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科技助力!东莞非遗“舞草龙”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16 15:25:25 浏览量:1
近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特派员项目团队以时尚设计与AI数智技术为双翼,推动东莞横沥镇田饶步村传统“舞草龙”民俗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非遗+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传统民俗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扎根乡村 大学生成为“传承人”
项目依托田饶步村350平方米的“舞草龙”传承基地,建立了集教学、制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传播空间。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耀林、叶淑华等展开深度合作,系统梳理舞草龙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还通过现代影像与技术手段,全面记录草龙制作的重要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保存与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非遗基地跟随传承人黄耀林学习编织草龙技艺
科技特派员项目吸引了60余名来自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下乡”在校大学生,深入田饶步村,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草龙编织技艺。从选材、泡草、扎架,到缠草、贴鳞、粘龙须、装灯,同学们亲手体验每项制作流程,真正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处和手艺人的工匠精神。团队学生表示,这不仅是一次非遗技艺的研习,更是一场文化的洗礼和社会责任感的觉醒。通过年轻人的参与,“舞草龙”这项传统民俗正在悄然焕发新的生机。
AI数字赋能 非遗文创走进日常生活
项目团队利用现代摄像技术,对舞草龙动作、造型、工艺进行全方位采集,构建起详细的数字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引入AI内容生成工具,创作出动态海报、短视频、虚拟展演等一系列数字文化产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有效扩大了舞草龙文化的影响力。“它不仅舞在村头,更要舞在屏端”,项目负责人郭霄霄老师谈道,“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媒介,让传统非遗草龙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村民AI数智化草龙设计创新作品
除了数字化传播,项目团队还注重非遗产品的实体化开发与市场对接。通过深入挖掘“舞草龙”文化符号与吉祥寓意,团队设计并推出了涵盖衣、用、玩、学等多维度的文创产品线,包括T恤衫、便利贴、双色尺、环保袋、潮玩公仔等5大类30余组产品。这些产品既保留传统元素,又兼具实用性与时尚感,成为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载体。
村民成为文化主体 科技帮扶模式创新
项目不仅注重文化传播,更重视“赋能”。通过举办AI数智技术培训、短视频制作工作坊,数十位当地村民学会了用手机拍摄、剪辑、发布草龙相关图像、视频,用手机AI工具生成草龙公仔作品。他们真正参与到文化“再生产”过程中,主动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增强了文化认同。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促进非遗传承具有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团队学生设计的非遗草龙冰箱贴
本次科技特派员项目通过“项目+非遗+科技时尚”模式融合,有效激活了东莞横沥镇田饶步村的非遗资源,也为其他地区非遗项目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东莞方案”。它表明,传统文化并非注定尘封于历史,只要以科技为翼、以时尚设计为媒,可以实现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未来,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深入挖掘非遗舞草龙背后的文化精神,积极拓展草龙文化传播渠道,打通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的“双循环”,让“舞草龙”真正舞出乡村、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