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昶院长专访:数智化赋能胸外科科研新范式,DCT 研究闪耀 WCLC 舞台
发布时间:2025-09-15 21:01:59 浏览量:2
在过往的岁月里,肺癌手术曾意味着漫长的“开胸”与巨大的创口,患者术后的恢复之路也充满挑战。但如今,随着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技术的普及,中国胸外科已然经历了一场划时代的巨变 。我们的医生不再仅仅是“开刀匠人”,更是精准医疗的实践者和创新科研的引领者。
然而,当我们在惊叹于技术进步的同时,一个新的命题也浮出水面:如何将中国庞大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学科进步、惠及全球患者的科研成果?这不仅是对医生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考验。
从“匠人”到“先锋”
胸外科临床科研的现实挑战
传统观念中,外科医生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湛的手术技艺 。但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我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不将海量的临床数据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就无法真正解决患者的痛点,也无法将中国的临床经验推向世界。
然而,这条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传统研究模式下,胸外科医生面临着诸多困境:
时间与精力约束:胸外科医师日常承担大量手术操作、门诊诊疗及行政事务,时间资源高度碎片化,难以保障充足的精力投入临床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研究方案设计等科研工作。
数据采集与随访难题: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数据采集存在显著障碍,易出现数据不完整、随访周期不连续等问题,导致研究数据缺乏代表性,无法客观反映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与疾病预后情况。
地域与协作壁垒:传统研究多局限于单中心开展,样本量较小,难以涵盖真实世界中患者的个体差异与疾病复杂性;跨地域、跨中心的科研协作受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的影响,难以有效推进,进一步限制研究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上述挑战形成了临床实践与科研转化之间的壁垒,既阻碍了医师将临床洞察转化为学术成果,也对胸外科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
DCT模式
让科研回归临床,让数据创造价值
面对传统研究模式的局限,胸外科领域亟需创新研究范式以突破发展瓶颈。去中心化临床研究(Decentralized Clinical Trial, DCT)模式的出现,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
DCT 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打破传统临床研究对 “中心医院” 的依赖,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患者端、医师端与研究管理端的无缝衔接体系,形成高效、智能的临床科研生态对于胸外科医生来说,这意味着:
更高效的患者全病程管理: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端App,实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提醒他们按时服药、复查,实现了“院后”的无缝管理。
更便捷的数据采集与整合:患者可以自行上传影像报告、血常规结果等随访数据,数据自动同步到医生端系统 。这种“数据自生产”模式,极大地节省了医生的时间,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
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研究结果:DCT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轻松整合全国乃至全球多中心的数据,从而获得更广泛、更真实的样本,让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值得强调的是,DCT 实践了从患者全程管理到科研产出的转化—— 它将科研工作深度融入日常临床诊疗流程,医师在完成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同时,即可同步积累高质量研究数据、推进科研进程,最终实现临床服务与科研产出的协同推进。这不仅是临床研究范式的革新,更标志着医学研究从 “以研究为中心” 向 “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基础” 的理念转型。
ML45766研究
DCT模式在胸外科的实践标杆,数智化技术助力患者全程管理到科研产出的高效转化
ML45766 研究是由陈昶院长牵头开展的胸外科领域 DCT 模式实践项目,也是我国胸外科临床科研创新的典型案例。
基于 ALINA 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靶向药物阿来替尼已获批用于 ALK 融合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 。该研究表明,阿来替尼能显著降低此类患者术后复发或死亡的风险 。为进一步探索阿来替尼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陈昶院长正在牵头一项名为 ML45766 的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该药在接受手术切除的 ALK 融合阳性早期 NSCLC 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通过电子化技术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实时病情监测与多中心数据采集,有效打破地域限制,其研究方案于 2025 年世界肺癌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WCLC)正式公布,向全球展示了我国胸外科在临床科研创新领域的能力与愿景。
目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NCT06862869)正在进行中,研究旨在招募经组织学确诊的 II-IIIB 期 (UICC/AJCC v8)、ALK 阳性 NSCLC 成年患者,采用去中心化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包括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平台),直接从患者在其自然环境中获取数据,从而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
