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广东高州村小教师零基础自学舞蹈,让孩子们“跳”出大山

发布时间:2025-09-10 17:07:43  浏览量:1

“我要出发啦!”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茂名高州市石板镇公岐小学的20个孩子兴奋地跟家人告别,跳上了大巴。

车门一关,小小的脑袋紧贴车窗,目光追着群山间的公路,她们忍不住唱起即将演出的曲目:“光光的小脚丫,走在山脚下,多想看看山外边,世界有多大……”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此前从未离开过高州市。大巴前行,群山后退,“外边的世界”逐渐变成了实景。

坐在后方的老师李小玲百感交集。去年冬天,她为孩子们编排了一支舞蹈《我们要走出大山》。孩子们从学校操场,跳到了镇中心小学的舞台。今年夏天,这支舞获评“苔花奖”,孩子们受邀到广州参加第五届“苔花开”乡村美育成果展。

“我排练的舞蹈能上到广州演出?”李小玲听到消息时几乎不敢相信。她从未接受过专业歌舞训练,为了让村小孩子们登上表演舞台,李小玲通过上网自学、请教专业老师,一点一点摸索,再教给孩子们。

5年来,在校长李焕成的支持下,在“舞搭子”全荣宝的帮助下,李小玲的一支支舞蹈在课堂外诞生,让大山里的一朵朵苔花在舞台上绽放。

从零开始,自学编舞

李小玲是土生土长的石板镇人,年轻时曾外出打工,后嫁到公岐村,成为家庭主妇。

石板镇位于两省三市交界处,多山、交通不便。公岐小学是镇下辖的17所小学之一,只设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每个年级仅有一个班。9年前,两个儿子都已上学,李小玲听说附近公岐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好缺一名幼师,她便鼓起勇气尝试。

李小玲是公岐小学附属幼儿园唯一一位老师。(邓宝盈 摄)

除了日常教学以外,李小玲还需要协助其他老师完成一些校内活动。例如,每年最迟十月,当年文艺汇演节目的编排就该提上日程——这是石板镇自2014年起延续下来的传统,全镇小学都得出节目参与元旦文艺汇演。起初,节目编排由另一位学过歌舞的老师负责,李小玲只需在一旁维持秩序,提醒小朋友们专心练习。变动发生在5年前,石板镇进行了一轮校长教师换岗。原本负责节目编排的老师跟随前任校长一同调离,留校的老师均没有歌舞基础。

新任校长李焕成迎来挑战。包括他本人在内,负责小学课程教学的仅有7名老师,面向超200名学生,师生配比接近1:30。老师们的教学压力也比较重,同一位老师负责多个班级和两门学科是常态,最多的时候,有的老师一周要上30节课。没有充足的空余时间可以让零基础的老师胜任节目编排工作。无形的压力和紧张感流淌在教学楼里。

李焕成把目光投向对面楼。隔操场相望的幼儿园只有一个班,由一位老师负责约40名学生,教学压力相对较小。让幼儿园老师接棒,或许是可行的办法。

李小玲就这样接下任务。在那之前,她从没学过舞蹈,“很抓狂,不知道怎么下手。”但出于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她选择接受这个挑战。

幸运的是,李焕成的妻子全荣宝毕业于音乐师范专业,在镇中心小学任职,主教数学。当时整个石板镇只有3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她是其中一位。每天下午四点多,李焕成驱车把她从中心小学接来,利用放学后的半小时教舞。

李小玲在一旁仔细观察、做笔记,模仿每一个手位、每一次转身。她在笔记本上逐句抄下歌词,用红笔标明动作节拍。排练结束后回到只有十几平的宿舍,她对着镜子一遍遍比对,哪里不对立刻纠正。白天,教学工作仍要继续。夜里,难得独处的时间,她总是翻看视频到深夜,甚至梦里都在跳舞,有时半夜惊醒时仍在琢磨“这个动作对不对”。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她花了大半个月才完全掌握。

那年元旦,公岐小学的节目顺利登台,还拿到特等奖,她第一次“临危受命”就守住了阵地。

从此,每个秋天李小玲都进入“排练季”。九月一开学,她就在视频网站搜“儿童舞蹈”“梦想”等关键词,对照镇里下发的汇演主题挑曲;十月前彻底背熟动作。到十月中旬,开始招募小演员,常常有四五十人报名,只能选出二十人。名单敲定后,每天最后一节课结束到天黑前,学校操场变成排练场。没有舞蹈室,地面硬邦邦,孩子们依然躺、坐、翻,裤脚常常沾满灰尘;雨天就在教室推开桌椅,挪出空地继续练。

孩子们在学校操场上排练舞蹈。(受访者供图)

