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亚与韩真:从青绿山水到抗战史诗的“舞坛双子星”
发布时间:2025-09-13 00:00:00 浏览量:1
一刚一柔,一张一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对“舞坛双子星”的创作之路,是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发展的独特缩影。
2025年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隆重上演。约90分钟的晚会,通过“怒吼吧,黄河”“红星照耀中国”“不可战胜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义永恒”五个篇章,展现出史诗般的舞台叙事。
晚会的总导演,正是被称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与韩真。这对组合的出现,让剧迷们直呼“原来是你们”。
双星缘起
2002年的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的新生宿舍里,周莉亚第一次见到了韩真。那天,周莉亚正坐在床边整理行李,忽然听见走廊里传来“哒哒”的脚步声。
一个穿低腰牛仔裤、露脐装的姑娘,背着个比人还宽的时尚大包,推门就问“咱们班是在这儿吧?”放下包没等回应,转身就奔着走廊尽头的把杆去了。
更巧的是,周莉亚早就在课堂上“认识”了韩真。那会儿编导系要交作品结构分析,肖淑华老师在课上念了一份作业,逻辑清晰、细节饱满。
周莉亚听得入了神,下课就拉着同学问“这个韩真是谁?”——直到看见宿舍床位上贴着的“韩真”二字,她才恍然大悟。
大学四年,她们的“默契”就像长在骨子里。周莉亚是个“框架控”,每次构思作品,总先在笔记本上画满结构图;韩真则是“细节狂”,坐在旁边看周莉亚画框架时,会突然指着某个节点说“这里要是加段水袖舞会不会更好?颜色用淡蓝,像江南的雨”。
她们的笔记本总是混在一起用,周莉亚的框架旁,满是韩真写的“视觉备注”;韩真的灵感涂鸦下,藏着周莉亚补的“逻辑标注”。这种互补模式,成为她们日后合作的重要基础。
双剑合璧
2013年,广东省歌舞剧院邀请她们共同执导舞剧《沙湾往事》。接到邀约时,周莉亚正在排练厅改动作,韩真在外地采风,两人通电话时,周莉亚说,“要不试试?广东音乐的调调,我听着就有画面”,韩真立刻接话“我也是!我想到沙湾的石板路,还有榕树底下的粤剧班子”。
这部后来斩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的作品,成为两人正式合作的起点。
为了这部戏,她们在沙湾住了一个月。每天清晨,就跟着当地的老音乐人去榕树底下听粤剧;下午去逛沙湾古镇,摸一摸老宅子的木窗棂;晚上就坐在民宿的桌子前,周莉亚画叙事框架,韩真把白天看到的“光影”“色彩”都记下来。
有一次,她们听到一位老艺人弹《雨打芭蕉》,琴弦上的旋律带着江南的柔,又藏着岭南的韧,周莉亚突然拍桌子,“这段可以用在男女主角分离的舞段里”。韩真立刻接话,“我想用淡绿色的纱幕,像雨丝一样挂在舞台上,舞者在纱幕后面跳,影子落在幕布上,就像画里的人”。
2014年10月8日,《沙湾往事》在广州大剧院首演那天,当舞台上的纱幕落下,粤剧的旋律与舞蹈的肢体相融时,台下的掌声响了很久。谢幕时,周莉亚和韩真站在舞台两侧,看着彼此,突然就笑了——她们知道,那个“一起排作品”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抗战晚会
接到“九三文艺晚会”的导演任务时,周莉亚和韩真既感到忐忑又深感责任重大。周莉亚回忆道:“第一次领导找我们谈话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们,他说八十年了,我们总要为那些八十年前牺牲的人说点什么。”
这句话让两位导演“眼泪都快出来了”,她们怀着同样的赤忱与真诚,投入到这场国家级文艺晚会的创作中。
晚会运用了音乐、舞蹈、情境戏剧、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主创们带着观众回望历史、致敬英雄,讲述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
韩真对晚会的创作理念做了阐释:“与其说我们每个人是创作者,你其实就是一个讲述者,用你最大的赤诚,去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要在这个巨大的、浩瀚的历史面前,我们要抓出非常微观的细节,我们需要用最炽热的语言,把这么多年的抗争说出来。”
