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到卢浮宫,从实践到理论,游锦亮“佾舞”专著即将出版
发布时间:2025-09-08 18:33:32 浏览量:1
近日,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佾舞艺术一团成立三周年庆活动圆满举办,30余名非遗文化志愿者齐聚一堂,回顾团队自佾舞2020年列入深圳市南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以“传开来、传下去”为初衷,在佾舞创新传承、公益服务与精品创作上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理事长游锦亮(字米泥)透露,其潜心撰写的学术专著《佾舞初探与重构》将于2025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为佾舞非遗研究与传承再添理论支撑。近日,游锦亮(字米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深入解读佾舞非遗在深圳的传承实践与未来规划。
佾舞南山教学的起点:2017年开启承传之路
记者:佾舞作为非遗文化在深圳南山的教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游锦亮:官方报道时间应该是2017年3月。当时“首届佾舞礼乐(中国深圳)学术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期间,也就是3月22日的下午,深职院举行了“佾舞承传班”的开班仪式,院领导出席研讨会并在会上授予了“佾舞承传班”班旗。
双轨并行落地实践:打破边界,让佾舞成为当代新文艺
记者:佾舞在南山扎根后,“非遗教学和文化创作双轨并行” 是如何具体落地的,这两种方式又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
游锦亮:2020年6月16日,佾舞被正式列入深圳市南山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佾舞申遗后,我们秉承将佾舞非遗“传开来、传下去”的六字初衷,在做好佾舞非遗保护工作的同时,在佾舞的舞蹈形态上打破庙堂与民众之间的藩篱,创新佾舞在当今时代的思维构建,尝试如何让佾舞成为实实在在的当代新文艺。比如,佾舞进学校,让学校的孩子学习佾舞;佾舞进社区,让社区居民走进佾舞。2020年至今,佾舞研究院佾舞艺术团同时也是佾舞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开展佾舞面向社会的公益活动,并在深圳南山社区推出全民健身的“佾舞广场舞”。“佾舞广场舞”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我们还连续三年承办了共计12场“礼归华夏”社区文化系列活动。表达一座城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讲一讲佾舞在前海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的故事,大家听了可能会非常暖心。2021年,借着“民生微事实”项目,佾舞走进了这个倡导孝廉文化的社区。老年大学舞蹈队的叔叔阿姨们成了第一批学员,连续几期的佾舞汇报演出就安排在社区的清风亭广场,广场总是挤满了围观的社区居民。有次在清风亭广场演出,一位社区的阿姨好奇地问:“真好,这是哪里来的艺术团呀?”当时任社区党委书记的刘萍特别自豪地说:“就是咱们社区的叔叔阿姨呀!”
更有意思的是,原本不爱跳广场舞的大叔们,被阿姨们一句“这是古代男子跳的‘中国广场舞’”说动了。有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叔叔,居然成了佾舞的排练常客。有人打趣他怎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还来跳舞,他乐呵呵地回应说:“没想到吧,这个佾舞跳起来,让我精神好了,身体也越来越硬朗了!”那一天,我正好在现场,真切感受到了佾舞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含义。
公益教学创新:“小约定” 凝聚志愿力量,累计服务超 1.2 万小时
记者:您在深圳南山的公益教学当中,与公益班学员有个“小约定”,是怎么想到的?学员参与公益文化时的心态有变化吗?您们取得了什么样的志愿者成绩?
游锦亮:对于公益教学的模式,我们一直在尝试如何创新。佾舞研究院成立以后,我们面向社会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佾舞全免费的学习机会,但“约定”学员学成之后,加入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团队,将学习的课时无偿用于推动“佾舞非遗”公益事业,帮助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舞蹈爱好者走进了佾舞非遗。这项公益模式启动之后,学员们积极的心态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学成后的他们投身到南山区各项非遗公益文化和非遗教育活动当中,多次跟随南山区义工联走访贫困山区开展助学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定期不定期走进深圳市南山区各个养老院进行关爱慰问演出;还开展了慰问老兵、举办了“老兵”春节慰问晚会等等活动。2020年至今,佾舞非遗文化志愿者团队累计开展公益服务超1.2万小时。凭借突出贡献,团队成员屡获非常多的荣誉,其中:2人获“深圳市先进文化志愿者”、15人获“南山区优秀文化志愿者”,团队获评“南山区文化志愿服务优秀团队”;2022年,研究院入选“深圳市社会组织交流服务展示点前40位”,并获“深圳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校园课程设计:“谁最美” 符号赋能成长,塑造孩子行为习惯
记者:你们在中小学佾舞非遗传承教学中设计了“谁最美” 的课程符号?怎么设计的?孩子们的状态有什么变化?能举几个例子说说,佾舞是如何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吗?
