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女王茅善玉:半世纪的舞台传奇与坚守!
发布时间:2025-09-18 17:11:02 浏览量:1
在沪剧的历史长河中,茅善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沪剧的赤诚热爱,成为沪剧界的标志性人物,书写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传奇。
1962年,茅善玉出生在上海。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招生考试,让她踏入沪剧的大门,从此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彼时的她,或许未曾料到,自己未来会成为沪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沪剧团学馆的日子里,茅善玉每天都要经历练功、练唱、背台词等高强度训练,生活艰苦,但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凭借着对沪剧纯粹的热爱,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的努力和天赋很快被老师们注意到,17岁结业时,便顺利进入上海沪剧团青年演出队,年纪轻轻就担纲主演,在《庵堂相会》《谁是母亲》等剧目中崭露头角,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尽显扎实功底。
真正让茅善玉声名鹊起的,是1981年的首届上海戏剧节。她在现代戏《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演周璇,凭借着甜润的嗓音、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舞台风度,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一举成名。这部戏后来被拍成电视剧《璇子》,通过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传播,让茅善玉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她也成为沪剧界第一个因电视剧走红的明星。剧中主题曲《金丝鸟》更是脍炙人口,她婉转悠扬的唱腔,将歌曲中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被广大戏迷传唱。此后,茅善玉的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她接连主演了《血染姐妹花》《魂断蓝桥》等多部经典剧目,并在第二届上海戏剧节凭借《姊妹俩》收获观众与评委的高度认可。1984年,《姊妹俩》代表上海参加全国优秀现代戏汇演,茅善玉荣获演员表演一等奖,次年又摘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戏曲界,梅花奖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年仅23岁的茅善玉获此殊荣,足以证明她在沪剧表演上的卓越成就,彼时的她,已然成为沪剧界的领军人物。
茅善玉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她的嗓音甜润,唱起戏来情深味浓,能够将角色的情感精准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不自觉地沉浸在剧情之中,跟着她一起欢笑、流泪。她不仅擅长演绎现代戏,对于传统老戏也能轻松驾驭,将老上海的细腻韵味与当代生活的烟火气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江南味”。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富有灵气,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极具感染力,塑造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成为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形象。
除了在表演上的杰出成就,茅善玉还积极推动沪剧的创新与发展。2002年,她临危受命担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任职期间,她深知沪剧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为了让这门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她积极奔走,带领剧团开展校园推广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沪剧、爱上沪剧;同时,她大胆尝试创排现代题材的沪剧,将老戏新演、跨界演出等创新形式引入沪剧表演中,让沪剧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创作《露香女》时,她融入锡剧和评弹的艺术特色,使该剧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情;在塑造《敦煌女儿》中樊锦诗这一角色时,她借鉴京剧老旦的表演特色,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她始终坚信“戏曲不能等着被观众接受,要主动走出去”,正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沪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
在艺术生涯中,茅善玉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她师承沪剧宗师丁是娥和石筱英,并转益多师,广泛吸收京剧、越剧、评弹、锡剧等剧种曲种的精髓,逐渐形成了兼有“丁派”华丽多变和“石派”委婉甜糯的独特唱腔风格,其唱腔自然委婉、柔中带刚,深受戏迷喜爱。2025年,她发布首张黑胶唱片《玉满浦江五十春——茅善玉从艺五十周年“茅派”唱腔精选》,正式官宣自成一格的茅派艺术,这不仅是对她50年艺术生涯的总结与致敬,更是将沪剧的薪火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承下去。
从初登舞台的青涩少女,到如今誉满沪剧界的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坚守在沪剧的舞台上,为沪剧的传承与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她是舞台上的璀璨明星,也是沪剧传承的“守门人”,凭借着对沪剧的热爱与执着,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