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迪士尼歌舞唱起沪剧,一个外资企业,为什么比我们更珍惜上海话?
发布时间:2025-09-08 15:28:38 浏览量:2
这几天有个消息挺有意思,对上海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开开心心的,喜上眉梢的事情嘛,但是对于某些外地人来说,就不是好消息了,他们会觉得这是对他们的歧视和排外,而且要是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对他们的处境非常不利,会让他们有种危机感,也就是,他们急了!
事情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那就是,上海迪士尼和沪剧院又要合作了,要把沪剧搬进迪士尼的舞台,跟那些童话里的歌舞混搭演出。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在去年已经合作过了,迪士尼的奇幻加上沪语的软糯,效果非常好,大受欢迎,一致好评。今年的合作,又有创新,还增加了演出频次,加大了力度。
但没想到,这么一件好玩的事,居然也有人不爽。一些外地朋友说:听不懂上海话,觉得这是“上海人自嗨”“格局小”“狭隘”。反正,某些外地朋友总归就是这点套路,他们想的不是努力去学上海话,努力把自己融合进这座城市,而是想着怎么让这座城市的方言消失,怎么让这里的本地人不说方言都说普通话。
哎,我就纳闷了,我是一直以来一直搞不懂老乡们的这种心态的,我们去四川看变脸,也没要求演员用普通话解释;去东北二人转,也没人嫌东北口音太重。怎么到了上海话,就变成“排外”“没格局”了?
说真的,沪语不是上海人的专属,它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是这座城市的呼吸和声音。它和石库门、生煎包、外滩一样,是上海的记忆密码。现在迪士尼愿意帮我们放大这种声音,让它被更多人听到,这不是好事吗?
你想想,一个外资企业,反而比某些人更珍惜本地的文化,这说明了什么?就像很多老外,反而是更加热衷于上海话的推广普及,反而是货真价实的老外在教别人说上海话!
说明文化自信,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迪士尼为什么这么做?道理简单——它聪明。它知道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把最独特的本土文化用世界能懂的方式讲出来。它之前严格管理游客秩序,现在推广沪语沪剧,本质上是一样的:尊重规则、尊重文化,才能走得远。
忘记了么?同样是对于违规的外地游客,上海动物园和上海自然博物馆,迫于压力,都不给予处罚,不了了之,迪斯尼可不惯着,直接上黑名单,限期禁止入园。
某些事情,和企业的外资还是不外资的性质有必然的联系的么?
有些老乡说:“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为什么还要讲上海话?”
我说,正因为上海是世界的上海,才更要讲上海话。世界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去掉特色、只会说“欢迎光临”的上海,而是一个能一边用流利英语指路,一边转身用软糯沪语跟阿姨爷叔聊天的上海。
这才是真正的海派大气——我能理解你,也不怕你不理解我。
再说了,推广沪语不等于排斥普通话。我们完全可以在迪士尼的演出里加字幕、加解说,既让沪语走出去,又让听不懂的人走进来。这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啊,而是“我全都要”的兼容题。
沪语不是围墙,它是桥。而迪士尼这次,无非是给这座桥装上了更亮的灯。就像记者说的那样,沪语和沪剧是我们上海的两张文化名片,迪斯尼在川沙,沪剧的发源地在川沙,牵手合作,让沪语和沪剧从迪斯尼的舞台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至于那些说“没必要”的人——或许他们没意识到,当我们放弃一种方言,我们放弃的不是一种口音,而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而上海,从来舍不得放弃任何角度。别忘了,当年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为什么火?不是因为谁都能听懂,而是因为它让听懂的会心一笑,让听不懂的忍不住想学。
可以照顾听不懂沪语的外地人,但没必要为了他们就让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如果我们放弃沪语和沪剧,这不是什么大胸怀大格局,这是愚昧和愚蠢。
文化,有时候就得有点“门槛”。跨过去,才是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