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闳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蒙古赛罕乌拉 生态与文化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9:27  浏览量:1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赛罕乌拉保护区”)在2001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赛罕乌拉保护区的发展进程中,生态-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重要主题。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之际,《闳议》节目组专访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达布希拉图,与赛罕乌拉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洪美静,请他们讲述保护区如何实践“生态+文化”双推进。

“千年的自然保护区”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赛罕乌拉保护区主要蕴含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在它们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面临的矛盾有哪些?

达布希拉图:赛罕乌拉2000年加入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性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西辽河的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中国大兴安岭南麓山地,可以说赛罕乌拉就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一个缩影。赛罕乌拉的生态区位也是很有独特性的,我们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的过渡带,也是草原向森林的过渡带,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还是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所以我们这个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另外赛罕乌拉还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它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会融合的地区,蒙古语叫赛罕乌拉,全称是赛罕汗乌拉,翻译过来就是美丽而神圣的圣山,我们也叫罕山。辽代的时候被称为黑山,当时每年冬至辽国的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来祭祀,素来有“塞外岱宗”的美誉。辽代的9位皇帝中有5位都长眠在我们保护区,另外保护区里还有辽释迦佛舍利塔、辽庆州、辽庆陵、辽怀州、辽怀陵及金边堡等文化古迹,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后来赛罕乌拉又成为了蒙古族的圣山福地,现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依然要在赛罕汗乌拉山顶举行盛大的敖包祭祀活动。(从辽代开始)古老的祭祀传统传承了千年,因此我们也把赛罕乌拉称为“千年的自然保护区”。

现在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大部分依然保持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习惯,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是非常大的,社区群众为了生计、为了生活,就有可能会扩大耕种面积、增加牲畜数量,这就容易超过科学合理的范围,造成过度开垦或者超载放牧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栖息地质量,与生态保护形成冲突。

为了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推动社区产业转型,我们也和一些科研团队合作,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居民的农牧业活动范围,引导居民发展舍饲圈养、林下经济,还有与旅游相关的一些业态。在保障居民生计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另外我们也积极争取资金,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投资打造了赛罕乌拉综合性旅游景区,并在2024年被中国绿发会认定成为内蒙古首家暗夜星空保护地。为了发展暗夜经济,在生态旅游度假区内设置了星空营地。2024年赛罕乌拉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业得到初步发展,推动保护区内生态产业发展和农牧民产业转型也是初见成效,守护好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职责,赛罕乌拉的这些尝试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也是赛罕乌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具体实践。

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带来的改变

中国网:赛罕乌拉保护区在2001年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过去20多年间,你们从这种身份中得到了什么改变?

洪美静:这20多年来,改变是十分显著的。最重要的就是思路打开了,保护管理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科学的思路与方法。随着保护区知名度提升,专家学者来得多了,带来了非常先进的理念。现在与我们保护区合作的科研院校越来越多了,科研的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比如我们与北京林业大学、赤峰市林草局合作开展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项目,经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目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保护管理体系,为我国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提供了示范”“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2019年获得(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们出版了各类的专著,现在总共有7部,获得的各类专利有12项,有7项都是我们赛罕乌拉完全自主的。对我们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也是有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生态保护了,我们也更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更关心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更关心少数民族理念里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挖掘,并把它们融入到我们现在的保护措施里。古老的赛罕乌拉的黑山祭祀传统,包括敖包祭祀,还有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我们认为不仅仅是本地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们也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挖掘,让更多的学者和游客来了解这里独特的生态和人文内涵。

我们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后,因为每十年要评估一次,一个是督促我们自己进步,另外也为我们争取到了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特别在2021年赛罕乌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第二次十年评估后,地方政府还有各部门对我们都是十分重视,也非常支持赛罕乌拉的发展。通过实施天然林停采、禁牧封育、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人地矛盾大大降低,也让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另外,旗人大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旗人民法院、旗人民检察院和旗公安局分别设立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与巡回审判法庭、文物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派驻警务工作室。2024年出台了《巴林右旗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构筑了坚实的司法保障防线,这在国内外也是非常罕见的。

与此同时,有很多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我们保护区,共同为我们赛罕乌拉制定了一系列的长远发展的规划。为助力赛罕乌拉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民族文化+暗夜星空:人与自然对话共生

中国网:通过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探索民族地区富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请您分享一些实践案例。

洪美静:赛罕乌拉地区,生态资源比较丰富,另外它也是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相关遗留,还有赛罕乌拉地区一直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地区。我们结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了产业融合。想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在一起。

很多少数民族依托自然环境生存,有着深厚的保护崇拜自然环境的习俗。初春的时候,有杜鹃花节,就是依托赛罕乌拉山阳坡每年早春盛开的杜鹃花来做一场文旅秀。我们与索博日嘎镇联合举办迎水节(系列活动),把少数民族文化和我们的矿泉水资源融合在一起。去年我们办了康养季,今年我们办了赛罕乌拉民族音乐会,都是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在一起,让社区进行产业转型,让社区居民有更好的生计,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来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产业和生态保护共赢的局面。

中国网:从你们开展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建设入手,你们如何思考其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物圈保护区对人类赋予的心灵的价值?