李小玲帮着孩子们一遍遍纠正,“有时候脚酸得抬不起来”。第二年起,全荣宝只偶尔来校“挑错”,大部分细节她已能独立完成。今年带去广州的节目,完全由李小玲一人编排。很偶然的机会下,李小玲在网上刷到了一个视频,四川的一位老师曾编排过关于孩子走出大山的舞蹈。她觉得很适合,当即决定将其改编为当年文艺汇演的节目。

白天照常教课,晚上她抽出时间在宿舍里自学,断断续续摸索了十几天。熟悉掌握了动作后,她便开始教给孩子们。前来排练的孩子来自学前班和小学各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进度不一。察觉到出现孩子们难以消化的动作,李小玲就会进行相应的调整,让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并且传达出这支舞的情感。从找到素材到完成排练,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走出大山,苔花绽放

去年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带着《我们要走出大山》这支舞,站上了镇中心小学文艺汇演的舞台。8个月后,这支舞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站上了省城的展演舞台。

这也是李小玲第一次到广州。站在台侧,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比划着她教的动作,她浑身战栗起鸡皮疙瘩,有人跟她搭话时,她才惊觉自己在流泪,“感觉我的孩子们在台上发光,那时候我就觉得再难都是值得的。”

这场以“苔花开”为名的乡村美育成果展上,生长于山野的苔花如牡丹般绽放。

第五届“苔花开”乡村美育成果展现场,公岐小学的孩子们表演舞蹈《我们要走出大山》。(受访者供图)

李小玲在台下观看表演,感觉“孩子们在发光”。(受访者供图)

契机源于今年初,李焕成作为石板镇代表参加乡村美育培训。偶然在群里看到“苔花开”项目报名链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传了去年的文艺汇演视频。

“苔花开”乡村儿童美育计划由广东省长江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并在广东省教育厅支持下向全省推广,致力于让更多乡村儿童享受平等的美育资源。如今,项目已走进全省1566所农村学校,惠及超过55万名孩子,把舞蹈、音乐和艺术的种子播进大山深处。

公岐小学校长李焕成(左三)作为代表领取“苔花奖”。(受访者供图)

出乎李焕成的意料,今年超过250个报名节目中,公岐小学的作品脱颖而出。8月,“苔花开”主办方陆续向获奖者发去邀约,同时配备3名专业人士,对即将参演成果展的节目进行指导改进。第一次开线上指导会时,“半路出家”的李小玲隔着屏幕,难以理解专业术语。更棘手的是,必须在5天内完成新的编舞排练,她直觉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机会难得,她向全荣宝求助。后者立刻答应支援。

李小玲和全荣宝对着视频一遍遍磕动作、磨旋律。时间紧迫,她们边学边教。全荣宝每天凌晨5点多从高州市区的家中出发,先乘45分钟公交到石板镇中心小学,再骑摩托车赶往公岐小学。上午八点前进校,开始一天的排练,下午五点多才结束,回到家时已是晚上七点多。

困难远不止于此。没有舞蹈室,平常在操场上排练的她们,偏偏碰上连日雨天,只能把桌椅挪到教室一角,勉强空出场地。室内空间狭小,每一步都显得格外不易,有的孩子把膝盖磨破了。那5天里,老师和学生都咬牙坚持。“每个小朋友脚都很痛,包括小玲老师也超级累,累得脚都抬不起来了。”全荣宝回忆,每到收尾时,总有人喊着:“老师,我们再来一遍吧!”

“所以那5天虽然很辛苦,现在回想起来又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她笑着说道。

为了到广州演出,孩子们在教室里坚持训练。(受访者供图)

全荣宝(后排右一)、李小玲(后排右二)与孩子们在广州塔广场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表演队伍里站C位的黎珊荧,今年刚升上五年级,是公岐小学唯一正式学过舞蹈的孩子。两年前,她曾在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上亮相。或许是看出女儿的天赋,母亲每个周末都会开车送她到镇上学舞蹈。她说不清自己学的是什么舞种,国风、芭蕾、古典,这些概念都陌生,只知道课堂上练习的都是基本功。即便如此,每周三个小时的舞蹈课,是她一周里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光。如果条件允许,她想一直学下去。

李焕成察觉到,9月新学期开学后,校园的氛围明显更活跃,孩子们比以往更有朝气。课间的校园里,欢笑声比以往更多,去过广州的小朋友兴奋地向同学们描述见闻。

得益于“苔花奖”,在李焕成多次申请下,镇中心小学终于同意调任全荣宝到公岐小学任职。这意味着,公岐小学正式迎来一位专业的音乐老师,孩子们从此能接受系统的音乐教学。李小玲和全荣宝两位老师也将继续携手,在更多山里娃的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守护他们实现美的绽放。

在这个教师节,他们最好的礼物,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