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最终要退出医疗舞台,只能作为中医的辅助部分!(四)
发布时间:2025-09-07 14:32:03 浏览量:1
1980年,卫生部中医局局长、中医专家吕炳奎就中医学研究问题写信给钱学森。钱学森对这封信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于1980年8月份复信给吕炳奎。
在这封信中,钱学森比较了西医和中医的两种不同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指出了西医研究中的弊病,大胆地提出了“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中医学研究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钱学森提出中医现代化是祖国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有依据的。他认为:
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在那时,为了深人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若于组成部分,一个一个地去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就在于此。
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了大约20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所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很推崇中医,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做出批示中指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批语意义深远。一是,彰显出毛泽东对中国医药学的科学认识和论断,熔铸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战略家的思维、理想、信念、情操、真知灼见和博大情怀。二是,具有扭转乾坤的划时代意义,使过去西医反对中医,认为“中医是封建医”“中医不科学”,歧视、排斥中医的状况,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深刻启发和引导下,开始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研究。三是,成为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行动纲领,极大鼓舞了广大西医学习中医。四是,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卫生工作、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创造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毛泽东是一位博览群书,好学勤思,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千古伟人。历来重视、研究和传承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潜心学习研究现代科学知识。
毛泽东的女婿孔令华和女儿李敏撰文说,他是“从细胞学到进化论,从星云学说到奥林巴体,从化学反应到光合作用,从火成说到水成说,从季风理论到太阳系学说,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从量子说到基本粒子,从原子能技术到人造卫星技术,从西医到中医,从水利到气象等等,凡是现代科学知识,只要毛泽东能找到的他都学到了。”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说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便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医理各有特点等。
1932年,毛泽东到福建汀洲福音医院住院休养其间,有一次傅连暲(福音医院院长,解放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等,长期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陪同毛泽东在山上散步时,看到很多松树的树干上挂着一条条黄色半透明的胶汁,毛泽东对傅连暲讲,这种胶汁是从一块伤痕上流出来的,树受伤了,用自身流出的胶汁来治疗。人也一样,负了伤,得了病,主要靠自己的抵抗力恢复健康。毛泽东不是医生,却由这一现象,道出了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
提供了解释的钥匙,反过来针灸又能够给它提供丰富的实际材料。如进一步研究,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效果,丰富和充实现代医学。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将发生极大的作用。”可见毛泽东不但熟谙中医针灸,对现代医学也甚为通晓。1934年,瑞金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暲就讲:“毛主席是很熟悉医药卫生的。”
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汇报工作时讲道:“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同年12月底,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开会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足见他对中医的了解和认识。
(一)当下我们的医疗现状。现在的中国医药市场都是西医在主导,医疗方面的教授专家专宣的是西医的治疗方法,包括全国有名的十大家医院都是在用西医看病,用西医的设备去判断病因。
在全国等级医院方面,以西医占绝对优势的综合和专科医院与中医院之比约为6:1,且中医院规模远远小于西医院。且中医院校规模均小得多,教学条件、环境及经费投入均与现代医学院校相距甚远。
来自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指出,我国现在的等级中医院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医院。在这些“中医医院”中,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多数中医已不会用“望、闻、问、切”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