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人机共舞”格局是未来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
发布时间:2025-09-18 20:42:38 浏览量:1
“AI将人从繁琐、简单的脑力工作中解放,让人更具创造力,它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时代。”
对于呼啸而来的AI时代,走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老IT人”——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给出了他的理解。
1988年,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郭为加盟联想,开启了与中国计算机产业的“缘分”。2000年,他带领神州数码独立启航。25年间,郭为立志做数字中国的探索者、实践者和赋能者,他一步步打造出一个营收突破1500亿元的数字产业集团,引领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从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所公司,到联想,再到今天的神州数码,可以说,郭为的每一步都与中国IT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拥抱人工智能重构产业生态的时代机遇,神州数码乘势而上,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创新的产业落地,朝着成为领先的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的愿景破浪前行。对此,郭为认为,面对AI时代,业界应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而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机共舞”的格局,是未来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重要方向。
从坚守“数字化中国”的初心,到剑指“与全球顶尖企业同台竞技”的目标,郭为与神州数码的成长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守使命、谋进化的缩影。《品味中华・对话新时代企业家》栏目走进神州数码,与郭为面对面,品读他与神州数码25年间的创业故事,探索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之路。
文|瞭望智库 里雨曦 实习生王子豪 王妍恩 闫旭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及格者”的使命追问
“客观评价神州数码25年来的发展,我认为只能算作‘及格’。”谈及是否实现了创业初心,郭为的回答十分谦虚,而这份“不满足感”,源于他对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初心。
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落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应运而生。“那时候计算所的使命很明确,就是填补国家计算科学和计算机事业的空白。
联想创业小平房(1984年)。图|受访者提供
站在神州数码的“时间长廊”前,郭为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说:“第一代科研人员从零起步,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当时每秒仅能完成30次运算。任何一个算盘可能都比它快。但就是这样的起点,硬生生支撑起了弹道计算等重要的关键任务。”
在郭为心中,计算所支撑我国计算技术从无到有、攻坚克难的历史,正是神州数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源头”。改革开放后,计算所面临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新命题,开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探索,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由此诞生,这也是神州数码和联想的前身。2000年,神州数码由原联想集团分拆而生,并于2001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神州数码是带着计算所的基因走出来的,我们与和计算所‘填补空白、服务国家’的初心一脉相承。”郭为常常跟员工强调:“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出身,神州数码是肩负着国家的使命,有着光荣传统的一家企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肩负着推动中国数字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直到今天,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依然是我们向前走的核心动力。”
2025年,是神州数码成立25周年。25年来,神州数码已经从最初1000多人的团队,成长为如今2万多人的规模;从成立之初90亿元的收入,发展到如今突破1500 亿元的营收规模,并在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成为引领者。
而这样的成绩单,郭为的评价是“及格”。
之所以说“及格”,郭为告诉瞭望智库,“25年来,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我们终究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稳步发展壮大。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与挑战,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自身也始终在努力突破,从思维模式到业务模式,从技术能力到核心竞争力,神州数码一直在主动求变、持续迭代。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5年的积累,我们终于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步发展。”
“我始终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神州数码发展的核心底色。”在郭为看来,“及格”不代表躺平,而是不偏离使命的坚守,“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推动中国数字化发展’就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里。这既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初心,也是我们从未动摇的使命。”
现如今,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门口,郭为对神州数码有了更高的期许:“我们要努力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和全球最顶尖公司同台竞技、一较高下的企业。”
2
“人机共舞”还处在早期阶段
当人们谈论工业革命时,脑海里往往更容易想到瓦特蒸汽机的轰鸣、电气化带来的城市灯火,却容易忽略福特工厂里那条“改变世界的流水线”。在郭为看来,这条看似朴素的流水线,正是人类真正迈入工业化的关键成果。
“用蒸汽机、发动机这类机器去生产某个单一的产品,本质上其实仍然没有脱离手工加工的逻辑。而流水线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与专业化分工的深度结合。”郭为表示,流水线上凝聚了技术、产业、市场与员工组织的完美组合,也正因如此,在工业时代,“流水线”成了工厂的核心标志。
在郭为看来,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恰恰与“工作流”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企业内部除了实体的流水线,还存在大量隐性‘工作流’的叠加。这些网络化的工作流要提升效率,就必须依赖计算机和数字技术。”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郭为发现,人们正经历相似的认知偏差:“过去我们总说,AI能替代知识工作者做单一任务,但这类孤立的应用价值其实很有限。因此,AI要发挥价值,不能只做单点任务,比如单独写段代码、做个分析,必须融入企业和每个人的工作流。”
郭为提出的“AI for Process”理念也直指这一核心。就像福特流水线重构了工业生产一样,人工智能的终极使命之一就是重构产业“工作流”,让智能体(Agent)与人类从简单配合走向深度共生,最终催生出全新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过去一条工作流需要50个人类员工完成,未来可能是10个人类员工搭配40个智能体。”郭为预测,未来AI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人机共舞”——让智能体和人类成为同一工作流中的协同伙伴,实现有机配合。“但关键问题在于,二者该如何分工,如何保持一致的工作节奏与节拍?这也是我们现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围绕AI与人类的协作关系,我们认为‘人机共舞’将经历三个阶段”,郭为解释,“从智能体将逐步承担重复性工作,初步建立人机协作模式;到智能体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再到实现全面协同,AI与人类完全共生。”
