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出舞台?新国标草案落地倒计时
发布时间:2025-09-20 20:17:03 浏览量:1
“以后新车再也见不到全隐藏式门把手了?”2025年9月,一则“门把手新国标即将出台,禁止全隐藏式设计”的消息在汽车圈引发热议。据多家车企高层确认,监管部门已就门把手强制标准召开专项会议,草案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要求配备机械冗余,预计2025年完成草案讨论,给车企1年过渡期后,2027年7月正式执行。这意味着,曾因“科技感”“低风阻”成为新能源车企标配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即将退出中国市场舞台,而车企们早已开始调整研发方向,大众安徽等品牌的新车已按新标推进。
全隐藏式门把手的“退场”,本质是“美观与安全”权衡后的结果。回溯其走红历程,这类门把手凭借与车身一体化的设计,成为不少新能源车型的“颜值担当”——从特斯拉Model 3到蔚来ET5,再到小鹏P7,全隐藏式门把手不仅提升了车辆视觉高级感,还能降低约0.01的风阻系数,对续航提升有微弱帮助。但安全隐患始终如影随形:由于依赖电子控制弹出,一旦车辆发生碰撞断电,外部救援人员往往无法快速打开车门,此前已出现多起“车祸后因门把手无法弹出,延误黄金救援时间”的案例。某消防救援人员曾透露:“遇到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事故车,我们得先破窗再手动解锁,比传统门把手多花5-10分钟,对重伤者来说,每一秒都很关键。”
除了救援难题,全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成本高、故障率高”的问题。行业数据显示,电控式全隐藏门把手的成本是传统机械门把手的3倍,且长期使用后易出现“弹出卡顿”“感应失灵”等故障,尤其在低温、雨水等恶劣环境下,故障率会提升20%以上。有Model 3车主吐槽:“冬天零下10度,门把手冻住弹不出来,只能用手机APP远程解锁,耽误上班时间。”而新国标要求的“机械冗余”,正是针对这些痛点——即便电子系统失效,救援人员或车主也能通过机械结构(如隐藏式应急拉索、外部应急解锁孔)打开车门,兼顾安全与实用性。
面对新国标,车企已开启“转型模式”,半隐藏式门把手成主流选择。大众安徽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正在研发的新车型已放弃全隐藏式设计,采用“半隐藏+机械应急机构”方案:平时门把手与车身平齐,触摸感应后弹出部分结构,断电时可通过车门边缘的隐藏式拨片解锁。这种设计既保留了部分科技感,又满足安全要求,风阻系数仅比全隐藏式高0.002,对续航影响微乎其微。此外,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也在调整策略:比亚迪新车型将传统门把手与镀铬装饰结合,提升美观度;吉利则在半隐藏门把手上加入“撞色设计”,避免视觉上的“廉价感”。
消费者对这一变化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支持派认为“安全比颜值重要”,有网友直言:“买车首先考虑保命,全隐藏式门把手看着好看,真出事了就是隐患,早该规范了。”但也有不少年轻消费者表示惋惜:“全隐藏式门把手是新能源车的‘标志性设计’,换成半隐藏或传统样式,总觉得少了点科技感。”不过,更多车主关注“过渡期间的购车选择”——按照草案,2027年7月前,已上市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车型仍可正常销售,但二手市场可能会受影响。有二手车商预测:“新规落地后,全隐藏式门把手车型的保值率可能下降5%-8%,毕竟消费者会担心后续维修和救援问题。”
从行业发展来看,门把手新国标的出台,是智能汽车“安全优先”趋势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车企为追求“差异化”,推出过不少看似酷炫却暗藏风险的设计——除了全隐藏式门把手,还有无实体按键的中控屏、怀挡式换挡等。但随着事故案例增多,监管部门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此次门把手规范只是开始,未来可能还会针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出台更多安全标准。
对车企而言,新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来看,调整设计、更换生产线会增加研发成本;但长期来看,统一的标准能避免“恶性竞争式创新”,引导行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与体验兼顾”的技术研发上。比如,如何在机械冗余的基础上优化门把手颜值,如何通过材料创新降低半隐藏式门把手的风阻,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竞争点。而对消费者来说,未来买车时不用再纠结“颜值与安全选哪个”,因为标准已经为他们把好了安全关。
目前,门把手新国标草案仍在讨论阶段,具体细节可能会根据车企反馈和行业意见调整,但“禁止全隐藏、要求机械冗余”的核心方向已基本确定。2027年7月后,当我们在4S店看到的新车都换上半隐藏或传统门把手时,或许会怀念全隐藏式设计的“科技感”,但更该庆幸的是,汽车行业在追求创新的路上,始终把“人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