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看见时代中国的多元身体表达
发布时间:2025-09-06 08:20:27 浏览量:2
在8月27日至31日五天时间里,2025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先后展现了7部全长作品、展示了16部舞蹈片段、12组国内舞蹈团队的推介会、3场主旨论坛、4场工作坊、3部作品影像放映和1场户外表演,并广邀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重量级艺术节、剧院的总监、制作人参与,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编导的前沿创造力和多元艺术活力,生动诠释了当代舞蹈创作的多元图景,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舞在身体探索中的多种可能。当应邀而来的国际嘉宾不断被当代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所打动、折服,这也同样意味着,在将来的国际舞台上,也定将会有更多元的中国故事上演,演绎出更丰富面相的当代中国形象。
当代舞是什么?
这是个人言人殊的问题。它是一种舞蹈的风格类属?还是一种特定的题材取向?抑或是和现代舞一起成为一些观众口中“看不懂”的艺术大杂烩?
但当我们抛开越辨越糊的概念,将目光放在当下的艺术实践时,则能发现艺术家们并未受这些问题的桎梏,而是灵活运用不同舞种的肢体语汇,以喷薄欲出的生命能量去创作和演绎一个个鲜活的作品。而在近期举行的2025SIDCT当代青年舞蹈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便为近距离观察国内当代青年编导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窗口。
本届“双年展”由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策划及主办,上戏舞蹈学院、程十发美术馆和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的共同支持,以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学术支持。在8月27日至31日五天时间里,“双年展”先后展现了7部全长作品、展示了16部舞蹈片段、12组国内舞蹈团队的推介会、3场主旨论坛、4场工作坊、3部作品影像放映和1场户外表演,并广邀全世界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位重量级艺术节、剧院的总监、制作人参与,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编导的前沿创造力和多元艺术活力,生动诠释了当代舞蹈创作的多元图景,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舞在身体探索中的多种可能。
《萨蒂之名·春之祭》剧照
抽象的当代舞,最直观的身体
类似于抽象绘画将场景化约成色彩、线条与形状,当代舞的编创往往将具体的议题与情绪抽象化为肢体的形变、位移,以及舞台上人、物、空间之间的关系变化,由此触动观演者的某种通感,以形成情感上的共振。但通感的发散又受制于观演者自身心境,是复义多歧的。这既是当代舞可以超越具体情境引发更广泛共鸣的魅力之处,同时也是导致部分观众审美困惑的原因所在。故此,常有人说,现当代舞的欣赏,不在乎看得懂看不懂,而是要去感受、去捕捉一瞬间的感动。其底层逻辑便在于此。
本届“双年展”中展演的《隐匿的风景》便是这样一部抽象化的作品。舞者的工作生活场景被化约为身体与器物的连接。镜子、把杆,这些排练厅中的常见之物成为舞者身体的拓展与延伸,但又规定着舞者的身体。而舞台上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缠绕、离合,又可以进一步触发观者对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集体的衍生思考,去感知被日常生活所隐匿的风景。
《隐匿的风景》剧照
舞蹈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它既是抽象的,但却又是直观的。毕竟任何言语与文字,都比不过身体的一次战栗。就像《神曲·少数·浅笑》,便以三种不同的身体姿态呈现出创作者的思考。《少数》用冷漠怪诞的身体形象去呈现生命中不堪时刻所带来的伤害。《浅笑》则以拈花一笑的姿态,传递出超然面对伤害的生命力量。而《神曲》则上演了一出极致的身体表演。高台之上,绵延整个舞台的无边长裙束缚住舞者的手足,静默、肃穆、坚定。舞者的每一次微妙肢体舞动,都仿佛神明低语,唤醒观者内心那份对超越性的追求。
《神曲》剧照
即便是同具有抽象属性的音乐和舞蹈之间,舞蹈反而成为更直观的那个角色。正如《萨蒂之名·春之祭》中所呈现的,萨蒂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经典名曲,被改编成“双钢双打”的新版本后,又进一步被舞蹈的肢体所具象。无论是上半场的静谧悠然,还是下半场的炽烈狂野,都借由舞者的演绎,向观众喷涌出强烈的生命能量。
历史与民族,身体的重返与溯源
当我们回望当下中国青年编导的成长历程,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中国传统舞蹈学习经历。而这些历史的、民族的身体语汇,又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俑Ⅲ》剧照
展演中的《俑Ⅲ》便用一场近乎于“博物馆奇妙夜”般的表演,在舞台上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意象的当代再现。作品中的十支舞蹈均取材于中国古画中的形象,每一个段落都有历史图景可以回溯。但编导无意复原古典,而是用当代的舞台手段加以新的构型与串联,是一次“对历史中的身体姿态的重访”。
而作为田间地头、山林草原间最原始的情感涌动,民族民间舞不仅是被观看的舞台艺术,更成为《民间的舞蹈》中不同民族、背井离乡的舞者重新体认和感知自我民族身份的艺术载体。舞者在不同城市间游走所带来的个体身份认同的疏离与困惑,与民族民间舞从民间走向学院、再走上舞台,从全民参与到被观看的历程之间形成巧妙互文,亦使得这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故事更加动人。
《民间的舞蹈》剧照
观演关系探索中的身体游戏
当跳出视觉中心主义的观看,回到舞蹈历史的源点,就会发现,舞蹈从来就是一种大众共同参与的游戏。而对于当代舞的创作者而言,舞台上下的传统观演关系亦成为需要被突破的窠臼。
《尤物公园》剧照
展演中的《尤物公园》所呈现的便是突破传统观演关系的即时性互动剧场。舞者与观众现场的对话、即兴的舞动、在舞台上肆意的飞奔,观看者亦是表演者,共同在剧场内构建起奇妙乐园。而在这个乐园之中,又如一面镜子,去引导观众去审思自己,用身体的释放去消解每个参与者自身的认知困惑。
而《蝴蝶岛》则打通剧场内外,通过户外和剧场内两个场域,勾勒出一片岛屿星罗棋布的无边海洋,与观众一同思考在不休的流动中,我们如何定义自我,又如何重建联结。当观众在不同岛屿的表演中游走,并最终被汇聚到剧场舞台之上的“蝴蝶岛”时,记忆中的歌谣乐曲被拼贴,舞者在庆典狂欢中起舞,观者的身体与思绪皆被带入,参与历史与当下的回溯,见他者,亦见自己。
《蝴蝶岛》剧照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当代舞是什么?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某种角度而言,文艺生产也是如此。任何一次的舞蹈艺术创作,都无法摆脱自身所处的当代语境。换言之,现时期的各类舞蹈创作均可名之曰“当代舞”。正如在本届“双年展”所呈现的一众作品,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所有元素都为当下的创作者所挪用,用以去回应他们对自我与时代的困惑,探索身体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在看完本届“双年展”后,笔者还有一个感受。当代舞似乎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枢纽点,历史、时代与世界,三个维度被拧结在这一艺术媒介之中。一方面,民族与历史形塑了我们的当下,成为创作者采之不竭的富矿与无法回避的烙印。另一方面,时代带来的具体生活与个体困惑又成为当代舞创作的一种源动力,驱使着艺术家去回应与探索。而舞蹈作为一种跨越语言的肢体艺术,更是可以成为不同文化沟通的媒介。当应邀而来的国际嘉宾不断被当代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所打动、折服,这也同样意味着,在将来的国际舞台上,也定将会有更多元的中国故事上演,演绎出更丰富面相的当代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