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浩特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展播(三)--呼和马场学校“小马驹”凝家校社合力
发布时间:2025-09-10 20:42:29 浏览量:2
为扎实推进乌兰浩特市“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建设,市教育局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开展多元教育活动为抓手,推动各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呼和马场学校扎根农垦沃土,以“蒙古马精神”为文化内核,立足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针对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推出 “小马驹”德育系列工程。学校通过 “至善、书香、艺体、研学”四大板块联动家校社三方资源,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撑” 的育人新路径,让新时代“小马驹”在多元协同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小马驹”至善工程聚焦学生品德养成,通过“日行一善”“孝亲行动”“寻美行动”三大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善良品格与感恩意识。学校设计“善行记录册”,鼓励学生每日记录帮妈妈洗碗、给同学讲题等助人、爱家小事;每月以班级展示、家长投票的方式开展 “孝亲之星” 评选,树立品德榜样;组织 “校园寻美” 活动,让学生用文字或画笔记录身边人的暖心瞬间,在发现美、传递美中营造友善校园氛围。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解读工程理念,建议家庭开展“周末孝亲任务”,如为长辈捶背、陪长辈聊天,推动品德教育延伸至家庭生活。
“小马驹” 书香工程以 “家校同读” 为核心,打造 “校园 + 家庭” 阅读生态。学校指导家庭依居住条件建设 “一米读书角”,仅需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即可为孩子营造专属阅读氛围;定期向家长推荐分年级书籍,如低年级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年级童话《小王子》、高年级红色经典《红岩》;组织“社区读书汇报会”,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分享阅读感悟;开展 “红色故事宣讲” 让学生走进社区与养老院,讲述草原英雄、革命先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并提升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联合马场社区图书馆为学生办理借阅卡,定期举办 “图书漂流” 活动,让书籍在家庭与社区流转,扩大阅读覆盖面。
“小马驹”艺体润心工程将蒙古马精神融入艺体教学,通过特色社团与舞台实践展现学生自信阳光的风貌。学校开设泥塑、蒙古舞、马头琴、射箭、足球、球操等社团,聘请社区文艺骨干、退休体育教师任校外辅导员;每周设固定活动时间,供学生依兴趣选择,如泥塑社团用黏土塑造 “蒙古马”“农垦机械” 传承马场文化,足球社团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训练,多次获市级比赛奖项。每学期末学校举办 “草原小骏马” 艺体展演,邀请家长到场观看,学生通过歌舞、乐器演奏、体育竞技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元旦展演中的蒙古舞《马蹄声声》、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不仅赢得现场掌声,更让家长直观见证孩子在艺体学习中的成长与蜕变。
“小马驹”研学工程依托校内外资源,设计 “国防教育、劳动实践、科技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安全实训、职业认知” 七大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学校与乌兰浩特市国防教育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参加 “军事研学营”,通过队列训练、武器装备参观、国防知识讲座培养爱国情怀与纪律意识;联合马场农业合作社开辟 “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参与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劳动,体会 “粒粒皆辛苦” 的含义;带领学生走进兴安盟科技馆,参与 “机器人编程”“3D 打印” 等互动体验项目感受科技魅力;传统节日期间开展 “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 活动,邀请马场老人传授传统技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
“小马驹”德育工程的落地,实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两年来,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课堂上更积极主动,在社会中更乐于奉献,在家庭里更懂得感恩。这种立足本土文化、整合多方资源的协同育人模式,不仅为呼和马场学校打造了特色育人品牌,更成为乌兰浩特市乡镇学校协同育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