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现象级”巴赫!
发布时间:2025-09-10 18:33:20 浏览量:2
文 | 潘旦
如今,能在国内古典音乐市场中掀起热潮、并连开两场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实属寥寥。大提琴家王健于9月5日与6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全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演绎,再度印证了其艺术的重量与市场号召力。
6日音乐会上演的是王健近年来频繁演绎的第“一、五、三”组曲组合。带着那把1622年的Amati老琴,王健并未刻意追求一场“零失误”的演出,反而以更为精炼、直截了当的整体性处理诠释巴赫,句读之间流露出对巴赫精神性的深刻解读。尽管三首前奏曲都出现了一些小瑕疵——诸如大提琴在高音区不可避免的杂音,也有因老琴响应迟缓所带来的短暂滞涩;此外,在库朗特、吉格等快速舞曲乐章中,也偶有力所不及之处的匆促片段。但这些“不完美”,并未削弱音乐的力量,反而成为艺术真实的一部分。
王健在采访中坦言,他和团队在录制专辑时,并不会为了打磨一个地方,失去现场的活力。这背后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哲学观念——拒绝被技术层面的完美主义绑架,转而去追求更具生命力的“到位”。在音乐会现场,王健展现出对巴赫作品更深刻的理解与控制,每一段情感的起伏、每一处结构的张力、每一次呼吸的节奏,皆在他的从容驾驭之中。他举重若轻地平衡了巴洛克音乐特有的装饰性和巴赫赋予这套组曲的内在严肃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停顿,实则是对音乐呼吸的精准把握;而那些充满力量感的运弓与控制,则让音色层次饱满、张力贯穿始终。这种观念也与历史上诸多巴赫演绎大家的追求一脉相承。从卡萨尔斯到雅诺什·斯塔克,到米沙·麦斯基,每一位大师都在巴赫的音乐中注入自己对“完美”的理解——不是无瑕的音符,而是深刻的精神契合。
王健对萨拉班德舞曲情有独钟,这也成为他巴赫演绎中最具辨识度的标志。他的演奏如同一场静默的博弈:运弓沉缓而气息绵长,每个音符仿佛被思绪充分浸润。他以小节为情感疆界,将张力凝聚于每一个和弦的临界点。在极弱处,音色如细丝般几乎悬断,却始终不曾溃散。在延长音中,他凭借微妙的揉弦与弓压变化,使情感层层爬升。每奏完一首萨拉班德,王健总会静默良久。琴弓虽已离弦,余韵却仍在空中延宕,他不愿轻易从那个被音符叩开的内心世界中抽离。那种停顿并非空白,更像一种仪式的完成——是自我与巴赫精神对话之后的余响。于他而言,萨拉班德不只是一个乐章,更是一次向内观照的契机。甚至在安可环节,他仍选择重返这片深沉的领域,献上第二组曲的萨拉班德。在那五分钟的时空里,他再次以诚恳的语调,将巴赫的沉思、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所有聆听者连接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还有王健在处理舞蹈性乐章时的巧思。在他此次演奏的三部组曲中,第五乐章依次为: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和布列舞曲。由于位置介于缓慢深沉的萨拉班德与辉煌华丽的吉格之间,并通常带有“从头开始”(dacapo)的重复结构,该乐章很容易被简单视为一个过渡或装饰性的环节。但王健却并未轻视它们。他的演奏似乎重现了巴洛克舞会中真实的身体律动:小步舞曲被赋予优雅而矜持的仪态,布列舞曲则轻捷活泼、充满跃动,加沃特舞曲在他手中节奏鲜明、气息开阔,洋溢着民间舞的生机。王健在这些乐章中注入了鲜明的节奏弹性与舞曲应有的动态对比,甚至在某些乐句中能感受到他通过运弓的轻重起伏模拟出舞步的起落与旋转。而到了作为整套组曲辉煌终曲的吉格舞曲,他在展现迅疾的跑动和辉煌气势的同时,也展现其精湛技巧。他的演奏浑然天成,这些舞曲不再仅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真正复活了巴洛克舞蹈的身体性与社会意味,即音乐不是抽象的音响结构,而是一种融节奏、肢体与表情于一体的鲜活实践。
王健演奏巴赫,有一种让全场安静的力量。他的琴声不张扬,却将观众引入高度专注的状态中。巴赫无伴奏组曲本是私密的内心对话,王健以沉稳而细腻的诉说,引领听众静候每一个尾音的消散、每一处留白的深意。他不仅让观众安静下来,更让他们进入一种“共情的状态”,在音乐中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茅新麟/摄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