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文艺种子撒乡土 千支队伍舞菜乡
发布时间:2025-09-16 10:48:17 浏览量:1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近年来,寿光市立足乡村文化发展需求,以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明实践点等为载体,构建起文艺工作站、培训站点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矩阵,通过推动书法、曲艺等6类研学进校园活动,培育乡村文化骨干,催生各类文艺队伍,让文艺之风吹遍田间地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建阵地、织网络,让乡村文艺有“家”可依
“我们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经常会开展各类文艺培训、文化活动,时常有舞蹈、书法、绘画等专业老师来这里,为我们老百姓进行‘零距离’技巧指导。老师手把手教授,机会难得,我们感到很荣幸。”洛城街道韩家牟城村文艺爱好者袁丽今年40岁,她说,几年前,村里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用拿过锄头的手挥动着舞扇,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田间地头,带动了更多农民忙时从农、闲时从艺,“我们的队伍坚持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村民,用向上向善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修养,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
这一变化,源于寿光市对乡村文化阵地的系统性打造。依托遍布各镇街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寿光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建成多处功能完备的文艺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不仅配备了锣鼓、乐器、书法桌椅、工艺美术制作工具等设备,还划分了教学区、展演区、作品展示区等功能板块,既能满足文艺骨干的日常排练需求,也能举办小型文化汇演和技能培训,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核心枢纽”。
在此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延伸文化服务触角,在各村、中小学、文化广场设立200多个培训站点,形成了“镇街有中心、村里有站点、学校有研学”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群众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艺学习。同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站点实行“菜单式”服务:为老年人开设秧歌、戏曲等培训班,为年轻人提供音乐、舞蹈等教学,为学生量身定制书法、工艺美术等研学课程,真正实现了“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服务目标。
育人才、强骨干,让乡村文艺有“人”领航
“2011年退休后,我带着有共同文艺爱好的乡亲们成立了鼓乐队,一起切磋学习,但并不专业。后来,我们加入了菜农之家艺术团,有了外出演出、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市里经常组织专业培训,有时还请专业演员下乡指导,不仅教授我们各种唱腔技巧,还指导我们编排节目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队员们的专业水平。现在,我们经常到市里演出、比赛,还获了不少奖呢!”孙家集街道楼子李村郇延秀擅长二胡、萨克斯等乐器,妻子王桂芬平时喜欢唱吕剧,夫妻俩都是街道菜农之家艺术团的骨干成员。说起这几年的“学艺”经历,他们感慨颇多,满心感激。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文化骨干培育放在核心位置,构建起“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搭平台练”的立体化培育体系。每年,寿光市都会邀请潍坊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民间文艺名家、非遗传承人等担任讲师,围绕声乐、舞蹈、戏曲、书法、工艺美术等领域,开展集中培训和上门辅导,年均培训乡村文化人才、文艺骨干超3000人次。
培训不是“一阵风”,而是“常态化”。讲师不仅教技能,更教思路。除了基础教学外,寿光市还组织优秀文艺骨干到潍坊、济南等地的专业院团观摩学习,参与省级文艺汇演;定期举办“乡村文艺大比武”“才艺展演赛”,让骨干们在比拼中交流、在实践中成长。对于表现突出的人才,市里还会给予资金、设备支持,鼓励他们牵头组建文艺队伍,带动更多村民参与。
兴队伍、树品牌,让乡村文艺“活”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古城街道戴家庄子狮子舞队的队员们身着红黄相间的狮衣,腾跃、扑闪、摇头摆尾,引得围观村民阵阵喝彩。
“我们村的狮子舞历史悠久,可以说是百年技艺传承至今,遇有传统节日或村民喜事时,我们的舞狮队就会组织起来热闹一番。”古城街道戴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光告诉记者,该村狮子舞的由来要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当时,吴桥杂技团在村附近演出,戴家庄子村的郑少春与杨广第对狮舞和杂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后被吴桥杂技高师收为徒弟,专门学习狮舞和杂技。学成归来后,二人又在村里教导青年们学习。从那时起,村里的舞狮队便一直存在,并沿袭至今。2013年7月,戴家狮子舞被列为寿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又被列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舞狮队是村里的“明星队伍”,很受欢迎。
文艺队伍是乡村文化的“流动载体”。近年来,寿光市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打造”,推动乡村文艺队伍从“零散化”向“规模化”、从“自娱自乐”向“品牌化发展”转变。对于民间院团和文艺队伍,我市不仅给予排练设备、服装道具补贴,还帮助他们对接演出资源,特别是在菜博会、乡村旅游节、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中,优先安排乡村文艺队伍登台,让“乡土艺人”走上大舞台。
目前,寿光市已发展舞狮、秧歌、演唱等文艺演出队伍1000多支,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文艺品牌矩阵。这些队伍不仅活跃在乡村的文化舞台上,还走出寿光,到周边县市交流演出,成为展示寿光乡村风貌的“文化名片”。
文艺不仅是“娱乐”,更是凝聚人心、滋养乡风的“黏合剂”。如今的寿光,从文化阵地的“全覆盖”,到文化人才的“强支撑”,再到文艺队伍的“遍地开花”,一条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愈发清晰。千支队伍扎根沃野,万缕文脉连接城乡,这片孕育了寿光蔬菜的肥沃土地,正以人才为笔,以艺术为墨,书写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