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高跷秧歌:三百年辽南踏浪舞
发布时间:2025-09-14 06:02:52 浏览量:1
历史渊源:商埠移民催生的民间瑰宝
海城高跷秧歌发轫于清初辽南商贸重镇牛庄。据清光绪《海城县志》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三义庙已有高跷、旱船沿街表演,此为最早文字记录。彼时牛庄作为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闯关东”移民涌入,南北艺术在此交融。初期高跷仅为“武跷”——艺人于跷上耍刀弄棒,后吸纳戏曲元素,将传统戏剧搬至高跷,形成“火爆欢快、泼辣粗犷”的辽南特色。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地秧歌正式演变为高跷秧歌,木跷高度约两尺(约66厘米),以绳系腿稳固表演。1900-1930年达鼎盛期,职业艺人遍及东北,张作霖曾邀其入帅府献艺,表演《双备马》《捕蝴蝶》等剧目。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更以保护实践创新入选全国50强优秀案例(传统舞蹈类第二名),为辽宁省唯一入选项目。
艺术特色:四技五艺凝练东北精魂
1. “扭浪逗相”技法体系
- 扭:以“交替花”为基,融合挽腕、片扇、缠绢等动作,步法前踢后跃,展现农耕民族的乐观坚韧;
- 浪:审美核心,追求“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动作收放间显泼辣明快;
- 逗:以幽默抒情达意,如“傻柱子逗媳婦”双人场,诙谐不媚俗;
- 相:借鉴戏曲“亮相”,在鼓点中定格英武或滑稽造型,动静相生。
2. 综合艺术熔炉
集歌、舞、戏、杂、武于一体:
- 角色:以“四梁四柱”为骨架,头跷(黑衣执鞭)、二跷领队,上装(旦角)舞扇,下装(丑角)插科打诨;
- 绝技:“武场”展蝎子倒爬墙、燕浮水等高难杂技;“孔雀开屏”“飞人转”(6人叠转)等造型震撼;
- 乐舞:唢呐锣鼓奏《句句双》《满堂红》等曲牌,配合“过街楼”行进舞、“大场”队形变幻(如“龙摆尾”“卷白菜心”)。
3. 民俗符号与创新表达
服饰大红大绿,脸谱夸张,道具烟袋、马鞭深植乡土。当代创作融入现代题材:《喜送公粮》《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等剧目,延续“以舞叙事”传统。
传承新生:从田间地头到奥运舞台
- 活态传承:海城年均举办50余场非遗进校园、社区展演,“澄州之春”秧歌会吸引百余队伍竞技;
- 国际名片:2008年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赴韩、俄、日等国演出,程满昌家族艺术团成国际巡演主力;
- 文旅融合: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复评)品牌,打造高跷节、薰衣草花海文旅节,推动“非遗+旅游”产业。
三尺木跷载悲欢,一扭一浪见河山。从康熙商埠的尘土飞扬,到奥运焰火下的腾跃翻转,海城高跷以东北大地的炽烈心跳,踏响了穿越三百年的文化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