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舞台中央的代价
发布时间:2025-09-16 17:59:56 浏览量:1
晚饭的时候,和儿子又谈起了武侠小说。
我说:“金庸的作品中,有些父母特别奇怪,显得非常不负责任。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个。一是胡斐的母亲冰雪儿(这个名字是1991版电视剧《雪山飞狐》原创的,还有一些版本叫‘郎剑秋’,原著中没有名字)。胡一刀受伤,中毒身亡,冰雪儿竟然把刚出生没几天的儿子托付给仇人苗人凤,自杀了。”
“第二个是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一家人从冰火岛回到中原,一些武林人士以给张三丰祝寿为名跑到武当山,逼问谢逊和屠龙刀的下落。张翠山左右为难,既不能连累恩重如山的师父,又不能出卖相交多年的兄长,于是横剑自刎了,这在情理上似乎还讲得过去。但殷素素的选择就值得商榷了,她抛下中了玄冥神掌的儿子,戏耍了少林寺方丈空闻后,又莫名其妙地嘱咐张无忌‘不要轻信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的话’,然后就自杀,追随丈夫去了。”
“第三个是虚竹的母亲叶二娘。儿子小时候就被萧峰的父亲萧远山抢走,放到少林寺中。她也因此心性大变,成了残害婴孩的恶人。后来,好不容易一家子团圆了,结果,玄慈领受了二百棍的惩罚,伤重而死。叶二娘随即用刀自杀,丝毫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到极乐世界里夫妻相聚去了。”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来设计呢?”我问。
儿子说:“这是文学创作的通例吧。主角的命运不能太好,否则就没有故事性了。”
想一想,还真是如此。
金庸笔下的主角,大多都有一个“坎坷的童年”。无论是郭靖、杨过,还是乔峰、石破天,他们总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苦苦挣扎,并通过一系列的奇遇来造就开挂的人生。
胡斐和张无忌只是这种模式的”升级版”:“父亲死亡 、母亲殉情”。
这样的设定,本质是为了给主角制造“生存困境”,让他们被迫开启“独立成长”与“命运探索”之门。
对胡斐而言,父亲惨死、母亲殉情让他一出生就背负“血海深仇”(寻找害死胡一刀的真凶),也让他不得不从小在底层挣扎,与残疾的平阿四相依为命,受尽委屈和苦难。
这种孤儿身份促使他别无选择,早早就要学会独立,在险象环生的江湖中摸爬滚打,最终成长为 侠肝义胆的“雪山飞狐”。
如果胡夫人活着,他就处处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得不到锻炼,无法达成“野蛮生长”的状态,不会变为一个“在正邪边缘坚守道义、靠自己闯出名堂”的侠客。
母亲的殉情,实际上是为他的江湖路扫清了祛除了温室保护,让他的成长更具说服力。
这样的“散养模式”,同样适用于张无忌。
母亲殷素素的殉情,直接将他推入孤苦无依的境地。让他从名门正派的公子哥,瞬间变成了身中寒毒、流落江湖的孤儿。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会隐忍、善良,更让他即使坐到了明教教主的位置上,仍然能体会到生活在底层之人的苦难,因为他经历过,所以能够感同身受。
如果母亲活着,他就会在武当派、天鹰教的羽翼下成长,像蔬菜大棚里的幼苗,培养不来看透人心复杂、承受世事无常的能力,也就无法成为那个能调和六大门派与明教矛盾、最终选择归隐的张无忌。
其实,有一句话概括得非常到位: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父母双亡,童年不幸,在苦水中长大,或许就是这些主角们后来能站在舞台中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从小不经历风吹雨打,总是生活在父母耳提面命、处处包办代替的环境里,既没有好的体力,也没有硬的心力,离真正的成人、成才就差着一个太长的距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那么娇气,玻璃心,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因为,他们受到的照顾、保护太多太全了,圈养的和散养的,压根儿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