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平:热血洒中原 精神耀山河
发布时间:2025-09-10 08:52:11 浏览量:1
历史的回响,在时光长河中永不消散;英雄的足迹,在民族记忆里熠熠生辉。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结束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情怀在每个国人心中激荡。漯河市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一行人在观看完直播后来到村里沈东平烈士纪念碑前。他们是该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和烈士的侄子张付群,前来告慰这位英勇不屈、将热血洒在中原大地的抗日英烈,这盛世已如他所愿。
沈东平,原名张秉乾,1905年出生于漯河市舞阳县太尉镇林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吴佩孚部在漯河招募学兵,年满18岁的他前往报名,从此开始军旅生涯。随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河南,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负责人。全国抗战爆发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参谋长,在豫东领导抗日武装斗争。1938年7月下旬,率部在商丘睢县马路口伏击日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1933年深秋,沈东平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河南,到许昌、西华、郾城、漯河一带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他以教书为职业掩护,积极争取、改造地方武装,着手开辟西华抗日根据地。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召开成立会议,沈东平被推选为省委委员,并代表省委前往领导豫东工作。为争取地方实力派同共产党合作抗战,沈东平利用原西北军的关系,在爱国民主人士的帮助下,很快与淮阳专员刘莪青、西华县长楚博和地方实力派建立了统战关系,使豫东的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豫东抗日武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陵头岗办起的普理学校,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38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豫东,抗日烽火四起。为开展敌后游击战,沈东平和中共豫东特委吸收西华、淮阳、商水等县的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举办各种训练班,培养大批抗日干部,建立了3000余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按照上级的指示,沈东平率抗日自卫军东进支队,到敌后方去展开豫东抗日游击战。同年7月,他获悉驻睢县日军要给城南河堤岭日军据点运送弹药、给养后,决定打一个伏击战,夺取日军的辎重。在与日军激战中,自卫军打死日军45人,缴获部分辎重。由于日军很快得到增援,自卫军陷入重围,腹背受敌,毫无退路。最终,沈东平和17位勇士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牺牲,在豫东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抗日十八勇士殉难后,埋葬于平岗集。1954年,烈士忠骨迁葬回原籍。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单,沈东平名列其中。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2013年,舞阳县政府在烈士陵墓原址上重建一座“沈东平烈士纪念碑”。2025年,沈东平红色教育基地落成。如今,前来祭奠烈士的人还会传唱他当年所做的抗日歌曲“说日本,道日本,日本真是虎狼心;占我地,杀我民,堂堂大国受蹂躏;举红旗,拿起枪,坚决打倒小日本……”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人,还在听着他当年的故事,继承他的精神继续奋勇前行,让他守护的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