游锦亮:我们在南山,海滨实验小学、百旺小学、麒麟小学、育才三小、育才四小、华侨城小学、荔林小学等学校开展过“佾舞非遗在校园”的教学课程。经历五年,在这些校园里,佾舞开始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家长们所说:“学佾舞后,学习进步了”“更懂事儿了”,并非偶然,而是这份古老的启蒙教育,在当代校园里催生出新的育人力量。
第一、“以前写作业坐不住,现在能安安静静把卷子做完;出门会主动跟邻居打招呼,连整理书包都比以前利索了。”在佾舞家长群里,这样的分享总能引发一连串共鸣。家长们口中的变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藏在佾舞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佾舞的动作讲究“规整”与“专注”:抬手要与肩平,落脚要轻而稳,整套动作需连贯不中断。初学佾舞时,有些孩子会忍不住东张西望、脚步慌乱,但学习佾舞之后,他们渐渐学会了“沉下心”,调整自己的行为姿态。这种在舞蹈中培养的“专注力”,悄悄迁移到了学习中:上课走神的次数少了,写作业时摆弄文具的小动作没了,连做数学题时,也能更耐心和细致了。
更明显的是“礼仪素质”的培养。佾舞本身是“礼”,佾舞学习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尊重”与“规则”,在学校向老师行礼、与同伴组队时互相配合等等。有家长说,孩子学佾舞后,回家后会主动帮长辈递碗筷、倒茶水,出门前会跟父母说“我上学去了”等等,这些细微的礼貌举动,正是佾舞教学成果在孩子身上的鲜活体现。
第二、有人会好奇:一段佾舞,怎么能帮孩子“找到学习方法”?其实答案就藏“以礼乐开启鸿蒙”古代教育智慧,佾舞启蒙的教学目标就是打开孩子的“眼界”与“心界”。在佾舞教学当中,老师从不会把“你要认真学习”挂在嘴边,而是将传统文化与学习、生活场景相结合,孩子不仅唱会了《诗经》《礼记》当中的金句,更通过舞蹈动作熏陶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寓教于乐”的科学性,在于通过孩子天生对“节奏”“动作”“故事”的敏感,不用枯燥的道理灌输知识,而是让孩子在“跳一跳”“唱一唱”中主动感知。当他们为了跳舞而反复练习时,学会了“坚持”;当他们为了配合同伴而调整自己的动作时,懂得了“合作”;当他们理解了舞步里的文化内涵时,建立了“自信和认同”。这些恰恰是学习能力能得到进步的“底层逻辑”:有了坚持,才能攻克难题;懂了合作,才能在班级学习中发挥作用;有了认同,才会对知识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第三、目前,佾舞在南山中小学还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但它的影响力早已超出普通的社团教学。海滨实验小学的“传帮带”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五年级的“老学员”会主动牵着三年级“新同学”纠正手势、记准节奏。这种孩子们之间的自发性的学习互助,不仅让佾舞的传承更有温度,更让“责任”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而毕业以后得孩子,“谁最美”成了他们佾舞的课程最美的记忆。因为每次佾舞下课时老师会问“谁最美?”孩子们跳着大声回答“我最美!”这份自信,是孩子对“更好的自己”的认同。佾舞进校园,千年礼乐文化找到与当代孩子对话的方式,让他们的成长与礼乐智慧同频。目前,佾舞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地触摸佾舞礼乐原本最初的精神。
记者:还听说您制定了“五个一” 的教学教案?孩子们在 “穿越古今的学习对话”中,是如何走进礼乐文化的?
