用不着我亲自动手。”这种话说出来,岂不是要与整个京城的权贵们为敌吗?

权贵之中,最害怕的人莫过于曹节。当他看到王甫的尸体被摆在城门示众时,不禁有兔死狐悲之伤,洒泪道:“我辈可自相残杀,但怎么能让一条狗来舔我们的血呢?”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绝地反击。曹节把其他中常侍都唤过来说:“一起进宫,不要回家。”说完后一大帮人就找皇帝去了,集体请愿。

见了灵帝,曹节开门见山就说:“阳球就是个有名的酷吏,不适合当司隶校尉,不能让他再肆意残虐了。”眼看这一大帮中常侍都要造反,灵帝刘宏让步了,同意撤掉阳球司隶校尉之职,改任卫尉。卫尉的权限,比起司隶校尉来,可小多了。阳球闻讯后,大惊失色,赶紧觐见皇帝说:“再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定能让豺狼之辈伏法。”站在一旁的宦官大声呵斥道:“卫尉敢抗诏不从吗?”阳球不得已只得怏怏而退。

阳球从此彻底失势。半年后,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尚书刘纳打算推荐阳球为司隶校尉,让这位酷吏东山再起,扳倒曹节。计划被曹节所得悉,遂告发四人图谋不轨。阳球、刘郃等人被逮捕,掠死狱中。

汉灵帝对宦官的器重,毕其一生都没有变。我们可以把灵帝时代分为两部分:曹节王甫时代与十常侍时代,大概各占一半时间。

公元181年,大长秋曹节病死,由中常侍赵忠兼任大长秋。老宦官时代结束,新宦官时代来临。所谓“十常侍”,其实是十二人,分别是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孙璋、毕岚、栗嵩、高望、张恭、韩悝。本来还包括封谞与徐奉两名中常侍,可这两个人在黄巾起义时,串通马元义,企图里应外合,推翻朝廷,后来被皇帝给杀了。

这十二名中常侍,全部被封侯,贵盛无比,其中又以赵忠、张让这两人最为显赫。显赫到什么程度呢?灵帝刘宏是这样说的:“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您瞧瞧,皇帝管张让叫爸,管赵忠叫妈,人家这两位可是被皇帝当作双亲啊,这能得罪吗?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的根源在哪呢?有识之士把矛头指向宦官,特别是十常侍。首先发难的是侍中向栩,他上疏皇帝,批评宦官权势太大。向栩很轻松被击倒在地,张让诬告他与张角是同党,下狱处死。郎中张钧又上一疏,斗胆直言:“宜斩十常侍,悬首南郊以谢百姓。”张让等人再捏造罪名,诬张钧是太平道教徒。张钧同样被抓入监狱,拷掠而死。

朝廷的晦气好像特别多。中平二年(公元185)伊始,先是瘟疫流行,然后皇城南宫发生火灾,烧毁一大片宫殿。看着遍地狼藉的瓦砾堆,灵帝发呆半晌,想重修宫殿嘛,国库都空虚了,自己的小金库又舍不得用,怎么办?张让、赵忠这一对“爹娘”又出馊主意,只要把全国田赋每亩多收十钱,不就搞定了吗?

对张让、赵忠来说,讨好皇帝才是首要的事,至于苛捐杂税会导致多少人饥饿困苦,那不是他们管的。昏君灵帝听后,拍手称好,下诏到各州郡。时任乐安太守的陆康,良心未泯,便上疏皇帝,认为盘剥民众,是亡国的行径。

张让与赵忠反咬一口,认为陆康公然诽谤当今皇上是亡国之君,此乃大不敬之罪,应当处死。我们看历史时,总看到小人得志,好人遭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人会用种种手段,哪怕是卑鄙肮脏的手段,不需要证据,一口就可以咬死你。陆康被抓,还好没死,侍御史刘岱帮他说几句好话,皇帝把他罢官了事。

谏议大夫刘陶抱着必死之心,上疏直陈天下大乱的祸根在于宦官。宦官们反戈一击,诬告刘陶与盗贼勾结。刘陶被抓进监狱里,严刑拷打,这位正直的官员不想屈服,又扛不住酷刑,最终选择自杀。他的死法很奇特,据说是闭气而死,有咬舌自尽的,有绝食而死的,有上吊的,可是闭气而死,真的很少见。

好人的武器,只有奋笔疾书,笔锋的力量还是太弱,不仅不能重创宦官集团,反丢了性命,白做无用功。十常侍不仅毫发未伤,赵忠还当上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两汉属于非常设的军职,地位是相当高的,位比三公,让宦官当车骑将军,合适吗?后来灵帝也觉得不妥,半年后把赵忠车骑将军之衔给撤掉了。

文人想干掉宦官集团,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武人开始密谋搞政变,其中最积极的是冀州刺史王芬。

让王芬下定决心的,并不是他的正义感,而是一位术士的预言。这位术士观测天象,得出一个结论:“天文不利于宦官,看来黄门常侍,都要被灭族。”这个预言准不准呢,应该说是准的,但后来灭宦官的人并不是王芬。王芬听了很兴奋,就设计一个计划。他比以前反宦官的那几位要聪明,知道这事靠嘴皮子、笔杆子准不成,还是得靠武力。要如何扩充武力呢?他找了个借口,说褚飞燕的黑山贼劫掠冀州,州政府得招兵买马。

王芬的计划很宏大,先用武力手段绑架灵帝刘宏,然后诛杀宦官,迎合肥侯为皇帝。皇帝在京城,他要怎么绑架皇帝呢?当时他得到一个消息,汉灵帝打算前往河间国。灵帝刘宏去河间国干什么呢?说来很有意思。这个皇帝特好财,靠卖官积了许多私房钱,这些钱放在私家库房,怕被偷被盗,不安全,他打算分开来放。他拿数千万寄存在小黄门那儿,又拿数千万寄存在中常侍家中。这样他还觉得不保险,干脆到河间国去买田地,修豪宅。皇帝挺有投资意识,而这正好给王芬一个劫持的机会。

