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人过六十,这3个人能不见就不见,你会过得更轻松!

发布时间:2025-09-10 07:55:18  浏览量:1

昨儿在菜市场碰到王婶,她拎着两棵蔫巴巴的白菜直叹气:“你说现在日子好了,咋比我年轻那会儿还累呢?大早上五点爬起来给儿子熬粥,送完孙子还得赶早市,碰着楼下李姐又得听她念叨闺女不回家吃饭……”

我接过她手里的菜帮子,瞅着她眼下的青黑直乐:“王婶,您这是给自己揽了太多‘苦差事’啊。”

这话不是我瞎说。

这些年跟老朋友们打交道,发现人过了六十,最累的不是体力活,是心里头装了太多“不该装的”。

就像我家那盆养了十年的绿萝,枝蔓疯长时不修剪,叶子反而黄得快——人到岁数,也得学会给生活“剪枝杈”。

一、那些“情绪黑洞”的人,能绕着走就绕着走

先说王婶提到的李姐。

李姐是我跳广场舞的老搭子,退休前在纺织厂当质检员,说话办事儿特利索。

可这两年她像变了个人,每次碰面都跟倒了苦水桶似的:“儿子在深圳买了房,一年就回来两次,视频里头都不抬”“老头子前儿摔了一跤,躺床上哼哼唧唧,我夜里起来给他擦身子,腰都直不起来”“昨天去超市,西红柿又涨价了,这日子真没法过喽”……

起初我还耐着性子哄她:“李姐,您儿子孝顺着呢,深圳那地儿房价多高啊”“老头子能陪您唠嗑多好,我老伴儿走了三年,我还嫌夜里静得慌呢”。

可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也跟着不对劲——有回听她念叨完,我煮的饺子都煮破了三个,锅铲敲得叮当响。

后来我跟社区的张大夫聊天,她说:“老年人情绪敏感,负面情绪像病毒似的,传染起来比年轻人快。”

这话点醒了我。

上周晨练,李姐又凑过来:“哎哟你可算来了,我跟你说……”我瞅着远处打太极的老刘头正冲我招手,赶紧打断她:“李姐,我今儿约了老刘头去公园看荷花,改日再聊啊!”说完我撒腿就跑,身后传来李姐的声音:“你这孩子,咋比上班那会儿还忙活?”

您别说,跑两步我倒觉得心里轻快了。

现在我晨练改去公园,跟老刘头、孙阿姨他们一块儿打太极,听他们聊“昨儿菜市场的虾多新鲜”“孙子上学又得小红花”,这才叫“耳根子清净”。

二、那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人,处着处着就淡了

上个月参加初中同学聚会,最让我唏嘘的是老班长陈建国。

当年他在班里是“孩子王”,毕业后进了国企当车间主任,过年过节家里门槛都快被踏平——不是送腊肉的就是提水果的,连我这种家境普通的,都被拉着给他家孩子送过辅导书。

可这次聚会,来的人不到一半。

陈班长坐在主位上,头发白了大半,举着酒杯说:“今儿来的都是老同学,没外人。”底下有人接话:“班长当年可照顾我们了,现在退休了,咱们得多走动。”

可散场时,我瞅着陈班长扶着楼梯扶手慢慢往下挪,身边连个搀的人都没有——那些年逢年过节送礼的人,要么说“在外地出差”,要么说“家里有事”,反正没一个露面的。

反倒是跟我们坐同桌的王老师,让我心里热乎。

王老师退休前是小学班主任,没权没势的,当年陈班长当车间主任那会儿,王老师家孩子找工作,陈班长也没帮上啥忙。

可这次聚会,王老师是坐着轮椅来的,陈班长一见着他,立刻跑过去:“老王,你这腿咋样了?我让我儿子联系了市医院的骨科专家,下周三能去复查……”

散场时,王老师拉着我的手说:“人呐,就像筛粮食,风一吹,瘪壳子全掉了,剩下的才是实打实的麦粒。”

这话我记了一宿。

现在我手机通讯录里,那些“有事儿才联系”的号码,我慢慢都删了——电话簿薄了,心里头倒宽敞了。

三、那些“把我当拐棍儿使”的人,该硬气时就硬气

要说最让我心疼的,是我亲哥。

去年退休前,他是单位的技术骨干,老伴儿走得早,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

儿子结婚后,儿媳妇嫌他“碍事”,直接把小孙子塞给了他:“爸,您退休了也没啥事儿,就帮我们带带孩子吧。”

哥倒也乐意,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熬小米粥,七点送孩子上幼儿园,下午接回来还要辅导作业。

有回我去他家,瞅着他趴在茶几上给孩子检查算术题,眼镜滑到鼻尖儿都没知觉,桌上的凉菜都结了层油。

我问他:“哥,你不累啊?”他揉着腰笑:“累啥?孩子喊我一声‘爷爷’,比啥都强。”

可后来出了件事儿。

有天孩子把玩具扔到我哥脚边,他弯腰捡的时候闪了腰,在床上躺了半个月。

儿媳妇倒好,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就抱怨:“爸,您咋这么不小心?我还得上班挣钱呢。”哥疼得直抽气,还强撑着说:“不碍事,歇两天就好。”

还是我嫂子看不下去,把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咱爸帮你们带娃,是情分不是本分。他现在腰坏了,你们请个钟点工搭把手,每月三千块,不能再少了。”

儿媳妇撇撇嘴:“妈,您咋向着我爸说话呢?”我嫂子拍桌子:“我就向着理说话!咱爸老了,该享享清福了!”

打那儿以后,儿媳妇不那么“使唤”我哥了。

现在哥每天上午去公园下象棋,下午跟老伙计们钓鱼,周末还能跟我嫂子去周边逛逛。

前几天通电话,他兴奋地说:“外孙女会喊‘爷爷’了!我教她背《咏鹅》,她奶声奶气的,比当年她爸强多了!”

四、人过六十,“减法”才是生活的智慧

这些年摸爬滚打过来,我算明白一个理儿:人到岁数,不是要“多交朋友”“多帮衬家人”,而是要学会“做减法”。

我现在的日子咋过?

早上六点半起床,去公园打半小时太极,跟老伙计们唠两句嗑;八点去菜市场,挑把带露水的青菜,跟卖菜的大姐砍砍价;中午给老伴儿熬碗绿豆汤,她午睡,我就在阳台看会儿报纸;下午去社区活动室,跟老姐妹们学剪纸——上回我剪的“松鹤延年”,还被贴在社区宣传栏里了;晚上吃完饭,跟我老伴儿遛遛弯,听听广场舞的音乐,有兴致了还能跟着扭两下。

您瞧,这样的日子,累吗?不累。乐呵吗?乐呵!

其实人过六十,图个啥?不就图个“心里不拧巴”嘛。

远离那些让你心里堵得慌的人,把时间留给真正疼你、爱你的人,再培养点儿自己喜欢的玩意儿——这日子,才能过得像杯陈茶,越品越香。

写在最后

前几天跟我高中班主任通电话,她都八十多了,声音还是那么亮堂:“丫头,我最近在学用智能手机,我孙女教我视频通话,说我孙子在国外都胖了。”

我问她:“奶奶,您后悔吗?年轻那会儿带那么多学生,现在一个人在家。”

她笑:“后悔啥?我教过的学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前几天还有个娃给我发微信,说‘奶奶,我想您做的红烧肉了’——这些,够我乐呵一辈子了。”

人过六十,就像一场秋天的旅行,该放下的行李就放下,该停留的风景就多看看。

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珍惜那些温暖你的人,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这才是对自己,对这大半辈子,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