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乡行・师语心声丨我的下乡笔记:播撒文艺种子 践行文化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12 11:29:11 浏览量:1
自江西省“四个 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启动以来,我以文艺导师中舞蹈老师的身份,在宜春市靖安县开展对接帮扶已逾5个月。这段扎根基层的时光里,我最大的感受是:唯有深植乡土,方能让文艺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而这份“播种”的过程,既是帮扶也是成长,既是付出更是收获。
播撒种子:在乡土实践中感悟文艺真谛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始终秉持“源于群众、服务群众”的初心,又深知“扎根基层、创新表达”的使命。初到靖安,这座山水环绕的小城便给了我太多惊喜。县委宣传部领导与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对文化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刚落地就感受到了当地对文艺滋养的迫切期待。他们细致地为我介绍靖安县丰富的文艺活动:从社区广场的舞蹈排练,到乡镇的民俗展演,每一项都充满了乡土气息与生活温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此次下乡不仅是“帮扶”,更是“学习”——基层群众对文艺的热爱与创造力,本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不久后,我以评委身份参与了靖安县“文明之光 实践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大赛。在评审过程中,我看到了当地文明实践工作的特色亮点:有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政策的理论宣讲,有送服务到家诠释“为民”二字的志愿服务,有致力帮助山区儿童的爱心接力......这些满是真诚的文明实践感悟,让我清晰地找准了帮扶的方向——要贴合群众需求,要融入靖安特色。
精心浇灌:用专业赋能激发群众创作活力
“文艺的种子要深埋在土壤里,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我常想,自己既是这颗种子的“播种者”,更要做精心呵护的“施肥者”。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从舞蹈专业出发,为当地群众设计了 “理论 + 实践”的帮扶课程:先是通过一场生动的舞蹈理论讲解,从舞蹈的语言、情感表达,到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展现生活场景,再到舞台表演的精彩呈现,帮大家打破“舞蹈离生活很远”的认知;紧接着的实践课堂上,我聚焦群众最易上手的广场舞与民俗舞蹈,运用编创中常用的空间队形技巧与大家互动,从站姿、手势的规范,到脚步、节奏的把控,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示范、细致纠正。让我动容的是,即使在烈日暴晒下,学员们始终精神抖擞、热情高涨,阿姨们会主动请教“这个动作怎么更有劲儿”,年轻姑娘们会追问“能不能编一段表现咱们靖安山水的舞蹈”,这份对舞蹈的纯粹热爱,成了我坚持做好帮扶工作的最大动力。
随着帮扶的深入,我走进了各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学员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除了指导舞蹈实践,我们还会聊生活、谈向往——有学员说“跳起舞来,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有学员说“想把咱们村的好人好事编进舞蹈里,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心声,让我看到了基层文艺背后的精神需求。同时,我还参与了靖安县的“我要上春晚 百姓大舞台”“移风易俗巡演”“好人宣讲”等活动,见识到了靖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创作活力:舞蹈、戏曲、说唱、朗诵、快板小品应有尽有,尤其是大量围绕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的作品,既展现了新时代靖安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呼应了文明实践工作的核心要求。
静待花开:为基层文艺培育可持续的沃土
5个月以来的观察与实践,让我清晰梳理出靖安县基层文艺的三大核心需求:一是群众文艺需求的“接地气”,大家需要的不是专业难度高的文艺作品,而是能融入日常、能表达情感的实用技巧;二是好人好事传播的“文艺化”,当地有很多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的典型故事,需要通过文艺节目等形式让正能量更易传播;三是文艺骨干培养的“长效化”,基层文艺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能挑大梁的骨干,既会跳、更会编,还能带动身边人。
文艺创作是与时俱进的,基层文艺尤其需要紧跟群众的所思所想。此次担任“四个 100”文化导师,我既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文化种子如何真正“种”进群众心里?如何让它生根发芽、持续生长?答案或许就藏在“扎根”二字里——要继续深入乡镇村落,了解群众最新需求;要持续培养文艺骨干,打造“带不走的文艺队伍”;要把靖安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善”融入文艺创作,让文艺真正成为连接群众与时代的纽带。
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在靖安收获的感动与热爱,以文艺为笔、以乡土为纸,脚踏实地融入乡村,让文艺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绚丽的花,为靖安县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文艺导师 陈伟强)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