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了!米娜、桦加沙、浣熊三台风共舞,权威:2个将影响我国
发布时间:2025-09-18 22:07:40 浏览量:1
3台风共舞来了,出现名字上的转变,但无论怎么转变,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第18号台风桦加沙,19号台风浣熊都要来了,全部生成。之所以不好定,主要是3个的状态几乎一致,主要看日本怎么给,但这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是要影响我国了,做好准备,同时,有可能发展出2025年第1个超强台风,但是路径争议非常大。综合就是,接下来我国至少有两个台风的发展影响,而对我国影响多大,就要看台风的强度等问题,并且还有可能配合北方冷空气的发展,带动冷空气南下,推动秋老虎发展的主要区间——长江中下游区域的降温,降雨问题,这都需要台风的巧妙配合等,那到底如何发展呢?先来看看,距离我们最近的。
目前,台风“米娜”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结构尚不完整,移动缓慢,强度维持在热带风暴级别。而“桦加沙”则在南海中部活动,路径曲折,一度出现停滞打转现象,命名过程也因强度波动较大而延迟确认。与此同时,“浣熊”在远洋生成后迅速西移,虽未直接威胁陆地,但其外围环流已对“米娜”和“桦加沙”造成明显牵引作用。
由于三者距离较近,大气环流相互干扰,导致各自的强度发展受到抑制,也使得气象机构在定级和命名上一度陷入“难辨主次”的困境。尤其是“桦加沙”和“米娜”,两者几乎同时在相近海域增强,低层环流中心模糊,曾一度被怀疑是否为同一系统分裂而成。这种“双台风效应”叠加“藤原效应”,让预测难度陡增。
在这片混乱之中,一个更为紧迫的信号已经拉响——一个新生台风正直指我国华南沿海,预计将于9月19日在广东中东部沿海登陆。
尽管目前该台风尚未爆发成强台风级别,但其在穿越南海过程中持续吸收能量,预计登陆前强度可达10级(强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或将达到25-28米/秒。由于南海海温普遍在29℃以上,具备良好的能量供给条件,不排除其在靠近海岸线时突然增强的可能。
目前各大数值模型对路径的预测已趋于一致:该台风将以偏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巴士海峡后进入南海东北部,随后加速向粤东至闽南一带逼近。虽然最终强度不会太强,但其带来的风雨影响不容小觑。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受其外围云系和冷空气共同影响,9月18日起,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将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累计降雨量可达100-180毫米。沿海地区将伴有6-8级大风,阵风可达9-10级。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受其间接影响,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温降雨过程,江南多地气温将下降4-6℃,体感明显转凉。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前西北太平洋的“产台”模式并未停止。除了正在影响我国的台风外,还有多个热带扰动正在酝酿,未来极有可能发展为新台风。
首先是位于南海南部的90W台风胚胎,目前已有明显对流爆发迹象,结构逐渐组织化。GFS和ECMWF模型均显示其将在未来48小时内加强为热带低压,随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大概率靠近海南或广东西部沿海。由于其生成位置偏南,路径受副高引导不明确,后期变数较大,但靠近我国的概率已超过60%。
其次是位于关岛附近的91W台风胚胎,目前尚处初期发展阶段,但各大模型对其未来走向分歧明显。GFS预测其将西行进入南海,可能影响我国南部海域;而日本气象厅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则认为其将转向北上,趋向琉球群岛以东洋面,短期内对我国无直接影响。不过,该系统有可能比90W更早获得命名,成为今年第18号台风。
最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以东远洋海域正在发展的另一个台风胚胎。该区域海温高达30℃以上,垂直风切小,大气环境极为有利。EC和GFS模型均预测,该系统将在未来5-7天内迅速爆发,极有可能发展为今年首个超强台风(16级以上),中心气压或跌破920百帕,风速突破55米/秒。
虽然,其路径预测却大相径庭:GFS倾向于其一路西行,直扑我国东南沿海;而EC则预测其将在接近台湾前转向东北,登陆日本南部。这场“超强台风之争”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最终走向如何,其庞大的环流系统都将对我国东部海域造成持续影响。
更有激进预测显示,GFS后续还模拟出未来10天内将有两个大型台风接连生成,形成“四台风共舞”奇观。尽管此类远期预测参考价值有限,但也反映出当前大气环流已进入高度不稳定状态,台风活跃期正式开启。
面对复杂的台风形势,我国气象部门已发布最新预警。中央气象台明确指出,第17号台风将于9月19日前后影响华南沿海,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将出现持续性强降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累计雨量可达200毫米以上。
更需警惕的是,未来10天内,还将有至少两个台风或热带低压生成,其中一个预计在9月23日至25日影响南海北部海域及华南沿海,可能给广东、海南带来新一轮强风雨过程,部分区域累计降雨量或超250毫米。
此外,随着冷空气南下与台风外围气流交汇,江南、华南多地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温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将普遍下降4-7℃,秋意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