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只此青绿》《茶花女》东西方美学青岛交汇,高广健幺红解析当下舞台视听趋势

发布时间:2025-09-22 07:22:05  浏览量:1

《只此青绿》《茶花女》东西方美学青岛交汇,高广健幺红解析当下舞台视听趋势——

幕布拉开,文明对话

9月5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推出第800场演出;

9月19日至21日,《只此青绿》作为2025青岛·大剧院艺术节的开幕演出在青岛大剧院连演三场,延续其“后800场时代”的场次新纪录之旅;

10月7日、8日,著名女高音幺红执导并主演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将在青岛大剧院上演——这部中国观众最早接触的西洋歌剧代表作与《只此青绿》的中国风美学形成鲜明对照。

歌剧《茶花女》剧照

有趣的是,《只此青绿》《茶花女》的舞美都由著名舞美艺术家、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担任,他与幺红这对艺术伉俪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2025青岛·大剧院艺术节的重点演出中,“轻量化”西洋歌剧也将首次与岛城乐迷见面。

2025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异彩纷呈,从话剧《大宅门》《雷雨》到音乐剧《锦衣卫之刀与花》再到歌剧《茶花女》,从相声、京剧、舞剧到《黑神话:悟空》音乐会,艺术节剧目结合了当下的演出热点,同时凸显当代性、在场感。从高广健这位戏剧幕后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为东西方不同风格的舞台作品构建美学体系,是作为舞美师的重要责任。而如何将巡演与首演保持水准,如何兼顾舞台美学独创性和各地巡演实用性也是对戏剧人的重大考验。

当宋代青绿山水与巴黎沙龙歌剧“相遇”在同一座剧场,青岛观众将完成从“花团锦簇的热闹”上升为对含蓄高洁的青绿之美、抽象凝练的歌剧之美的审美升级,通过东西方文化的对视显现出剧院艺术的兼容格局、多元场域。

幺 红。王 雷 摄

“展卷”即舞台,匠心独具

记者:2025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开幕演出《只此青绿》由您担任舞美设计,整个剧基于国宝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意旨,围绕“卷轴”设计展开舞美,实现了“一手展卷,一手合卷,可游可观”的效果,让观众游走在画中。您能回顾一下这个设计的初衷吗?

高广健:《只此青绿》的创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当时跟技术厂家的合作有些不顺畅,很多地方靠我们团队的一些研发,最终通过技术将创作初衷表达出来。这部作品的最初方案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甲方要求,就是一定要巡演。而巡演依赖于剧场的硬件条件,因此,吊杆不可避免。去故宫参观《千里江山图》后,我们对作品有了直观感受,不想妥协于常见的设计思路。我觉得舞台设计应该上下成为一体,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卷轴”。

在中国文化信息中,卷轴具有唯一性。中国人观赏一幅画不是静态观赏,而是动态展现。这个动态特别具有中国文人把玩的特点:以“展卷”的方式给你一点点地打开来看,再打开一点,让观赏者有记忆感,也有画面连续的记忆点。这就是文人墨客去欣赏卷轴的方式。

记者: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只此青绿》舞台上空的圆形代表卷轴,环形流动的舞台代表画面,模拟卷轴打开的样子。

高广健:是的,由“展卷”出发,包括空中三层轨道,每个轨道尺度不一样,在三个轴心里旋转。这个技术是之前没有过的,也是《只此青绿》倒逼出来的一个技术呈现。当时,厂家不具备这样的制作能力,我们自己通过一代、二代研发,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舞台作品来说,我们要找到表达的准确度和最佳呈现方式。卷轴这种表达方式也让导演豁然开朗,实现了用动态舞台展现静态画卷的设想。导演说:“舞美给了这样的创意,我们一定要用好它。”

记者:由于舞台是流动的,灯光往往没有固定位置,怎么解决灯光设计的问题?

高广健:其实,我们在舞美设计时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就是将灯光放进去,总计将近有50台灯,这样就解决了主体的照明问题。当然,这也加大了舞台装置的技术难度,道具装置加上灯的重量达3吨多,我们经过不断推演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前,一出戏在不同剧场巡演时,灯光角度是变的,而《只此青绿》的灯光没有改变过——景只要做好了,景没有变,角度没有变,数控没有变,地台的速度没有变,灯光和角度就都没有变。你编好程序,演员跟着走就行了,这就是前期舞美设计的技术攻关带来了后期巡演的便捷。

高广健

轻量化歌剧,普及经典

记者:歌剧《茶花女》也是威尔第的经典之作,《饮酒歌》《啊!梦里情人》等唱段观众耳熟能详。请问幺红老师为什么想要做一部新版本《茶花女》?