“我认为ML45766不仅仅是一项研究,它代表了未来临床研究的一种新范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得以突破传统随访的局限,让患者管理更精细化,数据采集更真实,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同时,该研究推动我们将关注重点从‘手术阶段’拓展至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契合了精准医疗的核心需求。” 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院长在谈及这项研究时,坚定地表达了他的看法。
该研究的成功不仅源于科学严谨的方案设计,更得益于其背后的创新逻辑 —— 以 DCT 为核心,落地 “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 与 “科研高效产出” 的有机衔接,而这正是DCT 实践从患者全程管理到科研产出转化的生动体现。
以患者为核心的研究设计:借助数字化工具,研究团队为患者提供便捷的远程随访渠道,患者可通过移动端随时完成数据上报,既优化了患者随访体验、提升了随访依从性,也为科研积累了连续完整的患者全程管理数据。
数据驱动的科研决策: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多中心、多维度的患者全程管理数据,为研究的统计分析、结果验证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保障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实现从 “管理数据” 到 “科研成果” 的转化。
AI 技术赋能科研效率提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胸外科医师可获得全流程智能辅助,进一步加速 “患者全程管理数据” 向 “科研产出” 的转化效率,大幅提升科研工作质量。这种 “人机协同” 的科研模式,使医师能够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临床诊疗中的核心问题,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快速反哺。
胸外科的未来发展
以 “技术 - 科研 - 人才” 为核心的学科创新生态构建
胸外科的未来发展:以 “技术 - 科研 - 人才” 为核心的学科创新生态构建
胸外科未来发展将构建 “技术创新 - 科研驱动 - 人才培养” 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手术技术:从超微创到超精准
胸外科手术经历了从开胸到单孔胸腔镜的飞跃发展,如今更迈入“毫米级精准时代”。上海市肺科医院将机器人技术与单孔理念深度融合,首创多臂单孔机器人肺切除手术。借助达芬奇手术系统的 3D 高清视野和可转腕机械臂,医生得以在单一小切口下实现“超微创”与“超精准”的完美结合。
新科技赋能:人工智能重塑诊疗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变革诊疗体系。在精准诊断方面,AI驱动的图像识别与模式分析技术显著提升了疾病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多模态图像三维重建技术(整合CT、MRI、PET-CT和DSA等影像数据),能够精准构建病灶与相邻血管的空间关系,为手术规划提供关键支持,让胸外科在新科技加持下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构建人才金字塔
上海市肺科医院构建了“人才金字塔”培养体系,通过“雏鹰”、“菁英启航”等计划,为不同职业阶段的医护人员量身定制成长路径,确保年轻医生有平台,资深专家有任务。这种机制不仅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也为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医院还通过“国际VATS/RATS培训班”等项目,培训了千余名国际学员,成为欧洲心胸外科学会在亚洲唯一的培训机构,向全球输出了单孔胸腔镜等先进技术,为世界胸外科技术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以创新驱动胸外科发展
开启中国临床科研的国际新篇章
ML45766 研究是我国胸外科临床科研创新的开端,它以实践印证了 DCT 模式的价值 ——从患者全程管理到科研产出的转化,让胸外科医师在数字化时代下,可通过创新研究范式实现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协同发展,从 “技术实践者” 进一步成长为 “科研先锋”。
回顾历史,我国胸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微创,最终发展到当今技术先进、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这得益于一代代胸外科同仁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
展望未来,在以陈昶院长为代表的胸外科专家的引领下,在 DCT 等创新研究模式的推动下,我国胸外科领域必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数智化“黑科技”加持下,技术创新与临床智慧深度融合、临床实践与科研产出相互促进的特征,最终推动中国胸外科创新成果在国际舞台彰显价值,为全球胸外科学科发展与肺癌患者诊疗贡献中国力量。
专家简介
陈昶 教授
博导,主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兼任同济大学胸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工匠等人才计划和荣誉。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多组学整合分析揭示肿瘤微环境改变,免疫、靶向治疗耐药机制研究;2)肺损伤及损伤后修复的机制及治疗研究;3)组织工程气管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以第一完成人获201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一等奖、2020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奖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目,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2项以及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1项。
目前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0余篇,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等权威期刊,累计他引5000余次。
审校:Babel
排版:Kenken
执行:KIK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