游锦亮:是的。随着佾舞非遗项目在学校的推进,越来越多学校认可它的教学价值,我们也根据各校需求定制教案。比如,针对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我们设计了一套特色教学方案,用“礼乐教学的五个一”串联起孩子们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一、学唱一首歌
二、学跳一支舞
三、学读一本书
四、学看一幅图
五、学写一封信,开启孩子们穿越古今的一场“礼乐之邦”对话。
过去有种误解,认为舞蹈、体育学习是“四肢发达则头脑简单”,这其实偏离了古代经典教育的精髓。“五个一”教学中,孩子拿起笔写字、拿起龠翟起舞,都是知书达礼;都是成长进步。“礼乐教学五个一”教案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以礼乐教学为核心,从小培养孩子“君子之国”的君子风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通过“五个一”教学能将大脑记忆转化为肌肉记忆,让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五个一”的教学内容主要如下:
1. 教学目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息培养;欣赏美、鉴定美的递进:佾舞艺术欣赏视野→创新创意意识建立→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民族文化自信;能力目标:肢体语言的形体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身体平衡能力→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运用能力→传统与现代音乐及舞蹈的欣赏能力;
2. 教学成果,一部佾舞小剧目:“16人童声合唱+16人佾舞舞蹈+12人国乐伴奏文化叙事”以“穿越古今对话”的故事为线索,巧妙融合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例如佾舞《呦呦鹿鸣》就通过巧妙设计的台词与动作,实现合唱+佾舞的“对话式”互动。
国际文化交流:佾舞走出国门,卢浮宫演出传递礼乐智慧
记者:你们以佾舞题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创作了很多文艺精品,还将深圳南山佾舞非遗带出国门。佾舞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对国际观众,他们能理解中国的佾舞历史和精神吗?
游锦亮:对,我们在深耕佾舞教育推广的同时,创作并推出10余首原创歌曲、20余支舞蹈、2部小舞台剧及5部纪录片,多部作品斩获重要奖项。其中,《佾舞中国》舞蹈影像片在B站获得16万多粉丝的点击量和近500条弹幕,该片入围202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影像展、2024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好作品”奖,并列入202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影像回顾展”;《佾舞·简兮》获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奖;《大武舞》影像片入围深圳“W.止镜”作品展并获深圳青年影像节特别贡献奖;《寻找礼乐之乡》《佾舞与芭蕾》纪录片获深圳青年影像节公益片奖和国际单元最佳纪录片奖;“不失礼”的佾舞平面设计获深圳创意之都设计赛优秀作品奖。《佾诗佾画》《礼乐颂》的演出也受到大家的欢迎。
2023年7月,南山佾舞非遗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之邀,亮相法国巴黎卢浮宫,以一场庄重典雅的“佾舞开幕礼”,为全球观众打开了一扇中国礼乐文化的窗口。这场演出汇聚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代表罗伯特•福帕、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席让-埃里克•德•圣卢克等2000余名政界、文化界人士。
不同于一般舞蹈的娱乐属性,佾舞在巴黎的呈献,瞬间突破了语言与肤色的隔阂。法中交流促进会主席亚丁博士在观演后直言:“原以为佾舞只是一支优秀的中国舞蹈,现场才感受到其中严肃、威严的内核,能与古老文化产生内心碰撞。它超越了法语里‘Divertissement(娱乐)’的范畴,是带着千年神圣传承的文化载体,让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份文化感染力不仅停留在现场,更通过传播引发全球共鸣:CCTV英文频道(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对佾舞此次演出进行专题报道,将中国礼乐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传递至世界;网友“小惠”留言称“这是深圳人的荣耀,更是中国人的骄傲”,“老杨头”点赞其“堪称礼仪文化舞蹈精品,传承了民族复兴的美德”,初次接触佾舞的网友“Cinty”则感慨“感受到了它的礼仪性与神圣感,精神内涵非常高级”……
从卢浮宫的掌声到网络上的热议,佾舞用最直观的艺术语言,让国际社会读懂了中国“礼乐之邦”的民族智慧和人类精神,实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认同。
以传承守初心,以创新赴未来
从2017年 “佾舞承传班”开班,到2020年佾舞列入南山非遗名录,再到如今佾舞艺术一团成立三周年、学术专著即将出版,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始终以 “传开来、传下去” 为核心,在教学上打破边界、在公益上凝聚力量、在创作上深耕精品、在国际上传递文化。三年来,团队用超 1.2万小时公益服务点亮城市文化,用10余首原创歌曲、20余支舞蹈、5部纪录片讲述佾舞故事,更让南山佾舞走上卢浮宫舞台,成为中国礼乐文化的 “传播使者”。
未来,随着《佾舞初探与重构》的出版,佾舞非遗传承将迎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起点。正如游锦亮(字米泥)所说:“深圳的包容与创新,赋予我们传承的动力。我们将继续以佾舞为桥,让千年礼乐在当代焕发新生,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