在具体创作中,她们特别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周莉亚表示:“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了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后代,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可信。”韩真补充道:“但同时我们也要用艺术的手法,让这些历史故事打动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
晚会落幕后,周莉亚和韩真分别在社交平台发文:“这些故事需要我们来讲,更需要一代代继续讲下去”“未见其面,深受其恩!今天的我们,从未忘记!”这些话语,表达了她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
艺术追求
在韩真与周莉亚的创作里,从来没有“重复”二字。从《沙湾往事》到《只此青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破界”——破传统舞剧的叙事界,破传统文化的表达界,也破自己的创作界。她们合作创排的4部舞剧三度摘得“文华大奖”,被业界誉为“舞坛双子星”。
2018年12月,《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首演,这部后来被观众称为“舞剧天花板”的作品,彻底打破了人们对“红色舞剧”的认知。
周莉亚搭建了谍战的叙事框架,她把舞剧分成“接收电波”“传递情报”“暴露危机”“牺牲”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像电影的“分镜”。
韩真则在“视觉”上做了一场“革命”。她把老上海的“海派风情”搬进了舞台:旗袍是收腰的款式,领口绣着细小花纹,舞者们穿着旗袍跳舞时,裙摆的摆动带着上海女人的优雅;雨巷的场景里,她用白色的纱幕模拟雨滴,灯光透过纱幕,在舞者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就像老上海的弄堂雨天。
2021年8月,《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部作品让“宋代美学”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灵感源于韩真与周莉亚的一次故宫之行。
那天,她们在故宫看《千里江山图》的特展,站在画前,突然被画里的“青绿”色打动——那不是简单的绿色,而是掺了石青、石绿的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依旧鲜艳。
周莉亚给韩真发消息:“我想把这幅画‘跳’出来,让观众看到希孟画这幅画时的样子。”
为了精准再现宋代美学,《只此青绿》主创团队大量阅读文献、听取专家意见,在古书古画中寻找历史的留痕。该剧的创作花了一年多,排练又花了五个半月,才最终搬上舞台。
“青绿腰”这个经典动作,是她们反复打磨的结果。最初,舞者的腰肢只是简单地弯折,韩真觉得“不够”——“宋代的美是‘含蓄的’,不是直白的软”。于是,她让舞者在弯折腰肢时,肩膀保持挺拔,手臂自然下垂,就像宋代瓷瓶的曲线,既有柔,又有刚。这个动作练了三个多月,舞者的腰上都练出了淤青。
合作之道
有人问韩真与周莉亚:“你们合作十年,从来没有分歧吗?”周莉亚笑着答:“分歧当然有,甚至吵过架,但我们吵的从来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怎样更好’。”
《只此青绿》里“入画”段落的设计,就是她们“吵”出来的经典。周莉亚觉得,“入画”应该更侧重“叙事”,要让观众看到希孟画完画后的“释然”,所以她想在舞段里加一段希孟与研究员的“对话舞”,通过动作传递“传承”的意义。
可韩真觉得,“入画”应该更侧重“视觉”,要让观众感受到《千里江山图》的“壮阔”,所以她想让舞者们排成“山水阵型”,用身体模拟画里的峰峦叠嶂。
那天,她们在排练厅吵到很晚。周莉亚拿着剧本,一条一条地说叙事的重要性;韩真则在地上画着走位图,讲视觉的冲击力。吵到最后,两人都累了,坐在地板上沉默。
突然,韩真说:“要不试试?先按你的‘对话舞’来,我在后面加‘山水阵型’的背景,让叙事和视觉融在一起。”
周莉亚眼睛一亮:“对呀!希孟与研究员对话时,后面的舞者慢慢排成山水,不就是‘人在画中,画在人中’吗?”
