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生命之光 闪耀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09 08:59:00  浏览量:1

《生命之光》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斩获舞蹈类一等奖。 昆明市盲哑学校供图

舞台上,聚光灯下,一群特殊的舞者正用充满激情的舞姿展示生命的力量。肢残演员徐家彪演绎的是黑夜里点亮的希望炬火,照亮前路、引领方向;群舞们以脚叩地,踏响自己的人生征途……

这是由昆明市盲哑学校编排、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选送的群舞作品《生命之光》,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演绎的动人场景。

来自昆明市盲哑学校的肢残、听障、视障舞者们以臂膀架起“希望之桥”,托举着同伴前行,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摇曳,如同一簇永不熄灭的炬火。最终,这部凝聚着残疾人群体坚韧与互助的作品,凭借深刻的立意与精湛的表演,斩获舞蹈类一等奖。

从创作灵感到舞台绽放

“如果你的世界一片黑暗请让我为你打开光明的那扇窗,如果你的天地没有声音请让我为你把最美的歌唱响,如果你不能独自走上漫漫旅途请让我扶你一起面对人生。”在昆明市盲哑学校教学楼里,有这样一段满含温度和力量的校园文化语。正是这段文字,如一束灵感的微光,深深触动了《生命之光》的主创团队。“我们从中汲取创作养分,将肢残、听障、视障群体的典型形象浓缩汇聚,决定以舞蹈为载体,打造一部能诠释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教师李智荣说。

就这样,群舞《生命之光》应运而生。在作品中,伴随着雄浑有力的节奏,演员们肢体紧紧相连,用内心坚定的意志彼此牵引,每一个动作、每一段编排,都在演绎着即便身处困境,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向着希望坚定前行的生命姿态,让校园文化里的温暖与力量,在舞台上以更鲜活的方式绽放。

从雏形到全国夺冠,《生命之光》走过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打磨之路。

2024年12月,演员初选与音乐创作同步启动;2025年2月至5月,进入集中训练阶段,从芭蕾舞基础训练中的体态线条、力量协调,到现代舞地面基础练习增强身体能力,再到无声节奏训练、动作单独练习、合音练习,一步步将零散的动作串联成完整的舞蹈;随后,作品历经调整修改,在云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又在 8 月的全国汇演集训中进一步打磨细节,最终站上全国赛场。

为让每位演员都能在舞台上发挥最佳状态,老师们根据演员的身体特点精心设计舞蹈动作与舞台调度。对听障演员,以“手臂托举”“造型”“行走”等有明确起收点的动作为主,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肌肉记忆;肢残演员则以铿锵的腿部踏步主导,带领其他演员完成舞台调度。

节奏感知与舞台定位是演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手语老师将音乐节拍转化为“数字+手势幅度”的可视化信号,让听障演员明确“何时发力、何时停顿”,再结合“踏地托举”“定格造型”等动作,将节奏与身体感知绑定。多次重复后,演员们凭身体惯性和内心对节奏的预判,就能跟上整体韵律。

舞台上的默契协作,源于台下无数次的信任积累。日常排练中,演员们互相整理演出服、提醒走位、分享心得,在细碎的互动中摸清彼此的肢体习惯,让“放心托付”成为默契。面对托举等难度动作,他们先拆解流程:托举者牢记被托举者的重心落点,被托举者则通过轻拍对方肩膀的触觉反馈确认状态。无须过多言语,仅靠肢体接触的默契,就能稳稳完成高难度动作,让“生命与共”的理念在舞台上具象化。

舞台上的动人瞬间与育人支撑

训练与演出的过程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人热泪盈眶。

在武汉全国比赛的走台环节,肢残演员徐家彪与同伴意外相撞,大脚拇指指甲当场脱落,鲜血浸透舞鞋。但他强忍剧痛完成灯光对位,还反过来安慰慌乱的同伴:“没事,就是皮外伤,不影响明天比赛。”第二天,他在舞台上踏地的每一步都比平时更用力,用行动诠释着“不想在舞台上留下遗憾”的信念。

在表演中,徐家彪口中紧咬的灯、听障演员托举前指尖轻碰同伴手臂的无声示意,这些细节藏着演员们对舞台的敬畏、对同伴的守护,让“生命之光”成为可感可知的滚烫信念。

对于参演的听障演员饶薇而言,这次经历是一次成长。起初,她因“抓不住看不见的节奏”屡屡受挫,在托举时差点让同伴失衡,让她内心满是愧疚。但在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鼓励下,她通过“看手势+记动作”,逐渐将节奏与身体感知绑定,最终与团队默契配合。

“以前总觉得‘听不见’是毛病,现在才明白,这残缺不是缺点,是我们一起把日子过暖了,攒出来的独一份勋章。”饶薇的心声,道出了所有参演演员的共同感悟。

《生命之光》的大放异彩并非偶然,是昆明市残疾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昆明市盲哑学校校长萧胜南表示,作为培育平台,学校从多维度支持残疾人艺术教育。在市教育体育局支持下,学校每年投入近3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外聘教师、服装、编排等需求;组建专业师资团队,结合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与现代艺术开展教学;整合云南省歌舞剧院、文化馆等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市场化培养与演出机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模式,形成育人合力。

日常训练中,学校在云南省文化馆、昆明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下,开设舞蹈、合唱、乐器等多种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各级艺术节、公益演出,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艺。此次获奖,不仅为学校特殊艺术教育注入新动能,更让社会看到残疾人身上的无限潜能。

未来,学校将深化与专业艺术机构的合作,邀请更多艺术家进校园开展大师课,打造定制化培养项目,让更多残疾学生在艺术的滋养中实现自我价值。正如《生命之光》所传递的,无论身处何种困境,生命都能绽放光芒。艺术,则为这份光芒搭建了无界的舞台,让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时代华章中持续回响。(昆明日报 记者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