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好不好
发布时间:2025-09-14 16:19:23 浏览量:2
头条运营3个月,我靠“抱团取暖”找到流量破局点:比起追爆文,这些“门庭冷落”的账号更值得深交
打开头条APP,手指在推荐页上下滑动,信息流里满是标注着“10万+阅读”“thousands of点赞”的爆文,标题亮眼、配图吸睛,评论区里更是热闹得像菜市场。可刷了近一个小时,我却渐渐没了最初的兴奋——这些爆文背后的创作者,仿佛站在高高的流量顶端,即便我认真留下长篇评论、反复点赞互动,也从未收到过一次回复。
直到某天,手指无意间划过一篇阅读量仅300+、点赞数不足10的文章。标题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一句简单的“周末在家煮了碗面条,突然想起妈妈的味道”,配图里的面条甚至还沾着几滴汤汁,算不上精致。可就是这样一篇“不起眼”的内容,让我停下了滑动的手指——文中写的“煮面条时总习惯多放半勺盐,因为妈妈说这样才有家的味道”,像极了我每次做饭时的小习惯。
[配图1: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面条上撒着葱花,汤汁浓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我鬼使神差地点了赞,又在评论区写下:“我也是!每次煮面条都不自觉多放盐,家人总说太咸,可我总觉得这是妈妈的味道。”原本没指望收到回复,可没过十分钟,手机就弹出了一条消息:“终于有人懂我了!我还以为只有我会这样,每次跟朋友说,他们都觉得我奇怪。”
发消息的正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头像是猫咪、昵称叫“小厨娘阿雅”的账号。那天我们在评论区聊了很久,从煮面条的小习惯,聊到各自在外打拼的经历,她还特意点开我的主页,把我之前发的几篇关于职场的文章都看了一遍,每篇都留下了真诚的评论:“看到你说加班到凌晨的样子,想起我去年赶项目的时候,真的太不容易了,要照顾好自己呀。”
[配图2:一张猫咪的可爱图片,作为“小厨娘阿雅”的头像]
那是我在头条运营半个月来,第一次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也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改变在头条的互动方式——不再执着于追着爆文跑,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那些“门庭冷落”的账号上。
每天早上打开头条,我会先花10分钟浏览推荐页,特意跳过那些标注“热门”“爆款”的内容,专门找阅读量低于500、评论数少于20的文章。这些文章里,没有精心设计的流量密码,更多的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有退休阿姨记录每天跳广场舞的日常,配图是清晨公园的阳光和姐妹们的笑脸;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分享找工作的焦虑,文字里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还有上班族记录通勤路上的小事,比如“今天地铁上遇到一个让座的小朋友,瞬间觉得一整天都温暖了”。
[配图3:一群阿姨在公园跳广场舞的图片,她们脸上洋溢着笑容]
遇到喜欢的内容,我不会只点个赞就走。如果是记录生活的文章,我会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我妈妈也喜欢跳广场舞,每天晚上都要跟姐妹们去小区广场,回家还会跟我讲她们今天学了新舞步,特别可爱。”如果是分享心情的内容,我会认真给出鼓励:“找工作确实不容易,我去年找了三个月才拿到offer,你已经很棒了,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慢慢的,我发现一个很奇妙的变化:那些我认真互动过的“小众账号”,总会主动来我的主页“串门”。之前聊过的“小厨娘阿雅”,会在我发美食文章时留言:“这个红烧肉的做法看起来好简单,周末我也要试试,到时候拍给你看!”记录广场舞日常的“张阿姨”,看到我发加班的动态,会特意私信我:“孩子,工作再忙也要记得按时吃饭,别像我家儿子一样总熬夜,对身体不好。”
[配图4:一张私信聊天界面的截图,显示“张阿姨”对作者的关心]
有一次,我发了一篇关于“独自在外地过年”的文章,阅读量一直上不去,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可没过多久,之前互动过的几个账号都来评论了:“我去年也是一个人过年,煮了一碗速冻饺子,看着春晚就哭了,不过今年我打算回老家,你要是没地方去,也可以来我家呀!”“我准备了很多年货,要是你在同一个城市,我可以给你寄点腊肠,是我妈妈自己做的,特别香。”
看着这些温暖的评论,我突然明白:在头条这个庞大的内容平台里,爆文就像“富亲戚”,身边围绕着太多想要互动的人,即便你送上再真诚的“礼物”——评论、点赞,也很难被注意到;而那些“门庭冷落”的账号,就像“穷亲戚”,他们更珍惜每一次互动,你给的一点温暖,他们都会记在心里,然后用加倍的真诚回应你。
这种“抱团取暖”的互动方式,不仅让我收获了很多真诚的朋友,还意外给我的账号带来了流量。有一次,“小厨娘阿雅”按照我分享的方法做了红烧肉,特意拍了视频发在头条,还@了我:“跟着这位朋友学的红烧肉,我家孩子说比饭店的还好吃,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她的主页,有很多实用的美食技巧!”
[配图5:“小厨娘阿雅”做的红烧肉的图片,色泽诱人]
那条视频的阅读量很快突破了2000,很多人顺着@的链接来到我的主页,我的文章阅读量也慢慢从之前的几百涨到了几千。更重要的是,这些通过“抱团”吸引来的粉丝,都特别真诚——他们会认真看我的每一篇文章,在我分享烦恼时给出建议,在我获得小成就时真心祝福,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比单纯的流量增长更让人有成就感。
现在的我,每天依然会花一小时在头条互动,但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地追着爆文跑。我会认真阅读每一篇“小众文章”,用心写下每一条评论,因为我知道,在屏幕的另一端,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人,正期待着被看见、被理解。
如果你也在头条运营中感到迷茫,不妨试试我的方法:别总盯着那些“流量顶端”的账号,多去看看身边“门庭冷落”的友友们。有时候,真诚的互动比所谓的“流量技巧”更有用,而那些和你一起“抱团取暖”的人,才是你在头条最珍贵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