后来,这个“吵”出来的设计,成了最惊艳的段落:希孟与研究员在舞台中央跳舞,身后的舞者们穿着青绿舞衣,慢慢起身,手臂交织成山峰的形状,灯光从上方打下来,舞者的影子落在幕布上,就像《千里江山图》里的山峦。
她们的合作,从来不是“谁主导谁”,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周莉亚是“理性的建筑师”,擅长把模糊的灵感变成清晰的结构;韩真则是“感性的视觉诗人”,擅长在结构里添上动人的细节。
韩真说:“如果没有莉亚,我的灵感就是飘在空中的‘云’,落不了地;如果没有我,莉亚的框架就是没有‘花’的花园,不够美。”周莉亚则补充:“我们就像两块拼图,少了一块,就不完整。”
守心致远
如今的韩真与周莉亚,早已是“舞剧界的爆款制造机”,可她们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很少上综艺,很少接受采访,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排练厅或采风的路上。
有人劝她们:“现在流量这么重要,你们多露露脸,作品会更火。”可周莉亚却摇头:“我们不想做‘明星导演’,只想做‘作品的仆人’。观众记住《青绿》、记住《电波》,比记住我们的名字更重要。”
她们拒绝过很多“高报酬”的邀约。据报道,曾有个商业品牌找过来,想请她们执导一场“明星云集”的晚会,报酬是她们平时创作的好几倍。可看完需求后,她们却婉拒了——因为品牌方要求“多给明星镜头,少做文化表达”。
韩真说:“创作不是‘赚钱的工具’,如果为了钱放弃我们想表达的东西,那我们就不是‘创作者’了,只是‘打工的’。”
她们也从不在“数量”上妥协。这些年,行业里的邀约纷至沓来,可她们每年最多只做一部作品。有人问:“你们为什么不多排几部?现在市场这么好。”周莉亚答:“创作需要‘慢’,就像希孟画《千里江山图》,用了半年时间磨石、制墨,才敢下笔。我们排一部作品,也要花时间采风、打磨细节,要是赶时间,作品就‘飘’了。”
《只此青绿》从构思到舞台首演,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电影版更是花了三年。这期间,她们推掉了很多其他邀约,一门心思扑在这部作品上。有一次,周莉亚的母亲生病住院,她白天在医院陪床,晚上就把笔记本电脑带到病房,改剧本到深夜。
她们的“慢”,不是“拖延”,而是“对作品的敬畏”。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为了还原老上海的“打字机”,她们找遍了上海的旧货市场,终于找到一台20世纪40年代的老式打字机,然后让道具组照着做了几十台。
文化使命
如今,韩真与周莉亚又有了新的目标:“让中国舞剧走向世界”。她们带着《只此青绿》去了国外巡演,在纽约、伦敦、巴黎的剧场里,外国观众虽然不懂中文,却被舞台上的“青绿”色打动。
有位外国观众说:“我虽然不知道《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但我能感受到那种‘美’,那种对自然的热爱,是全世界都能懂的。”
《只此青绿》已在新加坡、土耳其、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并被商务部列为“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她们还在筹备电影版《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次,她们想做一次更大的“破界”:“不仅要让中国观众喜欢,还要让外国观众也能看懂这个红色故事。”
周莉亚说:“红色故事不是‘中国专属’,里面的‘勇气’‘爱情’‘信仰’,是全人类都能共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舞蹈和电影的语言,把这些‘共通的情感’传递出去。”
韩真则在视觉上做了新的尝试。她想在电影里加入“中西结合”的元素:比如在“雨巷舞段”里,用西方的光影技术,模拟老上海的弄堂雨天;在“牺牲舞段”里,用东方的水袖动作,表达李侠的“不舍”与“坚定”。“我想让外国观众看到,中国的舞剧,既有自己的文化根脉,也有世界的审美语言。”
2024年9月,两人合作执导的舞剧《赳赳大秦》在西安首演,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部剧作以秦朝为背景,通过舞蹈语言展现大秦帝国的雄浑气势和文化底蕴,是她们对中华文明源头的一次深入探索。
排练厅地板上,周莉亚和韩真常常坐在一起聊创作。她们想排一部关于“敦煌壁画”的舞剧,让飞天的舞姿“跳”起来;想做一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舞蹈与美学;想把更多的中国经典,用舞蹈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
周莉亚说:“我们就像两个‘赶路的人’,手里拿着‘传统文化’的灯,想把这盏灯照得更远,让更多人看到。”
韩真补充道:“这条路可能很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一起走,就不怕。”
回望她们走过的路,从北京舞蹈学院的宿舍,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从《沙湾往事》的广东音乐,到《只此青绿》的宋代美学;从舞台到银幕,她们用舞蹈为笔,以真诚为墨,在时代的画布上,画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模样。
她们不是“明星”,却是“文化的摆渡人”——把祖先留下的好东西,用年轻人能看懂的方式递出去;把中国的美,用世界能共情的语言传出去。
而未来,她们还会继续走下去。“以我之身,入画山河;以我之笔,传此文明。”这,既是《只此青绿》中王希孟的传译,也是周莉亚与韩真的“初心”,也是她们留给这个时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