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趣事慢忆(散文)
发布时间:2025-09-17 17:46:00 浏览量:1
中秋乃传统佳节,中秋之夜,花好月圆,万家欢聚,温馨而迷人。
不惑的我,寻常风景不再激动。倒是那些曾经的趣事,如烟如幻,在心海中潮起潮浮。
风俗自古传。孩提时代,虽然经济较为窘困,却也无法抵挡孩子们对快乐的追求,这毕竟是人之本能,中秋之时,尤为甚。
一是舞稻草龙。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与象征,三大传统节日皆离不开龙,可舞龙有讲究,春节是舞龙灯,端午是赛龙舟,中秋是舞稻草龙。中秋之际,时逢稻浪翻滚,稻谷收割,黄金遍野,稻香弥漫。山乡百姓为了庆丰收,祈风雨,图吉利,往往是就地取材,编稻草龙起舞。
中秋一大早,孩子们就忙开了,兵分两路,一部分孩子到稻田里去搬稻草,一部分挨家挨户去讨香。搬稻草的,有肩扛手提的,也有用畚箕挑的,大家呼哧呼哧干得起劲,一会就热汗涔涔。把一大堆稻草搬到晒谷场上,然后就请村里的那些艺人扎龙,那些老人大多古道热肠,往往早在几天前就把竹篾剖好了。他们一来,就摆开架子,用竹篾扎起了一个龙身,关键是龙头与龙尾,要注意其造型,龙头是用纸扎的,一定要扎得威风凛凛,活灵活现。龙身一般分为若干节,一节扎一根木棍,再绑上稻草,要系得扎实。这时,那些讨香的孩子回来了,乡里人热情,大多备好了香。稻草捆好,再周身插满香。一条龙一般有十几二十米,为了热闹,一般一个村都要扎三五条。
入夜时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早早吃好饭。舞龙开始了,锣鼓、鞭炮分别从四处陆续响起,寂静的乡村沸腾了。各条龙按照指定的线路开始巡游,夜幕下的稻草龙宛若星光点点,繁星闪烁,煞是壮观。所到之处,各家各户都会搬出桌子让龙打团,燃放鞭炮,热情的乡人都会拿出最好的月饼犒劳舞龙人。谁家的鞭炮放得多,龙就舞得越起劲。各条龙慢慢地向村中开阔处聚拢,逐渐形成高潮,五龙相聚,翻江倒海,大家一比高低,舞得更欢,劲头更足,摆出各种造型,什么“五龙登科”、“天降甘霖”等,一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硝烟弥漫,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最后,舞龙者把龙投入深潭中,让龙归大海,以祈来年风调雨顺。看着草龙远游而去,孩子们似乎还依依不舍,意犹未尽。
二是摸秋。其实是“偷秋”,徽州的民俗之一。据说源于元朝末年,朱元璋的部队在徽州作战,一向秋毫无犯,深得百姓拥护。一次实在饥渴难耐,两位士兵夜间摘了些瓜果充饥,被主帅发现,准备天明治罪。次日,村民得知后为其求情,一老者曰:八月摸秋不为偷,此乃古俗。两位士兵因此赦免。摸秋习俗便代代相传。
中秋前后,农家田园、院落里,各种果蔬五彩斑斓,膘肥果熟,粉墨登场。梨儿沉,石榴裂,玉米黄,番茄红,馋红孩子们的眼。平时农家家教甚严,不敢轻举妄动,唯有中秋之夜,乡村里的果蔬是敞开的。看上了谁家果园的菜蔬,那晚你可以放心地去“摸”。据说是越摸越发,讨个好收成。不过,凡事都有个度,那就是摸只能现采现吃,可以放开肚皮吃,可以用手多拿些,但不能用口袋装。而且有毛的东西不能碰,比如冬瓜、毛豆之类的,因为方言中“毛”与“霉”是同音的,谁碰了有毛的东西,谁就要倒霉。
记得那时中秋之夜,我们这些小孩可高兴了,外面皓月当空,我们成群结队地在果园与菜地穿梭,遇到中意的,就大大咧咧地摘,就在那地里吃,吃得滚瓜肚圆,但有时也有打空手的,那家果园的东西同时被几伙人看中,先来的采了个光,后来的只能望洋兴叹,垂头丧气地走了,然后跑往下一个目标。中秋之夜其实吃不了多少,在意的是在那朦胧的月光地里,来来回回地奔跑,摸得两手月光,连月光也一起下肚了。
中秋之夜,还有一些小玩意,比如舞茄子龙,这个比较简单,适合小孩子,就是找个大些的茄子或丝瓜或老黄瓜,上面插上香,扮成猪、狗、青蛙、猴等模样的,然后下面插根粗棒,晚上点上香,就可以在村中舞来舞去的,小孩子们也是玩得不亦乐乎。若是遇上对手了,还有比试一番。小孩子间挥舞着手中的茄子龙,彼此交战一阵,谁的茄子龙被打掉了,谁就输了,但不准碰到人,否则就算犯规。
这些年,传统的旧俗变淡了。现在的孩子,只怕吃不下,只怕玩不完,再也无需去“摸”了。只有那些偏僻的山乡,这些古老的习俗依然星星点点地保存着,特别是舞草龙的习俗,在那些乡村年年相传,从未落下过,我前几年还特意去观赏。每逢中秋之时,我的那些乡村朋友,常常电话邀我,可我常常是脱不开身。
今又中秋,人生中这些美好的记忆,又常常在心头浮泛,绵绵无尽。
作者:谭萍,安徽省淮北市庆相桥淮一企业集团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