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宣城市宣州区:稻虾共舞,好“钱”景!

发布时间:2025-09-18 11:15:13  浏览量:1

金秋九月,丰收在望。

宣州区洪林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中稻收割与小青龙、罗氏沼虾起捕同步进行;

科技小院内,科研人员忙着记录数据、调试设备,向农户普及最新的农业种植技艺;

各大食品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将加工好的“洪林味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

从“田间”到“餐桌”,近年来,洪林镇抢抓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大国家级项目实施的发展机遇,坚持“调结构、强特色、促融合、增收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

目前,该镇共有耕地7.2万亩,水稻种植面积6.6万亩,已建成3.78万亩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率85%以上;发展虾稻综合种养模式2.8万亩,拥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33家。

改革破局 激活农业“新动能”

洪林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也是“皖南大包干”的发源地。

1978年,洪林镇鸽子山村吴村组的13户居民将生产队集体土地按照一个人口1.3亩分配到户,同时在“大包干承诺书”上按下手印,立下“有事一起承担”的承诺。

生产关系一经理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洪林公社传来喜讯:多少年没有完成过粮食征购任务的吴村,一季早稻就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人均分得粮食达500公斤。可谓是“农民个个喜笑颜开”。

改革唤醒沉睡的土地。在“大包干”精神的激励下,洪林镇农民积极开展分田到户,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吨粮田”不断涌现。

“虽然过去了47年,但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洪林大地却从未褪色。”洪林镇副镇长奚秦峰介绍,该镇秉持务实创新精神,全力推动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改革蹄疾步稳。早在2009年,洪林镇就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有效整合了小农水、烟水烟电烟路、千亿斤粮食增产等项目,至今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6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3.78万亩,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

2010年,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启动建设,1.43万亩良田流转给39户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稻虾轮作等特色产业。2017年,“农综改”的政策春风吹到洪林,该镇被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域,探索着强村富民新路径。

2018年,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获批正式建设。乐方、和超、刘郎、翘歌、仁义食品等33家企业纷纷入驻,加工园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19年,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真正迈入“国家队”。

跻身“国家队”,发展迈入“快车道”。

目前,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现代禽业、优质粮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涉农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完成了创新创业园、现代禽业科技园、优质粮油科技园、园艺科技园、农产品食品加工园“五园”功能区建设,基本形成2.8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含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500亩特色蔬果基地、年出栏1900万羽家禽产业等主导产业集群。

稻虾种养 挺起发展“顶梁柱”

“开捕啦!”

9月10日,洪林镇七景村的稻田里格外热闹。穿着防水裤的养殖户们,在齐腰深的田里穿梭,将捕捞上来的罗氏沼虾仔细分拣,个头大的虾被迅速装入充氧水箱,个头小的虾则被轻轻投回塘里,继续生长。

“这只最少也有2两,身长比我的手还要长!”看着捕捞出的“战利品”,七景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念念虾稻轮作专业合作社社长罗念念,一边高兴地向养殖户们展示,一边默默地算起了“亩均账”。

经他估算,洪林镇通过实施“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立体综合种养模式,今年亩均效益能突破1万元。

然而这样的“万元田”,在15年前,村里人想都不敢想。奚秦峰介绍,如果说“大包干”解决的是“谁来种地”的问题,那么发展立体综合种养就是解决“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种好地”,还得从罗念念说起。

2009年,一次北京簋街之行,让返乡的罗念念看到商机。热卖的小龙虾让他思考:家乡的好山好水,正是养虾的宝地,因地制宜养龙虾是个好出路!

可当时村里人压根不看好,毕竟在当地,小龙虾就是没人当回事的“小虾米”。但罗念念告诉大家:“别人不做,正是我们的机会!”

2010年,罗念念硬着头皮向朋友借了15万,流转了50亩稻田池塘,专心从事“稻虾”养殖。这样的轮作模式,当时谁也没听过。罗念念总向大家解释,现在种养不再是“靠天收”,用好科技是关键,小龙虾排泄物可化作天然有机肥,稻田生态系统也可以为虾苗提供天然饵料,实现“一田双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随着小龙虾这个“夜宵顶流”爆火,罗念念的龙虾养殖风生水起,养殖规模迅速扩充到400亩。

龙虾根本不够卖,村民们坐不住了。“单打独斗走不远,不如抱团闯市场!”村民们的想法和罗念念不谋而合。于是,罗念念成立了合作社,号召大家“带地入股”。

很快,80多位村民一起响应,2000多亩连片虾田很快成型,规模效应一下就出来了。

“2019年当时的亩均产值是3000多元,我们希望田间还能长出更多的‘金疙瘩’。”罗念念介绍,科技赋能依然是关键。

2018年开始,洪林镇积极对接上海海洋大学,开启深度“产学研”合作。2020年,受洪林镇政府邀请,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博士后张冬冬携团队来到宣城,创立了首家稻渔种养科研中心。该团队经过2年的科研实验,成功探索出“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种养新模式。

奚秦峰表示,“大包干”解决了生产积极性的问题,科技创新则解决了生产效率的问题。新模式由原先的“虾稻”模式变为“虾稻虾”,既多了一季小龙虾的收入,又保证了粮食生产,这样一亩地的产值可以达到5000多元。而把第二茬小龙虾,全部换成罗氏沼虾,又可以让一亩地的产值上升到8000多元。

“随着原先‘稻虾’种养大获成功,农户们非常信赖‘科技兴农’。所以张博士的科研成果,被大家很快应用到田间。”罗念念介绍,一地两用三收,在张冬冬团队的帮助下,现在养殖户每亩能收获60多斤罗氏沼虾,加上小龙虾和水稻,亩产值成功达到8000多元,“虾稻虾”的养殖面积达到4500多亩。

产销两旺,让稻虾种养成为洪林镇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该镇建成集中连片万亩稻虾示范基地2个、千亩基地15个,稻虾种养基地2.8万亩,年产小龙虾3200吨,年产值1.25亿元。

全链升级 打造洪林“好味道”

“大包干”时期,农民关注的主要是产量。而现在,洪林镇村民更关注的是产品质量。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宣州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已入驻乐方食品、和超禽业、翘歌食品等33家企业,形成“四区一中心”布局。这些企业将洪林镇的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一只普通的小龙虾,经过加工后可以变成美味的虾尾、虾酱等产品,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就业。

9月初,安徽翘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多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今年一季度,我们的产值已达3200万元。”翘歌食品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包美良表示,因产品质量过硬、产品味道好,产品从国内火到了国外,目前还与印度尼西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在电商产业领域,洪林镇与杭州的专业电商运营团队携手,共同创立了“电商小镇”。借助电商直播的力量,洪林镇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线”卖到全球,农户们实现了“人不出村,收入进家门”。目前,电商小镇已吸引了34家企业签约,韵达、邮政、圆通等知名物流公司也已纷纷签约入驻。

在农旅融合领域,洪林镇定期举办稻虾丰收节。节日期间,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品尝着美味的小龙虾,体验农事活动,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此外,该镇还依托麻姑晓日、南湖落雁等自然风光,布局休闲体验观光农业,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农业多功能拓展。(宣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