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算法“共舞”情感计算开启人工智能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9-15 03:58:59 浏览量:2
当电影《流浪地球2》中人工智能MOSS通过分析航天员刘培强微颤的嘴角、躲闪的眼神识破隐藏秘密时,这幕科幻场景不仅震撼观众,更悄然照见情感计算技术从想象走向现实的可能。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情感计算正从银幕情节转变为破解现实心理服务困境的关键力量,为人工智能产业开辟出一条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全新赛道。
需求驱动
情感计算破局心理健康服务困境
情感计算,这个融合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领域,核心是赋予计算机观察、理解、生成人类情感表达的能力。研究显示,历经20余年发展,情感计算技术已从早期文本情感分析,升级为整合文本、音频、视觉输入的多模态分析,能更全面捕捉人类情感状态,而这一技术进步,正是对接了当下社会激增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卫生问题正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精神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在备受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现阶段校园的心理咨询服务供给还不成熟不完善,尚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的情感计算将成为一个新兴赛道。”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黄民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不仅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还可以读懂我们的情绪、理解我们的情感。”
黄民烈介绍,一方面,许多患者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很强,直接就医的比例还很低;另一方面,面诊的时间短,信息量达不到需要,心理医生难以深刻理解患者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将变革心理咨询与精神科诊疗的形式、效率、效果。”
情感计算凭借多模态数据获取的丰富性、识别的便捷性与准确度,以及实时调整、低门槛触达、可复制性强等优势,正在成为填补心理服务空白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以来,我们正在加快情感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基于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AI智能体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望更好地理解人的情绪、人的思维、行为和认知。”黄民烈说。
技术落地
从“三角建模”到全球产业布局
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共舞”?黄民烈介绍,要用人工智能解决一个心理问题,首先应当围绕人的情绪、行为、认知这三个关键的心理变量进行建模。情绪是指在社交情境里识别、理解和调控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认知是针对他人和社交情境,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行为是把情绪和认知的信息转化为有效的社交行动以及社交互动的基本能力。“我们发现,这三个关键变量是互相影响的三角形。”
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二步是运用海量数据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使其具备认知建模能力;第三步则将训练好的大模型,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基于对人认知、思维的理解,去识别和解读人的行为、情绪。
这个“建模-训练-应用”的路径,为情感计算商业化提供了清晰框架。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科技公司也在加快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情感、心理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例如谷歌的LaMDA、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研发的Pi、初创公司Character AI研发的Character.AI,均立足于各自的模型技术和研发优势,切入情感计算、情感智能赛道。
国内企业也正在加速产业化。例如聆心智能基于国产大模型GLM-4.5,推出国内首个具备共情聊天能力的心理大模型Emohaa,并推出人工智能心理测评系统、AI双师互动心理课、聆心心育空间三类产品,覆盖“评估-干预”完整服务链。“当人工智能稳定保持300小时经验的人类咨询师水准,情感智能就初步具备填补心理服务人才缺口的能力。”聆心智能CEO郑叔亮说。这正是技术落地的核心目标:以技术创新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普惠。
机遇挑战并存
情感计算的普惠前景与伦理边界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5年八件为民服务健康实事明确,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心理门诊、睡眠门诊服务;推进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的应用;全国举办超过5000场次国家和省市级专家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有3000所左右的综合医院可以提供精神卫生方面的诊断治疗康复服务,但仍有不少县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仍是空白。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情感智能方面的发展进步,有望推动教育平权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平权。”黄民烈告诉记者,就目前的模型能力,AI能够提供精准的心理状态评估和筛查,作为AI咨询师提供服务,从事AI培训与督导,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助手。
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伦理挑战。业内专家表示,情感计算将人类情感信号化、模型化的过程,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算法歧视、AI幻觉等风险。专家认为,需建立动态同意模式与分层规制路径,在技术创新与权利保护间找到平衡,例如如何保障情感数据隐私、避免算法偏见对弱势群体的伤害等,仍是行业必须跨越的门槛。
展望未来,情感计算将呈现三大趋势:多模态融合更深入,提升情感识别准确性;个性化服务能力增强,结合用户背景、人格特征提供定制化支持;人机协同模式成熟,AI成为人类咨询师的助手而非替代者,共同构建高效服务体系。
从MOSS的科幻想象到Emohaa的实际应用,情感计算正改写人工智能发展轨迹,其终极目标并非用机器替代人类情感互动,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让心理健康服务更普惠、高效、精准,最终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条新赛道上,我国科技企业与研究机构已展现出强劲竞争力。随着政策支持加码、技术突破加速、应用场景拓展,情感计算有望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为全球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