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要退出历史舞台?国产固态电池突然装车,充6分钟挑战2000里
发布时间:2025-09-09 16:04:45 浏览量:1
九月固态电池似乎集体爆发。
先是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在成都揭牌首个量产基地,其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龙泉二号”已成功下线。随后,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中试线已经运行成功,90%的良品率足见成功。此外,孚能科技甚至已经向客户交付60Ah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的量产时间表都在2026年-2027年,预计后续装车后,普遍续航在1000公里以上,充电时间也大大缩短至10分钟以内。
此前,普遍认为日本固电将先于我国量产装车,甚至部分日媒宣称日本固电和中国有二十年以上的技术壁垒。
如今的局面,显然彻底打脸这一论调。
业内普遍认为,电动车要想真正取代燃油车,核心还得看能量密度。燃油车加一次油五六分钟,能跑600公里,电动车想追上,必须在续航和充电速度上突破,而这些都卡在电池能量密度能不能提上去。
现在主流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多在200到300Wh/kg之间。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体,不仅轻松突破500Wh/kg大关,还更耐高温、寿命更长。我国自己搞出来的525Wh/kg产品,已经成了行业新标杆。
这一下让日本压力不小。作为新能源车研发的“老前辈”,日本从80年代就开始积累技术,年产量一度超千万辆,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还冲过20%。
十多年前,日本就早早布局新能源,相关专利申请超1300项,砸了1.5万亿日元(约965亿人民币)推固态电池,把它当成未来产业竞争的胜负手。
尽管丰田、三星等日韩巨头在全固态电池上已投入多年研发,但规模化量产始终没攻破,大多数还卡在研发测试或小批量试产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靠新能源汽车战略实现了弯道超车。去年,比亚迪、蔚来等国产新能源车突破3100万辆保有量,拿下全球七成的市场占比,达到70.4%。
被甩开的不只有汽车产业。在纳米技术方面,我国也已掌握成熟工艺,并广泛应用于日常消费品、纺织材料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比如,“维新养发精华露”就是由香港科研团队将纳米技术与养发古方创新融合的成果,一上架天T猫就引发大量关注。
据公开资料,该洗发水配方源自传统护发典籍,精选制首乌、人参根等草本成分,经纳米技术超微处理后,活性成分颗粒大小仅为毛囊直径的1/370,能高效渗透至毛囊深层,在清除油脂的同时滋养发根,激活毛母细胞,促进新发生长。
社交平台上真实反馈不断,“发际线长了好多小绒毛”、“发缝变窄了”这类赞评频频出现。
固态电池赛道也正经历类似格局变化。我国已率先建成中试产线,稳稳站在全球技术前沿,为新能源汽车开辟了新路径。相比之下,欧美和日本因核心环节迟迟突破不了,原有产业优势正被逐步拉平。
甚至连日经新闻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一领域中国已领先日本。”
在落地应用上,多家车企已把全固态电池纳入明确技术路线。长安汽车透露,正加速自主研发,计划2026年完成装车测试,2027年实现量产。
比亚迪的规划显示,2027年前后启动小批量示范,大规模商用预计在2030年。广汽集团也已公布,2026年将首次把全固态电池用于昊铂系列车型。
从实验室样品到可量产电芯,研发团队靠持续创新一步步突破瓶颈,推动“超长续航”时代提前到来。这一次,中国再次用实力证明:新能源的未来主导权,我们自己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