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向海求索 与海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19 09:05:32 浏览量:1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
海的基因,深刻烙印在福建人的血脉,由此也深刻影响到福建人的文化思维。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泉州人集海洋文明之大成,由古及今,都有勇于向海探索、与海共舞的思想与性格特征。
从隋唐成为中国四大贸易港,到宋元跃升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曾经吸引了世界航海者、跨国交流与贸易者的目光。元代汪大渊,两次从这里乘船出海,足迹遍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1349年撰写留下重要的海洋著作《岛夷志略》;明初三宝太监郑和,与漳平人王景弘合力指挥大明船队8次下西洋,前后历经30年,极大拓展了从东亚延伸向西亚、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增进了彼此欣赏文明互鉴的渠道。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大明王朝倾颓之际,眼光向外,收复开发台湾,捍卫东南屏障。
正是在明末,从海丝起点泉州走到中国历史舞台的李贽,以大海般的胸怀、赤子般的童心、叛逆般的反封建反传统僵化儒家思想的自由思想者,掀起晚明一股清新强劲的思想风暴,在学术界知识界引起头脑强震,其追求真理倡导个性解放的精神,不仅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更影响日本、朝鲜的近代化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深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从长于东南泉州,到出仕云南姚安,再到辞官后隐居湖北麻城,最后殉道于大明京城,李贽用一生,追求真知真理,他的思想动力,或许源于他背后那片蓝色的大海,源于他内心的狂涛巨浪。
李氏家庙
自李贽以降,福建人追求海洋文明、追逐海洋思潮的梦想,从未停息。施琅统一台海两岸经略台湾,陈嘉庚奔赴东南亚探索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黄乃裳率领福州乡亲开发建设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城,林绍良、林文镜、李尚大、李陆大、林梧桐、郭鹤年、李文正、施子清等一大批福建精英,接续跨越重洋,以实际行动,在海水环绕的东南亚,拓出辉煌的发展新天地。
李贽思想,根植泉州这个独特却无与伦比的海丝名城。他的先祖,是泉州从事海洋贸易的海商世家,族人在与阿拉伯人悠久的通商关系中,不乏跨国通婚者,形成开放包容、海洋气息浓厚的家族文化传统。海洋赋予了这个家族向海向外发展的胸怀、勇敢进取的精神和多元共融的视野,因此,李贽的思想与根植内陆文化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形成明显的反差,其最鲜明处在于李贽发自内心拥抱海洋文化,而正统儒家诞生于黄河流域,讲究等级、秩序、尊卑等,与海洋文明开放包容的特征,有天壤之别。
唐宋以后,在长期的航海和对外贸易活动中,泉州人形成了“爱拼敢赢”的商业传统,他们敢于冒险、善于创新、重视契约、讲求实效,这种商业伦理慢慢渗透到当地的民风之中,成为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渗透到李贽的思想观念中,使他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勇敢地为商人的利益大声疾呼,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为商人正名的思想家之一。
李贽思想诞生之后,在海外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日韩,就拥有大批的知音。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学界相当崇拜李贽,把他视为伟大的精神导师。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驱吉田松阴,为了深入理解李贽思想,不仅抄录其著作《焚书》《续焚书》,甚至将四大本《藏书》全部手抄一遍。吉田松阴在家乡将李贽的思想传授给80多名学生,为日本明治维新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从1893年三宅雪岭出版《李卓吾评传》,到1934年铃木虎雄编著《李卓吾年谱》,再到当代学者沟口雄三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焚书〉》等三部专著,日本学界对李贽的研究持续深入。据统计,1893至1993年的百年间,日本研究李贽的专著就达21部,论文数十篇,形成了一股持久的研究热潮。
李贽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家,数百年来颇受国际学界重视,中国领导人也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这位思想先驱。泉州万寿路123号李贽故居,是一处纪念李贽的重要场所,近年在政府重视下予以修葺,但这仍然不够,作为一个思想宝藏地,泉州多个有关李贽文化的地点,值得挖掘梳理,让当下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位思想文化的先贤。
研究李贽,彰显海洋思想文化的价值,我们或许刚刚起步,太多的文章,期待大家一起来谱写好、抒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