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宣传】陇中非遗谱:黄土与时光共酿的醇酿
发布时间:2025-09-10 09:25:45 浏览量:1
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藏着一座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城——定西。这里的风裹挟着洮河的涛声,这里的土浸润着千年的故事,而那些口耳相传的歌谣、手足舞动的虔诚、指尖绽放的绚烂,正以非遗之名,诉说着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心跳。
花儿:洮岷山水间流淌的千年情诗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二郎山的轮廓,岷县的沟壑里便飘起了“花儿”。这被称作“西北民歌之魂”的吟唱,是洮河浸润出的诗行,是岷山托举的天籁,2009年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时,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为它的质朴与热烈动容。
“尕妹是园中牡丹开,阿哥是绕花的蝶儿来”,七言的韵脚里藏着最直白的爱恋,比兴的巧思中裹着泥土的芬芳。南路“阿欧怜儿”如烈日灼沙,一声高腔能撞碎山谷的寂静;北路“两怜儿”似月色淌河,三转两折便绕进听者的心房。每年五月十七,二郎山成了歌的海洋,草帽与花伞在绿丛中浮动,歌声从晨曦漫到星夜,分不清是山在应和,还是河在跟唱。
岷县中寨的老槐树下,羊皮鼓的震颤能唤醒沉睡的时光。巴当舞,这源自古羌“祭山会”的精灵,披着鹿皮鼓的斑驳,踩着十二套古老舞步,在正月的寒风里跳出生命的热忱。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时,它身上的藏羌基因与农耕文明,早已酿成一杯醇厚的岁月佳酿。
直径三十公分的“巴当”鼓,摇起耳锤便叮咚作响,像远古传来的叩问。舞者们逆时针围成圈,“春巴”领唱的藏语(或羌语)歌谣里,“沙艾”的沉稳、“雄巴”的刚劲,全藏在屈膝摆臂的顿挫里。从正月初一“出新”时的肃穆祭山,到初十“攒山神”的百鼓齐鸣,再到十七“谢将”的火焰升腾,巴当舞以阳刚之韵,为土地系上了平安的红绳。
当年轻舞者的汗珠滴落在鼓面上,我们忽然读懂:那些重复千年的舞步,原是写给大地的情书。
傩舞:面具后藏着的黄土祈福
临洮南部的神庙前,篝火舔舐着夜空时,师公们戴起神牌长辫,口扎银钎跳起了傩舞。虎头神衣在火光中晃动,羊皮鼓敲出仓琅的咒语,这场延续了数千年的“跳神”,是黄土高原写给天地的祈福帖。
三十六个仪式环节,三天三夜的虔诚叩拜。“请神”时的香烟缭绕,“扎钎”时的屏息凝神,“起瘟”时的舞步腾跃,司公们用祖辈口传的技艺,在人神之间架起桥梁。他们平时是扛犁的农夫,披上法衣便成了沟通天地的使者,银钎穿透脸颊的疼痛里,藏着对五谷丰登的执着期盼。
剪纸:剪刀下绽放的陇中春色
在黄土窑洞里,窗棂永远是最鲜活的画布。当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游走如笔,麦秆的韧劲、窗花的灵动便从指尖流淌而出——这便是定西剪纸,一门用剪刀书写生活的艺术,剪刀一落,黄土地上便开出了花。窗花里的几何纹样,藏着农耕文明的对称美学;“遮面”上的吉祥图案,绣着婚丧嫁娶的人间烟火。既继承中原剪纸的细腻婉约,又因西北民风注入粗犷豪迈,线条可如游丝般细韧,亦可似刀凿般刚劲。
定西剪纸,这把藏在农家炕头的“魔剪”,能把麦秆剪成飞燕,把红纸铰成牡丹,2014年跻身国家级非遗时,它早已是陇中人家窗棂上的四季诗画。
定西的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能被触摸的温度,是这片土地写给世界的长信。当我们为这些传承心动时,其实是在与千百年来的匠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