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她说·对话陕西人艺院长李宣| 以现实主义为刃,在舞台上刻写时代与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16 20:06:05  浏览量:1

继去年北京人艺驻演收获市场和口碑双丰收后,今年秋天另一大特色剧院也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沪驻演——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将携“茅奖系列”作品《主角》《生命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及“陈彦三部曲”之《星空与半棵树》五部大戏亮相上音歌剧院,展现三秦大地厚重人文历史。

在开演之前,《新闻晨报》记者和陕西人艺院长李宣深聊了一次,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懂了“陕西人艺”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

把上海当 “检验场”,用 100 场演出定义 “成戏”

记者:陕西人艺十年推出五部全国影响力作品,巡演超 1000 场,破圈密码是什么?

李宣:核心是 “扎根现实” 与 “敬畏市场”。我们有硬标准:演出超 100 场才算 “成戏” ,此时既能收回成本,也能在与观众碰撞中把戏磨进 “骨血”。比如《白鹿原》2016 年首来上海,全程陕西话怕观众觉得 “土”,中场休息我躲在走廊忐忑观望,结果观众全归位没有提前离场,还学陕西腔。

另一个关键是陕西人艺每部戏在巡演前,一定会先来上海“打样”。上海观众不仅懂戏、会欣赏,还善于思考,不同群体的共鸣点也格外鲜明。比如,很多上海女性观众独立意识强、有主见,更倾向于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在其他城市,观众的性格和反应也许各有不同,各有精彩。

2018 年《平凡的世界》用陕北话首演,不少在沪打拼者说 “看到当年的自己”,去复旦、同济交流时,学生聊剧情比我们还透彻。这种差异化的共鸣,比单纯的 “好评” 更珍贵 —— 它说明我们的戏触到了不同人的生活底色。上海像镜子,不仅照得出戏的好坏,还能照出不同观众的精神需求,过了这关,全国巡演才踏实。

《白鹿原》封箱不是 “告别” 是 “升级”,未来不会离开现实主义

记者:《白鹿原》这次算作封箱演出?

李宣:下决心时老演员都红了眼,这部戏是我们的 “名片” 也是 “青春”,但必须暂别。一是不让经典成 “枷锁” ,二是为演员 “铺路”,演员评职称、涨技能需要新角色,不能让他们耗在一部戏里。暂别是 “蓄力”,我们在整理反馈和笔记,等时机成熟,升级后的《白鹿原》会回来,现在要给新作品、新演员腾空间。

记者:新创作方向是什么?

李宣:我们不会离开现实主义,但会加 “标签”:比如《白鹿原》是 “魔幻现实主义”,《平凡的世界》是 “浪漫现实主义”,《主角》是 “古典现实主义”,《生命册》是具有现代性的现实主义,《 星 空 与 半 棵 树 》 是 “ 寓 ⾔ 性 现 实 主 义 ”—— 写当下与未来。现实主义太难了,越近越难,但是难才有意思。

记者:未来还会推新作吗?

李宣:会打磨 “陈彦三部曲” 第三部《装台》,写装台工人,明年有望上演。

锚定严肃文学改编,不追 “爽感”要留 “余味”

记者:为何执着于严肃文学?

李宣:严肃文学是舞台创作的 “富矿” ,网文当然也有很好的,这里探讨的其实就是“文学的意义”的问题。我们的人生,有时需要开怀畅饮,需要彼此拥抱,也需要嬉笑打闹。

文学,其实也如人一般。有的像“爽文”,读来畅快淋漓,能一吐胸中块垒;有的却引人静思,予人启发;还有的唯美细腻,抚慰心灵。这就如同交朋友——我们可以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领略不同的性情与温度。

而在我心里,始终更倾向多做严肃文学。就像李佩甫的《生命册》,我每一次重读,仍会泪流满面。记得第一次合上书页,是一个晚上八点多,我独自站在阳台上,忍不住大声朗诵起其中的段落。内心被彻底填满,又仿佛被彻底掏空,久久不能平静。那样的文字,是能住进人灵魂里的。

能引发思考的内容,反而让观众愿意买单 —— 他们不是来 “看热闹”,是来 “找共鸣”,这种需求比 “爽感” 更持久,也让我们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找到了艺术与生存的平衡。

话剧行业本来就有 “天花板”,我们已经调整好心态

记者:所以完全不担心票房?

李宣:我们得正视现实话剧行业有 “天花板”,按剧场座位收费,挣不了大钱。但即便如此,严肃文学改编的市场潜力,我们仍用票房和场次印证了:《白鹿原》10 年演 600 多场;《平凡的世界》300 多场巡演;《生命册》45 套演出也将近演了100场了。

比起 “赚快钱”,我们更在意现场的价值 —— 观众为角色落泪、为台词鼓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流量替代不了的。而且,严肃文学改编的戏能 “留得下”,比如《白鹿原》过了 10 年还有观众惦记,这种 “作品的生命力”,就是我们在收入有限时,仍坚持的理由。

保护现场艺术,享受舞台好好演戏

记者:陕西人艺为什么不做演出直播?

李宣:现场演出的“不可复制性”是话剧的魂。演员每一次的呼吸与情绪,台下观众的掌声或静默,彼此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真实的、当下的“化学反应”,而镜头的框框,往往难以承载这种即时的、双向的生命力。就拿《白鹿原》来说,老演员在情绪爆发时声音微微颤抖,台下整场寂静,那种心灵的共振,是直播难以传递的;《平凡的世界》中有观众情不自禁哭出声,演员即兴增加了一个停顿——那一刻的戏剧张力,是任何排演都无法预设的。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拒绝某种技术形式,而是希望保护好现场艺术的纯粹与完整。

观众特意来到剧场,值得收获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专注的体验。如果话剧变成可随意回放的视频,它就脱离了剧场特有的仪式感和生命交流。我们守护的,是艺术与观众之间,那份“面对面”的共鸣。

记者:也没有考虑过用流量或者明星?

李宣:话剧不是光靠一个人可以演出来的,而且如果用了,也怕他们有“偶像包袱”。大家就是好好演戏就行了,我们就是普通的院团、普通的演员,票房也不用全满,有个七成有工资发就好。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演好戏,最起码自己要满意。

文创 “不追爆款追故事”:把陕西文化缝进纪念品

记者:听说你们的文创很火,这次有什么可以种草的吗?

李宣:做文创不为 “赚钱”,是让观众带走 “有温度的陕西记忆”,每个文创都绑戏、绑文化。

比如《生命册》T 恤很受欢迎,编织包被观众说像BV的手编包;《白鹿原》文创用撕纸还原砖雕牌楼;《主角》布包印忆秦娥头像,冰箱贴、书签、明信片,上海观众都很喜欢。

记者:这么火,有线上渠道可以买到吗?

李宣:我们的文创只在演出现场卖,不做线上店 —— 它是 “现场体验的一部分”,观众带纪念品走,记忆才完整。上海观众懂文创,不买 “花哨的”,只买 “有故事的”,和我们想法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