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65岁 成都有支“银发舞龙队”
发布时间:2025-09-11 10:44:51 浏览量:2
舞龙班在上课中。
9月9日下午,68岁的欧阳德早早地来到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这天,是文化馆舞龙班新学期上课的第一天,作为队长,他想提前把道具准备好。
成华区文化馆的舞龙班成立于两年前,多数成员是银发老人,平均年龄65岁,是成都目前平均年龄最大的民间舞龙队伍。2024年春节前夕,这支队伍还曾受邀参加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市级集中展演。
这支舞龙队的诞生,不仅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舞龙表演“年轻化”的印象,更成为非遗传承的亮点。75岁的刘兴明是队伍里最年长的成员,他说加入舞龙队的初衷是强身健体,如今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舞龙这项传统,也算是发挥余热了。
成立3个月接到演出邀请
舞龙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政策推动,舞龙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了广泛推广。
“我们从没想过能把舞龙教给这个年龄段的群体。”舞龙队教练朱月通坦言,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他也曾犹豫过,“以前都是教小朋友或者年轻人,突然要教一群平均年龄60多岁的叔叔阿姨,说实话,心里没底。”
舞龙队成立3个月,就接到了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市级集中展演的邀请。“我们把报名的消息发到群里,大家都很积极,都想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朱月通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成员们掌握了基本的舞龙技巧,可以完整地表演一段节目。
朱月通记得,展演活动当天,老人们都很踊跃,有人还邀请家人到现场观看。
教练称“最有成就感”
朱月通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从事舞龙等传统体育文化表演教学。对于这支队伍的意义,他用“最有成就感”来形容。“他们不是为了比赛,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传承文化、展示风采。这种纯粹的热爱,反而让我们更坚定地去推广舞龙。”朱月通说。
在教学过程中,朱月通也总结出一套适合中老年群体的教学方法。比如动作简化,避免高强度、高风险动作,“有些动作需要调整,比如高难度的跳跃、快速跑动等,我们会适当简化,但整体节奏和表现力并不打折。”
9月9日,是新学期舞龙班的第一课。因为有新成员加入,热身运动结束后,朱月通先让老队员扮演龙头的角色。在舞龙队伍中,龙头的位置尤为关键,不仅需要较强的力量,还需要清晰的记忆力和良好的节奏感。“龙头是整个舞龙队的指挥,要掌握整条龙的走向和节奏。”朱月通说。
时长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中,也会设置一些趣味和互动的内容,让成员们学起来更有意思。
文化的传承在于热爱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教学与训练,这支舞龙队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新成员于海娟是这学期班上最年轻的成员,还不到40岁。她告诉记者,以前对于舞龙的认识只是在节庆表演上,没想到自己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也入了门。“课程很有意思,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她说。
“我们不是为了跟年轻人比速度、比难度,而是为了展示一种精神风貌。”68岁的成员张碧玉说,在她看来,队伍的存在意义超出表演本身,“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舞龙文化,也向更多人展示了老年人的活力和风采。”
欧阳德告诉记者,舞龙队曾多次前往社区、街道演出。当站上舞台的那一刻,观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肯定。舞龙,这项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项目,在成都银发人群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们用行动证明,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年龄,而在于热爱与坚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柴枫桔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