光靠自己,王芬心里还没底,他找了一个人,谁呢?曹操。曹操与他是老相识,足智多谋,在朝中当议郎,王芬希望他能做内应。曹操不干,他认为王芬想废立皇帝还不够格。为什么呢?在历史上,废立君主能成功的人,只有伊尹与霍光,两人都是首辅,政坛一号人物,有影响力,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王芬只不过是小小的刺史,就算推倒刘宏,能立起一个新政权吗?谁能服他呢?曹操警告王芬,这是“求安反危,图福得祸”的做法。

果不其然,王芬失败了。原因有些离奇,据说太史夜观天象,说“北方有赤气亘天,夜半愈盛,横贯东西”,这种复杂的天文我们看不懂,皇帝也未必懂,但结论是看明白了:北方有阴谋,不宜出行。我估计太史是胡说八道,真相可能是宦官有所察觉,因为他们的爪牙遍布天下,自然知道冀州其实根本没有受到黑山贼的攻掠,王芬却招兵买马,这个行动令人狐疑。反正皇帝取消出行,还下一道诏令,命令王芬把新征的士兵就地解散,奉诏回京。

王芬心知计划已经失败,扔了官印,拔腿就跑。天地茫茫,能逃到哪儿呢?他最终心灰意冷,选择了自杀。

这样,在灵帝的最后十年,十常侍的地位稳如泰山,胆敢向其挑战者,无一有好下场。公元189年,灵帝刘宏死了。他跟东汉多数皇帝一样短命,只活了三十四岁。灵帝一死,宦官的靠山倒了,等候他们的命运是什么呢?

灵帝刘宏的儿子大多早夭,只剩下两个,大的叫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小的叫刘协,是王美人所生。宦官们不想刘辩成为太子,按照旧例,只要刘辩上台,何皇后就要以太后名义临朝,政权势必落入外戚之手。相反,倘若立刘协为太子。他母亲地位低,临朝称制不太可能,那权力不还牢牢掌握在宦官手中吗?

在灵帝生前,除了十常侍外,还有一名宦官深得皇帝信任,权势如日中天。这人名唤蹇硕,长得身强体壮,还略懂兵法。自从黄巾起义爆发后,皇帝关注起军事,蹇硕是他的贴身太监,有时嘴上谈兵一下,皇帝觉得这个人太有才了,得提拔提拔他。灵帝设西园八营,每营有一位校官,总共八位,称八校。八校包括大名鼎鼎的曹操、袁绍等人,为首的却是上军校尉蹇硕。不仅如此,连大将军何进也归蹇硕管,可见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程度要远远超过外戚。

宦官最为忌惮的人,便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蹇硕想把何进调离京城,以便完全把持内宫。何进并不笨,当然晓得蹇硕在打什么主意,在立太子这个关节眼上,他可不能离开。于是何进使出拖刀计,赖着不走。

灵帝一死,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同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便形同水火,前者要立刘辩为帝,后者要立刘协为帝。论起心狠手辣,何进不是蹇硕的对手。从东汉的历史来看,每当有政变发生,宦官的行动是非常迅速的,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赌性,作为残疾的阉人,没有什么可顾虑的。灵帝尸骨未寒,蹇硕就企图搞政变,杀掉大将军何进,立刘协为皇帝。

蹇硕设了一个局,请大将军何进火速入宫,商讨大事。何进没有想太多,从大将军府直奔皇宫。蹇硕的计划看起来完美,但百密一疏,他手下有一名司马,名叫潘隐,跟何进是好朋友。当何进到了宫门外时,潘隐给他使眼色,示意不要进宫。何进大惊,马上转身离开,连大将军府都没敢回,径直奔兵营去了。

何进一跑,蹇硕的计划破产。根据立长不立幼,立尊不立贱的原则,都应该是刘辩当皇帝。在公卿的拥立下,刘辩成了皇帝。何皇后临朝主政,改称太后;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同主持大局。如此一来,外戚掌握了国家大权。

何进大权独揽,岂能容得下蹇硕?

正好袁绍找上门,劝何进将宦官一网打尽。袁绍乃汉末著名人物,他出身名门望族,袁氏家族四世三公,然而,即便袁家如此有权势,还得对宦官屈膝呢。袁绍成名早,名气大,颇为自负,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之一,受蹇硕直接领导,这不是受气吗?可以说,袁绍对宦官深恶痛绝,早就想杀尽宦官,只是没机会。

蹇硕何尝不知自己已站在悬崖边上,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但他还想拼死一搏。蹇硕与其他宦官不同,他有军职,是西园八校之首,手握兵权。他给中常侍赵忠等人写信,阐述对时局的看法:认为何进已经控制大权,宦官一旦失势,恐怕要被诛灭。他还强调,何进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只因为自己手握兵权。在信的末尾,蹇硕强调,必须发动政变,逮捕并处死何进。

然而,蹇硕失算了,赵忠并没有支持他。在十常侍时代,赵忠与张让是宦官集团中无可争议的头头,偏偏蹇硕后来居上,手握重兵。赵忠等人对蹇硕没好感,索性借何进的刀除去这个对手。他把蹇硕的信转交给何进,这下要了蹇硕的命。企图搞政变、谋害大将军,都是死罪。蹇硕被逮捕,罪证如山,无可狡辩,下狱处死。

赵忠自以为出卖了蹇硕,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他错了。

(摘自《汉朝原来是这样》 醉罢君山/著 现代出版社/出版)

编辑:殷华 二审:周华 三审:马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