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舞台见!
发布时间:2025-09-09 19:32:43 浏览量:1
文 | 谷宇飞
9月7日,小提琴家吕思清、大提琴家秦立巍与钢琴家孙颖迪,在北京音乐厅联袂呈现美杰三重奏2025中澳巡演第二站“乐见古典”音乐会。
2025年是美杰三重奏成立14周年,继5月在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北京艺术中心)、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完成两场演出后,9月5日,三位演奏家又在江苏大剧院演绎舒伯特《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D.929)与贝多芬《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Op.97)。9月7日,他们再度奏响这套经典曲目,以唯美和鸣的乐声,纪念美杰三重奏共同走过的十四载时光。
上半场演绎的《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是舒伯特晚期代表作之一,素有“啼血的浪漫”之誉。舒伯特曾说:“它不是献给某个人的馈赠,所有能从中发现美的人,都是它的主人。”这一选曲,恰好与美杰三重奏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美杰”的英文谐音为“Major”——在音乐术语中,这个词既代表“大调”,亦蕴含“主流”“重要”的深层意涵,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三重奏的艺术追求。
携手同行十四载,美杰三重奏早已成为乐坛不容忽视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沉淀出无需言语的默契与深厚的艺术底蕴,更以臻于至善、追求卓越的艺术特质,在中国室内乐领域赢得了非凡口碑与广泛关注。乐曲中,起伏流转的旋律线条,既勾勒出作曲家内心的波澜,亦似在见证这支组合十四载同行的珍贵历程。开篇处,三位演奏家以极具对话感的演绎,传递出深沉而甜美的情感,同时精准诠释出舒伯特晚期风格中,如暗影般萦绕的“死亡意象”:钢琴如珠玉落盘般的清亮音色,与提琴锦帛般丝柔的质感交织,营造出浓烈而细腻的情感张力。
第二乐章是舒伯特笔下经典的抒情段落,他们的演绎中多了几分踟蹰与沉吟,将满含感伤的主题在三个声部间交替传递,余韵悠长。步入中年的三人在14年后对这一乐章的艺术诠释更添“秋叶之静美”的厚重。弦乐灵动的音符回旋盘转,恰似纷纷飘零的落叶;钢琴声部在高音域的轻盈快速跑动,宛若澄澈溪流潺潺流淌。情感的漩涡随乐声回转愈发浓烈,又在转瞬间悄然回归沉寂,动静之间尽显张力。
第三乐章的处理则更似“戴着镣铐的舞蹈”:大提琴华丽温暖的音色与小提琴清澈通透的质感相交织,宛若由一人轻舞化作三人共舞,欢欣之中藏着含泪的喜悦,细腻动人。第四乐章的有节制快板,以重复的十六分音符主题赋予乐章鲜明的舞蹈性,舒伯特还特意为小提琴设计了经典拨弦段落。此处,吕思清将主题让渡给另外两位演奏家,以富有弧度与张力的拨奏,宛若水中漾起的轻柔涟漪。临近结尾时,三人相视一笑,老友间的相知默契无需多言;而第二乐章主题的复现,更是一扫此前的淡淡寒意,为乐曲注入了宽慰与释然的温暖情感。
若说上半场的演绎更凸显三位演奏家的艺术个性,下半场的贝多芬《降B大调第七钢琴三重奏》(Op.97),则是对经典的深度致敬与全新诠释。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题献给挚友鲁道夫大公的礼物,又称“大公三重奏”,其中亦凝练着美杰三重奏成员间的深厚友谊。同时,这首作品亦是对美艺三重奏的致敬——由钢琴家普莱斯勒、大提琴家格林豪斯与小提琴家吉列特组成的美艺三重奏,对该曲的诠释堪称权威典范,选择此曲,恰是对这份艺术传承的呼应。这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作品,更是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创作的登峰造极之作,诞生于他几近失聪的人生困境之后。它打破了钢琴主导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对话式的三重奏风格。作家村上春树曾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将其形容为“无与伦比,百听不厌”。
对于这部佳作,不同三重奏组合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演绎:鲁宾斯坦、海菲茨与弗里曼组成的三重奏,将其演绎得流光溢彩;奥伊斯特拉赫三重奏的诠释庄重古雅;而美艺三重奏则尽显亲和自然。经过多年舞台淬炼与沉淀,“美杰版”《大公三重奏》亦成为备受认可的经典演绎范本,且更添一份真挚动人的温度。相较于舒伯特作品中浪漫主义的个性张扬,诠释贝多芬这部佳作时,美杰三重奏更注重音乐的规格与典范感,同时不失从容舒展的艺术表达,完美契合了作品“既复古又推新”的艺术定位。在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的衔接处,他们的演绎一气呵成、毫无断点,最终以欢快的乡间舞蹈旋律与急板节奏收束全曲,利落而富有感染力。
14年来,美杰三重奏始终致力于推介经典室内乐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室内乐的魅力。“在三重奏中,不仅要保有高超的独奏技巧,更要追求默契、和谐、天衣无缝的协作,在音乐中展现彼此共同的高尚志趣,一同感受音乐的魅力,并最终将这份源自灵魂的愉悦传递给听众。”这是美杰三重奏每位成员的心声,亦是他们始终努力的目标。
乐见古典,美美与共。9月12日至14日,美杰三重奏还将赴澳大利亚,分别在布里斯班、墨尔本、悉尼三地继续献演5场精彩的钢琴三重奏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