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以画记史鼓舞军民士气
发布时间:2025-09-16 08:00:00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袁云儿
在人们印象中,丰子恺大师的作品幽默风趣、宁静含蓄、耐人寻味。而在抗战期间,这位中国现代漫画鼻祖一改往日温情隽永的风格,以笔为戈,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暴行、反映抗战救亡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更成为抗战文化的一部分。
漫画《胜利之夜》。
系列漫画《轰炸》二。
漫画《战苦军犹乐》。
“外公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投身到抗战当中去,画了大量抗战漫画,集成一本《战时相》,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 83岁的丰子恺长外孙宋菲君一边翻阅丰子恺作品集,一边讲述外公的抗战艺术实践。在他看来,爱与和平,是丰子恺毕生的追求与创作主题,其爱国热忱与文人风骨值得后人铭记。
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1937年,外公丰子恺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他在故乡浙江桐乡石门湾精心修建了宅邸‘缘缘堂’,结果,在这处世外桃源仅仅过了4年的艺术创作生活,他安静的生活就被炮火打破了。”宋菲君说。
1937年9月15日,丰子恺虚岁40岁的生日晚宴上,宾朋满座,大家谈论的话题是上海南市区一片火海、嘉兴被轰炸、中国军队视死如归抗击暴寇……不久,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登陆点距石门湾只有数十里,丰子恺当即决定全家逃难。
“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1937年11月,丰子恺携家眷十余人扶老携幼,辞别心爱的“缘缘堂”,走上历时八年、行经十余省、近两万里的“艺术逃难”之路。
“缘缘堂”被日军炸掉了,数千册藏书毁了,但丰子恺说,身外之物有何足惜,他虽老弱,仍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于是,这位热爱生活、擅长以诗意笔墨表现人间情味的艺术家,在国难当头时画风陡然一变。他以极富感染力的漫画作品揭露日寇暴行,控诉战争罪恶,鼓舞军民士气,表达必胜信念。
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轰炸下,一位正在喂奶的母亲被弹片切去头颅,她怀中吸乳的婴儿尚未意识到母亲已经死去;敌机滥炸平民,母亲背上婴儿的头颅被弹片切断,飞向天空,而母亲还背着孩子向防空洞狂奔;两颗炸弹即将落地,下方是一所聋哑学校,这里的师生可能还没感知到危险就已殒命……这组总标题为《轰炸》的系列漫画,用富于动态感和戏剧性的生死瞬间让人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一经发表,引发强烈轰动。丰子恺在作品中附上词作,详述所绘之惨状,如“空袭也,炸弹向谁投?怀里娇儿犹索乳,眼前慈母已无头,血乳相和流。”还在落款中注明“嘉兴所见”“广州所见”,提醒观众,这是战争期间真实发生的具体事件,绝非想象或夸张。
中国像大树,气象何蓬勃
“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 1938年10月,丰子恺就聘桂林师范教职,他在课上给学生们讲南宋女词人徐君宝妻的《满庭芳·汉上繁华》。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慨,与当时中国的形势是那么相似,他讲得动情,学生们听了纷纷落泪。
好在,丰子恺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心态,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其身上充分显示了抗战必胜的民族自信心,并以此鼓舞人民抗战必胜。
丰子恺多次在画作中将中国比作大树,其中一件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枝,气象何蓬勃!”画中大树的老干虽然残损,但是粗壮昂扬,怒放的新枝蓬勃向上。画家用笔简洁爽利,充满力量。
丰子恺深情撰文《中国就像棵大树》:“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他最小的儿子丰新枚出生于逃难途中,取名灵感即来源于此,全家称他“抗战儿子”。
漫画《“今天天气好!”》中,明明下着滂沱大雨,两个撑伞的人却笑逐颜开,共道天气好,因为大雨意味着不会有敌机轰炸;杨柳岸的友人吹起长箫,为军士送别,画旁题诗:“马革裹尸真壮士,阳关莫作断肠声”;孩子们举着小旗子模仿骑兵打仗,引用岳飞的诗句“归来报明主,收复旧神州”……在这些画作中,丰子恺鼓舞民众奋起反抗,为正义而战。
“当年这些作品发表在报刊上,非常受欢迎,大家天天都关注丰子恺今天画了什么。”宋菲君说。
《胜利之夜》画的就是外孙
“七载飘零久,喜巴山客里中秋,全家聚首。”丰子恺在1944年中秋写下这阙《贺新郎》,此时距离他逃难已7年,故园已成焦土,万幸他们一家还能骨肉团圆。
战火蔓延,生活仍在继续。这一时期,丰子恺创作了大量表现战时日常状态的画作,提醒人们,即使在最煎熬的环境中,也不应泯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警报做媒人》里,一对年轻的男女在警报声中躲在一个僻静幽美的山涧中,享受着难得的、私密的爱情;《战苦军犹乐》里,一位战士在休憩时席地而坐,弹奏起他心爱的乐器;《警报中》表现一个在山洞中躲避警报的人依然手不释卷;《生机》借助从石壁夹缝中顽强地钻出来的小苗,形容在极端困难下顽强抗争的全国军民……这些画富于笔情墨趣,让人看到一种永不枯竭、充满希望的生命力。
当1945年8月15日这个胜利的日子最终来临时,丰子恺用了一幅简单的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在这幅名为《胜利之夜》的经典漫画中,没有万众欢腾的庆祝场景,也没有站在讲台上宣讲和平建设的官员和台下欢呼的群众,有的只是一盏明亮的电灯,在全家人的环绕下,一个男人把自己最小的孩子举过头顶——逃难结束了,是该到了回家的时候了。
“抱的就是我!外公这幅画是根据真实场景创作的,那年我三岁,父母抱着我,全家其乐融融。”宋菲君回忆,当时他们全家在重庆,8月10日已经有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外公和很多市民涌上街头,欢呼狂吼,直到声嘶力竭。“整个重庆都沸腾了,确实是一个万民不眠的‘胜利之夜’!大家光是嘴里喊得不够,还拿出了锣鼓、喇叭,甚至是脸盆、铃铛,尽情地为胜利发出响声。”丰子恺回家后,找出两瓶酒,大家放饮。
那一夜,丰子恺思如潮涌,他画了很多画,尽情描绘胜利场景,《胜利之夜》是其中一幅。如今,这幅画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其中自然流淌出的欢欣喜悦,所见之人无不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