幺红:歌剧《茶花女》是中国观众认知度最强的一部西洋歌剧。1956年10月24日,这部歌剧第一次引入中国。它在世界范围内是演出最多的歌剧,也是中国观众最喜欢、最能接受的歌剧作品,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一部歌剧带到了青岛大剧院。这次的《茶花女》跟以往舞台上看到的传统版完全不一样,它运用现代的方式来解读经典,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威尔第的作品。传承经典是我们歌剧人最应该做的一件事,这次新版《茶花女》将对传统西方歌剧经典进行新的诠释。

记者:《茶花女》的舞台既有经典韵味又有现代感,台上用画框隔开空间、采用LED霓虹灯等新材料,把这个19世纪的故事用简约、时尚的舞美来呈现,视觉感染力非常独特。能否请高总监介绍一下视觉设计思路?

高广健:这不是我第一次做《茶花女》的舞美。2001年前后,我在中央歌剧院时与意大利导演合作过一版《茶花女》。当时,我负责的舞美设计基于对威尔第的纪念,从写实意义上完成了剧本的空间营造,也有一点纪念性、风格化的处理。

时隔这么久,幺红老师很激动地要执导这部剧。让经典歌剧走向最普通的观众,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在舞台上,不必拘泥于史实,或是用物质堆砌重现19世纪法国的历史环境,我们想传达中国人对空间、对形象的想象力,用简约的元素来感悟场景和空间的氛围,用今天的视角、当下的审美去呈现《茶花女》的舞台样式。我带着两个研究生一起去实现这样的创作理念。这次,幺红老师也是将她的研究生推到了舞台的最前沿,在聚光灯下阐释《茶花女》。我们希望在各自领域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记者:新版《茶花女》被誉为“轻量化歌剧”,它的“轻量”体现在音乐内容或是演员阵容上?

高广健:普通观众觉得歌剧高高在上、听不懂、耗资巨大。其实,根据我们的客观分析,传统歌剧的成本在于七八十人的交响乐队、至少50人打底的合唱团,加上舞台上的表演以及大的空间场景,避免不了它作为大体量、重工业的印象。那么,这次我们将大体量缩小,却不简陋。《茶花女》是高级的、简约的视觉呈现。幺红老师保留了主要演员,合唱部分通过演员演唱的方式保留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段落,替换了一些复杂的叠加的合唱声部。在乐队方面,我们用7个人的乐队,包括钢琴、木管、弦乐、打击乐,它的复合程度完全忠实于威尔第的音乐。视觉呈现方面,我们没有丢失歌剧的视觉面貌,以微体量的歌剧形式送到全国各个城市。我们不想让歌剧束之高阁,歌剧不能只有上海的、北京的观众或者专业人士听,为什么不可以去想象歌剧离普通人很近呢?

视听皆出彩,守正创新

记者:《只此青绿》已经完成800场巡演,堪称中国舞剧巡演场次的头部作品,如何保证一部作品的巡演质量?

高广健:我们确实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一部作品从首演到巡演是有落差的。首演给甲方看,大家呈现一个美好的创作初衷。但只要一巡演,无论巡演30场、50场还是100场,就开始做减法、打折扣——边幕变成软的吧,布景拿掉几个片子吧,效果不行咱们就多媒体吧……然而,《只此青绿》从首演到现在的巡演始终没有改变过。首演舞台上呈现多少,到目前演出还是多少,也是迎合了我们当时的初衷。作品首演如何如何好,出品方不给观众“画饼”,你看到的就是我们的呈现。只要你接纳了这部戏,你看到的跟首演看的是一样的。

作为专业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我们可以不打折扣保证作品的完整度。复杂的作品,我们有复杂的办法,具有通过技术去攻克的可能性。我们现在的装台已经压缩到13到1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包括国外巡演。我们持续进行舞台升级,将数控升级到基站水平,保证传输系统传输到位,这都是我们这几年在做的改造。

记者:近年来,年轻观众进入剧院的比例在升高,尤其对法语音乐剧、德语音乐剧感兴趣。您在吸引年轻人观赏歌剧方面有什么想法?

高广健: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欣赏音乐会、演唱会,对《只此青绿》这样的舞剧也感兴趣。那么,能不能也用我们对视觉呈现的特长和制作经验吸引年轻人欣赏《茶花女》呢?其实,当下剧院项目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我最近在研究京剧,跟国家大剧院在合作新的京剧,就是想让这一艺术形式走到年轻人当中,同时保留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根系。《茶花女》也是这么做的,貌似是西方的歌剧,然而,我们以当下的审美呈现给观众,也有中国人对它的独特解读,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记者:针对普通观众的审美层面而言,您怎么指导大家欣赏《茶花女》这样的经典?

高广健:歌剧《茶花女》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原本认为歌剧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但实际上从近些年歌剧的发展来看,它还是视觉的艺术。就像京剧一样,以前的老戏迷到了剧场,闭着眼睛摇头晃脑。现在的戏迷还闭眼睛吗?显然不是了。你让京剧演员在那干唱,前面遮一块幕布,观众是不满足的,即使老观众也不乐意。所以,我认为,歌剧不仅仅是听觉的,它也是视觉的。我们想用视觉去唤醒那些听觉上的魅力,让大家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听到古典歌剧。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视听结合的空间体验,即便是我们专业观众也觉得乏味。视觉艺术与声乐美感二者相得益彰,《茶花女》这种独特性也是幺红老师想要实现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