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东莞甩出王炸!人形机器人不跳舞,直接进厂拧螺丝,打工人慌了?

发布时间:2025-09-14 10:03:03  浏览量:1

当全世界都在追捧会跳舞的机器人时,东莞悄悄放出了个“车间扛把子”!9月12日,拓斯达首款人形机器人“小拓”横空出世,既不跳科目三也不陪你下棋,直接扎进注塑车间拧螺丝、检次品、码托盘——是的,你没看错,中国制造业这次不玩概念,直接甩出个能顶半边天的“打工人”!

这年头,人形机器人早不是新鲜事。波士顿动力的Atlas翻跟头耍杂技吸粉千万,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里走两步就能上热搜,但老百姓心里门儿清:这些机器人更像“科技春晚”的表演者,离咱们车间里的流水线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可“小拓”偏不走寻常路。新闻稿里白纸黑字写着:“已在注塑车间完成多轮验证”“实时识别注塑件良率”“自主完成装盘工序”。翻译成人话就是:这哥们儿不是来秀肌肉的,是真来上班的!

你想想注塑车间啥环境?高温、油污、噪音,零件小到指甲盖,良率检测累到眼瞎。以前工人师傅盯着流水线,一天下来眼睛涩得像砂纸擦过,现在“小拓”带着3D相机和AI视觉系统往那儿一站,零件合格不合格,0.1秒内判断完毕,比老质检员的火眼金睛还准。更绝的是,它不光能看,还能动手——抓起零件精准码进托盘,动作稳得像老中医抓药,连末端抖动都被“伺服黑科技”压得服服帖帖。

这哪是机器人?分明是个24小时连轴转、不要加班费、不喊累的“超级打工人”!拓斯达这步棋够狠:别人忙着把机器人往舞台上推,它直接把机器人钉在生产线上——毕竟,能解决工厂痛点的,才是真刚需。

要说“小拓”最让人惊喜的,不是它会干活,而是它“怎么干活”。

先看“大脑”。一般机器人都是“脚本演员”,编好程序走流程,换个零件就得重新编程。但“小拓”不一样,它基于拓斯达和智谱联合搞的“具身模型COT-VLA基座”,自带“思维链推理能力”。啥意思?举个例子:如果托盘突然满了,普通机器人可能就卡壳了,但“小拓”会自己琢磨:“旁边有空托盘→需要搬过来→得先把手里的零件放好→启动搬运程序”——活脱脱一个会“举一反三”的车间老油条!

这背后是1.5万家工业客户的“场景数据库”在撑腰。拓斯达干了这么多年自动化,啥奇葩零件没见过?啥复杂工序没摸过?这些经验全喂给了“小拓”的大脑,让它不是“实验室里的书呆子”,而是“车间里的老师傅”。

再看“筋骨”。机器人干活,精度是命门。新闻里说“核心部件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高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头发丝多细?0.05毫米!三分之一就是0.017毫米,相当于在硬币上雕花纹还不能手抖。这技术哪来的?自家控股的埃弗米机床!别人买进口机床攒机器人,拓斯达直接把机床厂变成“机器人健身房”,从骨头缝里透着“硬核”。

最绝的是“关节”。人形机器人最怕啥?末端抖动!就像你端着满杯水走路,手一抖水就洒了。“小拓”的伺服系统用上了中科院博士王志成团队的“抖动抑制黑科技”,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防抖云台”,抓着绣花针走钢丝都稳如老狗。这技术要是早十年出来,多少手机工厂的质检员能少挨老板骂?

为啥说“小拓”可能改写游戏规则?因为它踩准了制造业机器人的“命门”——商业闭环。

这些年咱们见了太多“PPT机器人”:发布会上天花乱坠,量产时杳无音信。为啥?因为成本太高!一个关节电机几万块,一套视觉系统几十万,造出来比雇十个工人还贵,工厂凭啥买单?

但拓斯达不一样,它是“带着算盘造机器人”。自家有机床厂,零件成本压得低;伺服系统自己研发,不用被外企卡脖子;最关键的是,它懂工厂的“钱袋子”——一台“小拓”能顶替几个质检员+搬运工?多久能回本?这些账算不明白,机器人就是“赔钱货”。

吴丰礼董事长说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造的机器人,必须让工厂买得起、用得值、离不开!”你想啊,一台“小拓”24小时干活,一年能省多少人力成本?精度提高1%,良率提升带来多少利润?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回报。

现在制造业啥行情?招工难、人力贵、年轻人不爱进工厂。“小拓”这种机器人,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撑场面”的——把工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干更有技术含量的活。老板省钱,工人省心,这生意才能长久。

聊到这儿,就得说说“小拓”背后的大逻辑了。

这些年中国机器人一直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服务机器人,比如扫地机、陪伴机器人,走量但技术门槛不算高;另一条是工业机器人,比如机械臂、AGV,技术硬但市场被ABB、发那科这些老牌外企把持。

但人形机器人是新赛道。全球都在起跑线上,谁能先把机器人塞进工厂流水线,谁就能占领制高点。拓斯达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跟欧美拼“花活”,而是死磕“刚需”。别人练跳舞,它练拧螺丝;别人秀算法,它磨精度;别人讲故事,它算ROI(投资回报率)。

这种“反套路”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强项。从高铁到光伏,从特高压到新能源汽车,中国企业最擅长的就是把“高精尖”变成“白菜价”,把“实验室技术”变成“车间生产力”。“小拓”身上就带着这股劲儿:五轴加工、伺服控制、AI视觉,这些技术以前都是外企的“看家本领”,现在被拓斯达拆解得明明白白,还整出了“抖动抑制”这种独门绝技。

更重要的是,“小拓”不是孤军奋战。它背后是整个东莞制造业的“生态底盘”:从机床、伺服到传感器,从算法、数据到场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悄悄成型。就像当年深圳华强北把手机零件攒成全球产业链,现在东莞正把机器人零件攒成“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最后聊聊大家最关心的:机器人会取代工人吗?

我的答案是:会,但不是现在,也不是你想的那样。

“小拓”现在能干的,是“三D工作”:Dirty(脏)、Dangerous(危险)、Dull(枯燥)。这些活本来就没人愿意干,机器人接手了,工人才能去干更有价值的事——比如调试机器人、优化流程、研发新产品。就像当年流水线取代了手工,但创造了更多工程师岗位。

而且“小拓”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它只在注塑车间验证,未来还得学会拧不同的螺丝、装不同的零件、适应不同的工厂环境。但方向是对的:从“单一工序”到“全流程自动化”,从“固定场景”到“柔性生产”,最终变成工厂里的“多面手”。

说不定再过几年,你走进工厂会发现:老师傅带着机器人徒弟干活,机器人负责搬砖,人负责“教它怎么搬得更聪明”。那时候,“打工人”和“机器人”可能不是对手,而是最佳拍档。

“小拓”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一场技术发布会,不如说是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宣言”。当别的机器人还在比谁跳得高、谁算得快时,中国机器人已经悄悄站上了生产线,用扳手和螺丝书写自己的故事。

记住:能在车间里拧螺丝的机器人,比在舞台上翻跟头的机器人,离未来更近。而中国制造业,从来不缺把“未来”变成“现在”的狠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