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被人民日报关注的王一博,让汪涵和外界彻底重新认识
发布时间:2025-09-07 04:58:18 浏览量:1
这一次,被人民日报关注的王一博,让汪涵和外界彻底重新认识
谁能想到,娱乐圈那些年默默无闻的小伙子,终有一天会成为国家主流媒体力挺的代表人物?
王一博的故事,放在当下娱乐圈,绝对算得上是个很有冲击力的现实样本。
最近,人民日报又一次以权威身份推荐了他的抗战纪念新歌,这种荣誉,放眼整个文娱圈,能连续被“点名”的青年偶像,真没几个。
很多人羡慕他拿到的资源,觉得“天选之子”不过如此。
可如果你真聊聊王一博成长路上的坎坷,你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底气。
其实说起王一博,很多人最早是从《天天向上》那个不怎么说话的“天天小兄弟”认识的。
河南小伙出身,小时候因生病在医院,被电视上的舞蹈比赛吸引,一出院就缠着妈妈学舞蹈。
那时候,街舞在很多家长眼里是不入流的玩意,多少家庭因为孩子要跳舞闹得鸡飞狗跳。
可王一博妈妈顶着压力,咬牙支持了儿子的梦想,这一步,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后来进了舞团,没多久就拿了全国街舞大赛的好成绩。
这种天赋和毅力,让他很快被乐华娱乐相中,当了练习生。
可别以为当练习生就是走捷径——那几年,每天训练十几个小时,还得学外语、兼顾高中学业,几乎没一块完整的时间休息。
坚持了四年,才终于有机会跟团队一起出道。
真正让他被更多人看见的,其实是湖南卫视那个周五晚的老牌节目。
刚上台时,他一句话都不敢多说,镜头扫过去总在角落。
要不是汪涵,估计他很快就会被观众遗忘。
汪涵这个人带新人有自己的一套,他发现王一博虽然安静,但舞台上一旦跳舞就整个人燃起来。
所以汪涵常常故意让他多展示自己的专长,有时候聊摩托,有时候聊舞蹈,还会在节目中适时抛话题引他接。
就这样,慢慢观众记住了这个实诚的男孩。
有人说运气是王一博的助推器,但只靠运气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
那会儿正好娱乐圈发生了不少风波,媒体频繁点名批评流量艺人。
一次央视那篇讨论文艺圈专业素养的文章出来后,各家粉圈相互甩锅,王一博也没能幸免,被各种断章取义、误解推上风口浪尖——但他没有下场对线,也没去炒作,反倒是一步步用作品和实力给了所有质疑一个交代。
《陈情令》之后,他的知名度直线上升,商业价值一度冲到行业第一梯队,公司有六成收入跟他挂钩。
可很多人没看到的是,这期间他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像打了鸡血一样拍戏、录综艺、训练、比赛,连摩托车比赛都亲自上阵。
也正是因为这一股子死磕的劲儿,让他得到了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的认可,多次被选为重大活动表演嘉宾。
尤其这几年,无论是春晚、跨年、还是各种大型纪念活动,都能看到他站在舞台中间。
最新一次,则是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
人民日报专文推荐了他演唱的新歌《共铭此刻》,这歌的歌词写得很有画面感,“我知道你的故事”、“山河已铭记你的名字”,一下子就让人想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王一博的演绎也很真诚,据说录制MV时他一度眼眶泛红,评论区里网友也留言说“听哭了”,大家都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敬意。
本来在娱乐圈,偶像与主流并肩其实是件难事。
很多流量歌手只是在粉圈里热闹,现实中被主流认可的却很少。
而王一博这几年一步步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不光有流量,更愿意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传递主流价值的责任。
其实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大众对偶像的期待在变化。
以前大家觉得偶像就是唱唱跳跳,漂亮就行;但现在社会更需要的是正能量、有担当的公众人物。
人民日报、央视选择王一博,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通过他把主流声音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他的经历也让人看到了“伯乐和千里马”这个老话不只是传说。
没有汪涵当初在节目里的提携和鼓励,王一博很可能就会被埋没。
如今王一博在每次活动结束都会收集散落的彩带,说是因为汪涵曾告诉他,这象征着好彩头。
这种小细节,也让人觉得他始终没忘自己从哪儿起步的。
一个28岁的年轻人,能连续被官媒力挺,不止是因为唱歌跳舞好看,更是因为他扛住了质疑,经得起折腾、不投机取巧。
这在娱乐圈已经很稀有了。
事实证明,真正能走远的,从来都不是最热闹的那个,而是一直默默努力、靠谱、能让人信服的那个。
王一博的故事,也许能给更多年轻人带来启发——不靠运气,靠的是不服输的劲儿,以及遇到贵人时的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