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鱼泉河村:“乡村大舞台”唱响乡音乡情
发布时间:2025-09-12 15:15:40 浏览量:2
在南漳县李庙镇鱼泉河村,一座由村民自发筹建、干部用心运营的“乡村大舞台”,正成为连接留守群体与外出亲人的精神纽带。通过“搭台唱戏+短视频传情”的创新实践,这个山区村不仅激活了农闲文化生活,更探索出文化浸润推动基层善治的新路径。
农闲“空心化”倒逼治理破题。鱼泉河村地处南漳西部山区,有三分之二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群体以60岁以上老人和学龄儿童为主。“白天带娃做饭,晚上看看电视,除了串门唠嗑外没啥事做。”72岁的村民王大爷坦言,过去农闲时,老人们常聚在村口发呆,孩子们围着手机打游戏,“跟在外打工的儿女一年见不上几次,连视频都说不上几句话。”
“大舞台+短视频”,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转机始于一次村民大会。2025年6月,村党支部书记高善玉提出:“咱们山里人爱唱歌,何不搭个舞台让大家唱起来?现在抖音这么火,把歌声传给外地的娃娃和爹妈,比打电话强!”这一提议引发共鸣。村民回忆起早年村头唱山歌的热闹,务工青年也在微信群留言“最想听爸妈唱家乡的歌。”
村“两委”发动村民“共建共享”。村民捐助音响、话筒,义务维护秩序;针对留守群体“不会拍视频”的痛点,组织志愿者开展“智能手机课堂”。2025年6月底,占地30平方米的乡村大舞台投用,每周一、二、四晚开放。老人们唱红歌《映山红》,孩童哼唱童谣,年轻人带回流行乐。每场活动由专人录制,剪辑配文“爷爷奶奶想你了”,通过抖音、视频号传递给务工亲人。
舞台影响力远超预期。65岁的李奶奶每周来唱歌,抖音视频里祖孙三代合唱山歌,女儿留言:“妈,我想回家了。”在外务工的张某说:“看老爹唱《父亲》,比千言万语都暖心。”数据显示,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万次,务工人员联系家人频率从“每月1-2次”增至“每周2-3次”,部分家庭通过视频“云聚餐”。
更深层的改变发生在治理层面。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主动维护卫生、调试设备、组织亲子歌会;山歌、红歌等本土文化被重新传唱,村民感慨“原来咱村有这么多宝贝”;村“两委”通过活动收集诉求20余条,推动解决路灯安装、课后托管等问题。
村党支部书记高善玉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大舞台打造成‘新乡贤联络站’‘好政策宣讲台’,让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如今,鱼泉河村的歌声越唱越响,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化实践,正为基层善治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