不过,从当前全球发展现状来看,“人机共舞”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郭为认为,这个“早期”的关键特征是:AI参与的场景还比较简单、工作链路也相对较短。“比如微软通过与OpenAI合作,在Office办公软件体系中推出了‘Copilot(AI助手)’功能,让AI辅助完成基础办公任务。但这还仅仅只是解决了个人和部分组织的办公智能化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短的工作链路。未来,只有当AI能够嵌入更复杂的商业场景,它的价值才能真正被最大化释放。”
“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如今在硅谷,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传统的代码编写岗位甚至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因为他们已经将人工智能和写代码之间的工作流做得很好,一定程度上用人工智能替代了人。而我国目前懂代码、做计算机的人才,依然是各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在这一点上,他们确实比我们走得更远。”郭为客观地评价人工智能领域中美间的差距,他认为,在AI技术的发展上,美国目前还是走在前面的。大模型领域的很多原创技术、核心突破都源自美国,他们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探索也更超前。
尽管有差距,但郭为强调,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有独特的优势和底气,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道路”。
郭为谈到:“我们现在聊到AI,无外乎三个关键概念:算力、算法和数据。”
先看算力,当下,我国的算力规模虽暂居全球第二,我们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不足,技术上也有差距,但算力的本质是能源,从十年乃至更长远的视角看,我们在算力资源上有着巨大潜力。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一定能逐步赶超,但这需要高强度的持续投入。
再谈算法。我们要看到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有全球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最扎实的理工科教育基础,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AI人才第一大国。算法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中国在算法领域实现领先,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在大模型训练领域,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大模型训练场,毕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道路才刚刚起步,现在还远没到定局的时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说数据。未来,更多大模型将聚焦行业应用与企业应用。丰富多彩的行业应用正是我们可以实现“百家齐放”的领域。我国在钢铁、船舶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行业,都具备全链路的产业配套能力,拥有全球较完整的产业链,这是AI时代的“独特底气”,甚至是一种“后发优势”。这些领域不仅能为AI提供更多元的应用场景,更能支撑AI向产业纵深渗透。
“这一过程中,我们仍然要避免碎片化的场景落地,不能只做单点应用,要有极大的耐心、极大的远见,在某些领域里面做非常长期的投资,使得我们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上,能够成为世界的领先。”郭为表示。简单来说,就是要以产业应用为牵引,以可信数据为基础,通过技术、政策、商业的协同,让AI真正扎根产业、服务产业。
但是郭为也表示,要警惕像欧美一些国家在新技术冲击下制造业流失的问题,我国传统制造业需尽早与AI融合,真正做到数智融合。“中国实际上有这样的基础。”
“做好这些事,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AI发展道路。”郭为说。
在神州数码成立25周年庆典上,郭为做了一件特别的事情:表彰了一批优秀年轻人。这份对年轻一代的托付,实际上也是他对传承的思考——当AI重构产业,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企业该给未来留下什么?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新技术带来新的生产高潮,但也会为当时社会带来冲击,但这同样是时代发展新的契机和机遇。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出来的时候都会引发类似的担忧。”郭为说,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时候,人们担心机械化会让农民失业,其实最终工业化催生了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创造了更多岗位;后来服务业的发展蓬勃起来,又有人担心服务业会挤压制造业就业,事实上服务业不仅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还反哺了制造业的升级。
在郭为看来,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总会有痛点。对于习惯了传统工作模式的人来说,如果不具备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阵痛期”。“社会发展不会迁就不愿改变的个体,主动学习、拥抱变化,才是应对挑战的核心。”
不过,郭为坦言,这些冲击并不是真正的危机,真正的危机是人类失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信息形态的转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延伸,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文明进化的自然结果。我始终相信,人类有自我修正、自我迭代的能力,随着技术发展,我们一定会找到趋近真理的路径。”
作为企业掌舵人,郭为也在规划着神州数码的未来之路。对于国际化,他表示,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核心方向很清晰:“过去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更多是让商品走出去,而今天是靠技术实力和解决方案的价值。我们希望更进一步,把中国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技术、业务融合的洞察,也带到全球,与更多国家分享。”
我国已经进入了向全球分享先进成果的阶段,神州数码也希望在细分领域里,把产业数字化中的探索经验,转化为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
对此,郭为坦言,“30年前,很多外企的CEO曾问我为什么不做国际化,当时我们确实没有准备;但今天,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聚焦优势领域,稳步推进。”
谈及“企业家精神”,郭为的总结简洁深刻。在他看来,企业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为创新而存在的组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本质上就是创新。“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把新技术与实际业务结合,创造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创新。总的来说,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才是衡量企业家的关键。”
也正因此,郭为想给年轻人敬一杯酒,尤其是神州数码的年轻人。“未来25年是他们的世界,希望他们再用25年,把神州数码带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既是对年轻人的期许,也是对中国数字化未来的信心。
为传播当代企业家产业报国情怀及实干、奉献精神,中华酒品牌与瞭望智库联合推出《品味中华·对话新时代企业家》高端访谈节目,专题对话100名相关领域优秀企业家,以前行中的民族品牌故事为底色,彰显国家发展底气与信心。作为节目战略合作伙伴,诞生于1959年的中华酒品牌怀揣“致敬中华有为之士”的赤诚之心,与瞭望智库一道品味商界传奇,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瞭望寰球,振兴中华”,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企业家群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精神内核与奋斗历程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