洪美静:赛罕乌拉从去年,也就是2024年,被中国绿发会评为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暗夜星空保护地。城市里的孩子们,包括一部分年轻人,可能根本就没见过真正的银河和星星是什么样的。他们对这个星空的认知可能更多是来源于视频、图片。所以我们作为保护区来说,也意识到应该给现代人保留一块与自然对话的“自留地”。

当然我们也没有为了发展暗夜经济,保持绝对黑暗、一点灯光都没有,那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探索的基本是,路灯采用低照明度的,建筑的外灯基本都是定点限时关闭,也保证了当地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些调整不仅没有影响生活,而且我们设立星空木屋以后,反而让社区因为星空的这种特性,得到了发展。我们星空木屋的预订率,要比其他房型高70%左右。而且在旺季的时候,甚至需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房。

赛罕乌拉的星空保护建设,其实一方面是生态旅游途径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从生态保护、生态价值评估的想法来做。因为光污染比较严重的话,不光是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整个的节律。大家知道城市里失眠的人越来越多,焦虑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与自然界对话,与自然界重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的人能够脱离开那种非常复杂的生活环境、非常快的工作节奏,能真真正正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体验自然的这种宁静,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生物圈的价值,不仅仅应该在生态保护,也应该在这种保留人与自然对话的能力上。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赛罕乌拉虽然是刚刚开始尝试暗夜星空保护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推广到每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可能有很多的保护区,忽略了最广袤无垠的星空的保护。所以我认为应该推广开来,让每一个人在周围的保护区里就能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感。

她力量:热爱细腻坚韧

中国网:保护区的很多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是挺艰苦的。是什么支撑着您留下来,执着热爱这份事业?

洪美静:你越了解赛罕乌拉的时候,你就越喜欢它。它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那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干了这份事业,就要把它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

每一年跟同行聊天的时候,看见大家跟我一样都很有激情,一群人在一起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这里没有城市里的光鲜亮丽,但是城市里也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多的负氧离子。大家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同,看怎么体会。我觉得艰苦对于热爱来说可能不值一提。扎根在这个地方以后,就觉得整个人是放松的、豁达的,没有那么多可以计较的事儿。

人的价值可能不体现在于你赚多少,而是体现于你获得多少。我觉得在自然界中工作,获得感要比在城市里工作更多,我得到的也更多。虽然有的人说“你们是自然界的守护者”,其实我觉得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更多。

中国网:女性从事生态保护工作,您觉得有哪些优势?未来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到生物圈保护的相关工作中呢?

洪美静:我认为女性在生物圈保护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女性情感的细腻,还有骨子里的坚韧。因为保护区的工作大部分都在野外,与野生动物打交道,很多人一开始认为女同志是干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但是我个人认为,野外工作只是一种工作性质,只要有非常坚韧的性格,能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做好野外工作。女性特有的细腻,对自然观察的细心气质,有的时候是男同志所比不了的。

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开始加入到我们生物圈保护的这个工作当中来了。包括青年创新小组里也有将近一半的女性都是从事我们这个专业工作。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也觉得有这样一群同好是非常幸福的事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能提出很多专业的问题,也能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女性团队不管是出野外还是做内业,独有的细心贯穿了整个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所以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到世界生物圈的发展中来,也一定会把人与生物圈的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来越棒。

科技与文化共同支撑的未来

中国网:展望未来,赛罕乌拉保护区计划如何借助在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优势,建设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达布希拉图:赛罕乌拉传承千年保护自然的理念无疑是独特的。如果说将赛罕乌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优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我们的核心思路是立足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优势,通过高科技手段和科技战略智库的支撑,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在科研方面,赛罕乌拉在内蒙古国家级保护区里名列前茅。我们科研方面合作的团队也比较多。2018年与北京林业大学鲍伟东教授的团队合作,在野生动物监测方面获得了自治区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年各院校,比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等的本科生、研究生,到我们保护区进行科研实践,每年都来四五百个学生。期待通过世界生物圈这个大的平台,能够与更先进的一些保护区联系,学习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管理办法。

保护区的根在生态建设。虽然现在的红外相机和地面观测点的能够提供基础数据,但是系统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们计划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监测的核心区域布置物联网传感矩阵。更系统、更全面地记录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变化。再通过AI算法建立动态模型,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AR、VR技术让契丹祭祀场景、庆州城的繁华景象“活”起来,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塞外岱宗”的历史厚重,更直观地让游客理解少数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

后期我们也希望能够与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顶尖智库共同建立研究平台。一方面为保护区制定中长期科研战略,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适合森林草原社区的实用技术,让高科技真正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在生物保护区管理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我作为一名蒙古族干部,能够在这个保护区工作是非常自豪的。我是在保护区山脚下成长的,参加工作以后,能够有幸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生态保护工作。爷爷奶奶、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如何把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生态结合呢?我到保护区工作以后,我们就把少数民族非遗的一些项目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搞一些传统的祭祀敖包活动,在我们保护区内把少数民族的音乐、乐器,还有土特产等进行销售,从而带动附近的农牧民受益,这也是我们工作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保护区少数民族的工作者,我也是有这种责任,把这片圣山保护好,并且把附近的老百姓的生活收入提高。

说到底,赛罕乌拉的目标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全球同类保护区提供的参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这片美丽而神圣的山,既要能够守护好生物多样性,也能成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永恒舞台,让它真正成为了世界的“生态瑰宝”和“文化地标”。

希望我们赛罕乌拉风调雨顺,附近老百姓都幸福安康。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