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育才四小以佾舞“礼乐启蒙”,让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成长

发布时间:2025-09-11 10:04:25  浏览量:1

在兼具科创活力与人文底蕴的深圳市南山区,古老的佾(yì)舞非遗正以教育为桥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

作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先行探索者”,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以下简称“育才四小”)的佾舞教学实践,不仅让佾舞礼乐走出典籍、进入课堂,更通过课程创新、跨域交流、家校协同,构建了“礼乐启蒙”的特色模式。

‌据了解,佾舞‌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核心乐舞形式,发源于周代礼乐制度,以行列编排和仪礼程式为特征,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礼乐融合”搭课程体系,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结果”

“教孩子跳佾舞,不是为了培养‘小演员’,是想让他们在抬手落足间,摸得到老祖宗的‘礼’与‘敬’。”育才四小校长杨凌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杨校长的话,点透了学校佾舞非遗教学的初心。

佾舞课程始终强调“形神兼备”,“学佾舞,先学‘敬慎’,抬手要稳、落脚要轻,这既是动作要求,更是做人的态度”。每周两堂佾舞课上,孩子们执龠翟练习“举落”,腰背不自觉挺直了;课后遇见老师,会下意识行“揖礼”——曾经总爱东倒西歪的小身板,在抬手落脚的规范里,悄悄长出了文雅的模样。育才四小不搞“打卡式”传承,而是通过系统化课程设计,让传统文化真正渗进学生成长的日常。

从“社团活动”到“五个一”模式:打破学科壁垒,让佾舞非遗成“文化纽带”

早在佾舞进校园初期,育才四小便突破“社团兴趣课”的局限,将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的佾舞非遗课程纳入“绿色教育”框架:学生既要学古代舞蹈的招式,更要通过《诗经》唱诵、礼乐故事演绎,读懂中国“礼乐”的内涵。2025年,学校进一步落实佾舞研究院的“五个一”教学计划,即“学唱一首礼乐歌、学跳一支经典佾舞、学读一本经学典籍、学看一幅甲骨文字画、学写一封致古人的‘回信’”,彻底打破学科边界。

比如“学读一本书”环节,学生通过《礼记》金句解读,明白佾舞“周正谦和”的舞蹈动作,藏着古人对“秩序之美”的追求;“学写一封信”时,孩子们以“现代少年”的视角给孔子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就像学校20周年民乐专场音乐会上,佾舞队员伴着古筝、琵琶的旋律起舞,将《诗经·简兮》里“硕人俣俣,公庭万舞”的画面“跳”了出来,孩子们在“乐与舞”的共鸣中,悄悄把传统文化的种子埋进了心里。

从“校园舞台”到“跨域辐射”:让佾舞非遗成为文化传播的“活名片”

“中国礼乐文化不能停留在束之高阁,要让它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理事长游锦亮(字米泥)的理念,推动育才四小的佾舞非遗实践形成“校园——社区——跨地域”的辐射链。

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理事长游锦亮在育才四小讲佾舞。

在蛇口街道海岸社区文化展演中,孩子们穿着素雅的先秦礼服,迈着整齐的步子起舞,有居民看完忍不住感慨:“从孩子们头直手恭的模样,真的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雅正之气”。

2024年11月,学校佾舞代表队在苑林老师的带领下,携佾舞《诗经·简兮》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25周年活动。在澳门城市大学的舞台上,佾舞与民乐合奏,再现了中国“诗礼乐”的传统;到了妈祖阁、渔人码头,孩子们即兴表演让各国游客止足观看,不仅让孩子们读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更让佾舞成了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名片”。

育才四小学生在澳门城市大学展示佾舞。

南山实践的核心价值:为未来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提供“先行样本”

育才四小的佾舞非遗实践,并非偶然的“特色尝试”,而是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领域的“现代转化”,探索出三条可复制的核心路径,给未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带来重要启示。

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

学校“教佾舞、学典籍”教学模式,把佾舞变成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排练时少一个人、错一个节拍,整个队列就会“断档”,孩子们慢慢学会了互相提醒“你站齐一点”“我等你一下”,团队协作能力在细节里提升;给同学递龠翟要“双手奉上”,跟老师问好会“躬身行礼”,礼仪实践让“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不再是口号,而是日常行为习惯;解读《礼记》、书写“致古人的信”,则让孩子们的“人文底蕴”不断增厚。这种“知行合一”的模式,精准呼应了现代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诉求。

实践模式:从“单一传承”转向“生态构建”

“五个一”课程体系,先搭建了“校内学科融合”的闭环;再联动社区展演、跨地域交流,打通“校园到社会”的通道。这一模式证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接地气”,让孩子在社区表演中感受文化的“生命力”;更要“重体验”,让他们在“唱、跳、诵、写”中主动探索,才能避免“形式化”“碎片化”,真正让传统“活”起来。

文化定位:从“历史遗产”转向“当代资源”

在育才四小,佾舞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老仪式”,而是滋养现代生活的“文化资源”:佾舞要求动作“规整”,能帮孩子培养专注力;强调“敬慎”,能引导他们尊重他人与尊重自然;需要“队列配合”,能助力他们更好适应集体生活。这些恰是现代社会稀缺的“软实力”,也让传统文化成了“赋能未来”的精神养分。

在深圳南山,佾舞的故事远不止“一段古代舞蹈进校园”。育才四小的“课程深耕”,既催生出鲜活的教育成效,更给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核心经验,为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领域的传承,写下了“守正创新”的深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